亞洲出版業協會“2017年度卓越新聞獎”(SOPA Awards)上月在香港揭曉。全球深度報道網第一時間為大家盤點了“卓越調查報道新聞獎”(詳見《亞洲卓越新聞獎揭曉,非法產業與環境問題成獲獎調查報道焦點》)。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今年SOPA大獎增加了兩個新獎項:“新聞報導創新獎”和“卓越視頻報導獎”。主辦方表示,設立新獎項的目的,是要“反映不斷演變的傳媒生態,鼓勵善用數碼工具及製作優秀短片的報導”。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別介紹這兩個獎項,包括國際、地區性英文媒體與中文媒體三個組別的合共六個獲獎作品,看看怎樣的作品在專家眼中屬於新媒體佳作。
新聞報導創新獎
《中國日報(亞太版)》:跨性別人士Bhumika的故事(Bhumika Can Speak for Herself)
近年來,尼泊爾在性別平權問題上走在前列,成為第一個明確通過憲法保護性小眾群體的亞洲國家,其公民甚至可以在護照上選擇“第三性”作為自己的性別。
《中國日報(亞太版)》獲獎報道是關於尼泊爾第一位在護照上填寫“第三性”的公民Bhumika。Bhumika是一名跨性別人士(transgender,指對自己的性別有不同認知,但生理特徵不變,與變性人不同)。TA一直積极參与政治活動,為性小眾群體爭取權利。
報道的創新之處在於讀者用類似網絡對話的方式向Bhumika提問,打字或通過麥克風以語音提問均可,TA則以回答問題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故事和觀點,可謂語音和文字識別技術用於新聞報道的又一嘗試。
讀者輸入“怎麼看待你的身份認同”這一問題,結果Bhumika立即就回答說自己是“第三性”,看來技術確實過硬。
由於視頻是預先採制,Bhumika顯然不可能回答所有問題。當有些問題沒有最佳匹配答案時,網頁右上角會提示稱該回答“把握不大”(low confidence),同時會播出一個較接近的回答。比如讀者問“你怎麼看待你自己”時,Bhumika就來了一段自我介紹。另外,網頁的右上角還會彈出一個文本框,顯示相應的背景知識。
鏈接:https://projects.asiaweekly.com/bhumika-can-speak-for-herself/
《悉尼先驅晨報》:拯救大堡礁 (Saving the Reef)
與《中國日報(亞太版)》獲獎作品的“黑科技”相比,《悉尼先驅晨報》這篇整合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的報道似乎沒那麼“創新”。不過,大堡礁的生態問題多年來一直為媒體所關注。新聞是一門敘事藝術,利用現有的成熟報道技術將各種素材有效整合,給讀者帶來新鮮而順暢的閱讀體驗也是一種創新,這就是“拯救大堡礁”能脫穎而出的原因。
評審在頒獎詞中寫道:“互動元素運作流暢,圖片和視頻剪輯精良且直擊要害,作品全面檢視了大堡礁存在的問題,也提出了減少損害的多種方案。”
http://www.smh.com.au/interactive/2016/saving-the-reef/warming.html
《天下雜誌》:農地上的世界冠軍
打開台灣《天下雜誌》的報道網頁,一股綠油油的台式小清新風撲面而至,從空中俯瞰大片田野,但轉眼間田野盡頭是大片廠房,同時點出報道主題:違章廠房侵佔農地。
標題中的“世界冠軍”指的是近年來揚威國際的島內冠軍級企業,用以說明台灣製造業仍然維持高水平。然而,報道揭開了這些“世界級冠軍企業”不為人知的一面:許多工廠蓋在農地上,或者是沒有工廠登記證的違章建築。
網站有我們熟悉的影音故事和互動地圖,條分縷析地揭示問題根本和解決之道。
更讓人驚艷的則是大量使用航拍鏡頭,其表現手法及以經濟發展衍生問題為焦點的角度,與獲獎紀錄片《看見台灣》的十分相似,而後者的導演齊柏林則在本月初拍攝《看見台灣2》時因空難去世,引發各界哀悼。
鏈接:http://topic.cw.com.tw/2016landfactory/index.html
卓越視頻報導獎
《華爾街日報》:內部360度看宜家工廠(A 360-Degree View Inside an IKEA Factory)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技術如今成為各行各業的議論熱點,新聞業亦不免俗。《華爾街日報》則將技術切實引入新聞報道,讓讀者置身於印度北方邦小城巴多希的宜家工廠內,效果勝過千言萬語的文字描述。
當然,報道絕不僅僅是帶讀者觀光獵奇,而是以此帶出印度由農業向城市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宜家這個北歐現代化企業與農民出身的印度工人之間的對比,也產生了獨特的化學效果。
其實,宜家本無在印度開廠的打算,原只是希望進入當地開店銷售產品。然而印度法律規定,所有零售商銷售的物品必須至少有三分一在當地生產。宜家的調查人員走遍全國後,發現只有手工毯子適合在印度生產,於是選址在其主要出產地巴多希。
但是,宜家發現毯子其實都是婦女和兒童在家中生產,而且當地人普遍不允許女性離家工作,於是企業便又挑起了帶領她們走向現代化之路的擔子。
IRIN:為何印尼漁民要冒如此風險(Why this Indonesian fisherman risked it all)
標題中的“風險”指的是印度尼西亞沿海漁民常用爆破捕魚法(blast fishing),即用火藥製成爆炸物將魚炸死或炸暈,再將其捕獲。該方式因為會對生態和漁民造成雙重威脅而被多國禁止。
IRIN這則約三分多鐘的視頻主要通過印尼漁民Lino自述的方式,呈現爆破捕魚如何破壞珊瑚礁生態和他一家的生活:Lino因此而失去了左臂和左眼,目前只能以捕捉章魚營生。
視頻點出問題的根本,就是全球經濟不平等。一個普通印尼漁民從每公斤魚獲中只能賺得10美分,運往海外市場後則平均售價達180美元/公斤。迫於生計,漁民不得不使用爆破法捕魚,因為產出是傳統捕撈方法的十倍。
獲獎新聞機構IRIN(Integrated Reg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s)是一家目前總部在日內瓦的非盈利新聞社,成立於1995年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之後,一直為聯合國報道非洲的人道主義問題。2014起獲私人基金會資助開始獨立運營,提供英語、法語和阿拉伯語的新聞報道。
鏈接:https://www.irinnews.org/video/2016/09/16/why-indonesian-fisherman-risked-it-all
《香港01》:美國環團跨國調查 港淪全球電子垃圾崗
《香港01》是2016年1月面世的一家網絡媒體,以政策倡議為特色。這次的獲獎視頻作為其調查報道的一部分,揭露香港已經成為全球電子垃圾流通產業的重要一環。
報道與美國環保組織Basel Action Network(BAN)合作,將200個追蹤器放置在美國有毒廢棄電子產品上,其中有66件離境,多達51件入境香港,占離開美國電子垃圾的80%。
《香港01》記者通過視頻直擊位於北部新界地區的電子垃圾堆放場,目睹工人拆解有毒廢物全過程,更揭發港商與內地商人組成的龐大有毒廢料走私產業鏈。
SOPA評審稱讚這是多媒體調查新聞作品的模範之作。
編輯/Ivan Zhai,梁思然
相關閱讀:
SOPA頒獎結果揭曉:亞洲去年最好的調查報道在這裡(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