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8月2日)開始,關於大學生李文星涉嫌捲入傳銷而溺亡的消息突然在微博、微信等網絡平台上變得火熱,網絡求職平台“BOSS直聘”和天津靜海區的傳銷活動成為輿論熱點。
率先報道此事的教育類新媒體“芥末堆”和發表多篇調查報道的財經新聞客戶端“AI財經社”表現尤其亮眼。
教育類新媒體率先揭露案件
8月2日早上七時,“芥末堆”網站發表長篇調查報道《求職少年李文星之死》,作者署名天一和吉吉。報道稱,7月14日在天津靜海區發現一具屍體,經證實是東北大學畢業生李文星。根據其家人和朋友的憶述,來自山東德州農村的李文星極有可能是被傳銷組織通過網站“BOSS直聘”,以招聘為名騙至天津靜海,後因故溺水身亡。
文章刊後出旋即引爆互聯網。據內容創業平台“新榜”8月3日對“芥末堆”編輯部的專訪,該調查報道在其包括微博、微信、百家、企鵝號等在內的各渠道閱讀量超過了2,000萬。
“芥末堆”是誰?其網站介紹,“芥末堆是中國專註於教育產業信息挖掘與傳遞的行業內資訊服務媒體平台。” 可見這是一家教育類信息平台,並非我們以往熟悉的新聞報道類新媒體,更有別於傳統紙媒。
據“芥末堆”介紹,“當時也有兩家傳統媒體了解了這件事,但他們都沒有選擇跟進。”
有意思的是,“芥末堆”團隊其實大多出身於傳統媒體,作者天一是主編,曾任《京華時報》記者,而另一名作者吉吉此前也是任職於紙媒。
除了李文星個人的遭遇外,報道指向了兩個問題:一是招聘網站對僱主缺乏審核,容易讓圖謀行騙者鑽空子;二是盤踞天津靜海區多年的龐大傳銷網絡。
媒體“測試”招聘網站漏洞
首篇報道刊出後翌日(8月3日),《新京報》也發表了整整兩版的文章,進一步補充了事件的細節,及“BOSS直聘”的回應,稱對發布招聘信息者未加審查的問題已經整改。
然而,《南方都市報》等媒體8月3日下午派出記者做測試,發現隨便找來一張“營業執照”都能通過認證,而且其中的“掛靠”功能也允許非註冊公司的陌生人發布招聘信息,漏洞仍在。
新媒體“AI財經社”則把目光對準了“BOSS直聘”所屬的上市公司北京華品博睿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通過翻查工商登記資料等公開信息,記者發現,該公司在2015年曾因登記的住所或經營場所無法取得聯繫而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此外,這家公司在2015到2017年共捲入12場法律訴訟,主要為網絡侵權糾紛。
隨後,“AI財經社”8月4日再刊登分析文章《互聯網招聘血腥史:李文星事件為什麼註定發生?》,剖析了網招行業“簡化,簡化,再簡化”思維下,拋棄了必要的中間把關環節,再加上僅僅成立兩年的“BOSS直聘”對業績的追逐,最終導致了李文星悲劇的發生,並將之比作魏則西之於百度。
“AI財經社”是《財經天下》周刊創辦的新媒體,2017年5月3日創刊,文章以深度報道的商業特稿為主。與依賴微信朋友圈的一眾自媒體不同,“AI財經社”的文章基本上首發於自己的新聞客戶端。
天津靜海傳銷黑洞
除了招聘網站的問題,事件的另一焦點是天津靜海區根深蒂固的傳銷問題。
《北京青年報》深度報道部的“北青深一度”在8月3日傍晚通過其網站和社交媒體賬號刊出文章《求職大學生李文星死亡之謎:被騙入傳銷組織“蝶蓓蕾”,屍檢顯示胃裡“毫無食物”》。記者通過“悟空問答”平台找到聲稱在“蝶蓓蕾”傳銷組織見過李文星的知情者,與搜狐的《後窗》對此事的報道相吻合。化名陳東的知情者進一步透露更多詳情,描述“蝶蓓蕾”內部如何限制李文星等成員人身自由,並指他本人由於是負責看管新人,並不會總有人跟着,才能趁機會跑了。
而“AI財經社”則8月4日刊出文章《李文星被困室友詳述:不把自己的腿打斷,我就是下一個他》,獨家專訪了李文星在“蝶蓓蕾”的室友李冬。為了逃出傳銷組織,李冬故意與看管製造矛盾並因此而被打斷腿,最終得以用800元“贖身”回家。《中國青年報》當天也刊登了一位曾誤入傳銷組織的媒體工作者的口述經歷《一些所謂的高端人脈聚會,可能只是在物色傳銷目標》。
財新網也在8月4日的報道中通過採訪中國反傳銷協會會長,揭示了天津靜海一帶的組織屬於 “北派傳銷”,與重精神控制的南派傳銷區別在於其對人身自由的限制。京津冀地區“北派傳銷”近年來不再瞄準熟人,而是轉向北漂群體,尤其是急於找工作的大學生。
據天津政務網8月6日消息,靜海區組織開展打擊傳銷“凌晨行動”,截止8月6日上午11時共出動執法人員2000餘人,排查村街社區418個,發現傳銷窩點301處,清理傳銷人員63名。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