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在2015年的第九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GIJC15)前夕,全球深度報道網(Global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Network/GIJN)執行總監David Kaplan撰寫此文,回顧了GIJN與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的由來與發展歷程。
GIJN誕生於16年前一個簡單的想法:通過組織全球及地區性會議,使世界各地的調查記者齊聚一堂,分享、交流報道方法與經驗。如今,GIJN已從一個鬆散的大會組織團隊,發展為擁有遍布68個國家、共155個成員的國際性非盈利機構,致力於以提供資源與培訓機會、支持非盈利深度報道機構建立等方式,推動深度報道的發展。
今年,全球深度報道大會走到第十屆,將於11月在南非舉行。藉此機會,深度網編譯重刊Kaplan的文章,分享過去十餘年間,深度報道大會如何從歐洲、北美髮端,逐步走向南美、亞洲,到現在第一次走進非洲大陸,以及全球性網絡構建對深度報道的意義。
本文首刊於GIJC15會刊,較原文有刪改。

Nils Mulvad(中)和Brant Houston(左)在思考深度報道的發展。
為了慶祝當時剛剛舉辦的一次記者聚會,Nils Mulvad在他丹麥奧爾胡斯的家中與來自遠方的客人Brant Houston開懷暢飲了一番。那是2000年的春天,他們剛剛組織了將近100名記者探討調查新聞的技巧,尤其是快速發展中的計算機輔助報道(CAR)。
在Houston的家鄉密蘇里,他是CAR的先鋒人物,運營着調查記者與編輯協會(Investigative Reporters and Editors/IRE)。這是一家在美國創辦的調查記者協會,隸屬於這家協會的國家計算機輔助報道(NICAR)正在吸引國際社會的目光。確實,在1996年,Mulvad就參加了調查新聞記者與編輯的“新兵訓練營”,他被CAR難倒了。回去之後,他成立了丹麥國際分析性報道中心(DICAR),着手把數據新聞介紹給歐洲的同行們。後來,他每年舉辦的活動能吸引六個國家的記者。他與Houston正在思考未來的發展。
“不如我們下次把全球的記者都邀請過來吧?”Houston提出一個想法。
在全球化的推動下,乘互聯網、手機以及冷戰結束之便,調查報道已經傳播到全世界,當時,已有充分的條件來發展這項事業。不過對於日益壯大的揭露醜聞的記者群體來說,他們沒有中心,缺乏凝聚力。然而,Houston和Mulvad不知道記者們會不會響應他們的號召,尤其是在其頂着好勝心切和獨來獨往名聲的情況下。
2001年,在丹麥國際分析性報道中心、調查記者與編輯協會與丹麥調查記者協會的支持下,Mulvad在哥本哈根最有名的酒店預定了4月份周末的一個場地。他滿懷希冀,“我們覺得有些人會來,但其實心裡也很沒底,”Houston回憶道。“結果證明,我們在對的時機舉辦了對的活動。”
結果,共計來自40個國家的300多名記者在那個周末飛往哥本哈根,討論調查新聞的技巧和工具,尋找志同道合的人。當那些不屈不撓要揭露醜聞的記者發現,世界上有人與他們做着一樣的事,那氛圍就好比宗教覺醒一般。“調查記者有太多相似之處,不論他們來自哪裡,在哪裡工作。”Houston說,“他們能迅速理解對方,又迅速相互產生聯結。很多人都很驚訝,因為在活動的第一天,大家便無私地分享各自的心得。到第二天,這已經成了常態。”

今年全球大會已確認出席的講者有將近150位,將帶來共130多場乾貨豐富的講座、研討會分享與工作坊培訓等。點擊這裡可獲取更多大會資訊。
這些嘗試就是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的開端。今年,全球大會將要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第十次會議。這些年來,大會凝聚、培養了100個國家的5,000多名記者。這個過程中,他們對於調查新聞和數據新聞在全世界的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他們提升了調查的水平,完成了出色的團隊合作,還幫助創立了幾十個調查新聞組織。
“我從來不敢想象大會能走到今天這一步,”Mulvad說。“它變成了我職業生涯里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們那時不知道它會怎樣,這一切就發生了。”
第一次大會結束的兩年後,Mulvad的團隊又在哥本哈根舉行了第二次聚會。911恐怖襲擊令全球安保措施大幅收緊,人們出行困難,缺席人數眾多,但仍然有300人到場,大家熱情不減。這使得Houston和Mulvad堅信,記者們對技能分享和訓練的需要,以及對合作的追求絕非偶然。“每個人都希望和其他記者保持聯繫,”Houston說,“我們希望建立一個持續的聯繫網。”他們起草了一份原則聲明,在大會中召集了一個小會,以建立一個非正式協會。
這個新團隊的組織聲明簡潔直接:他們將建立一個網絡,聯結“多個獨立新聞組織,以支持記者在從事調查新聞和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報道過程中的培訓和信息共享”。團隊的目標是:組織大會和研討會;幫助調查新聞和數據新聞組織持續運行;支持並宣傳最佳經驗;確保瀏覽公共文件和數據的渠道保持暢通;給全球調查記者提供資源和網絡服務。
聲明規定,會員僅限於全球的非盈利性或類似組織。原因是,儘管商業媒體確實在調查報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大多數培訓、授課、輔導和技能交流都是由非盈利組織完成的,後者使調查報道得以在全世界發展推廣。
共計22個國家的35個組織簽署了此份具有奠基性意義的文件,其中,超過三分之二的組織來自於歐洲。此外,成員名單還包括了全球調查新聞的精英組織:巴西、德國、荷蘭、斯堪的納維亞、南非和美國的協會組織,加納、菲律賓、尼泊爾和羅馬尼亞的報道中心等。成員中有很少的幾家學校和培訓機構,有一個專註於媒體發展的非政府組織,還有一個在那時還不知名的跨境聯盟——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IRE為新網絡提供了郵件用戶服務,到現在這仍是組織的重要聯繫方式,不過那時既沒有資金也沒有中心組織。
他們稱自己為全球深度報道網,或是GIJN。
在歷屆全球大會中,GIJN一直扮演着鬆散支持系統的角色。全球大會在2005年阿姆斯特丹開幕,每18到24個月舉行一次。在丹麥-弗蘭芒調查記者協會的贊助下,阿姆斯特丹的活動吸引了數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人。此後,加拿大記者協會於2007年成功在多倫多舉辦了會議。挪威的調查新聞協會SKUP和瑞士調查記者網則先後於2008年和2010年分別在利勒哈默爾和日內瓦舉辦了大會。
直至在日內瓦舉辦的第六次大會,活動的規模和複雜程度以可見的速度擴大增長。來自80個國家的500餘名媒體人湧向大會,很多人已經是第三或第四次參加了。這個由Houston和Mulvad建立、仍處於初期階段的全球性團體確實已經向世界各地擴張開來。當商業媒體正在經受廣告流失和衰退的雙重打擊時,非盈利組織,也就是GIJN的核心成員們,成為了向世界範圍擴張的模範。
2010年,Houston和Mulvad為GIJN設立了非正式董事會——當時稱為“志願團隊”,以便處理鬆散支持系統所面對的諸多事務:大會組織者要募捐和尋找優秀記者;當涉及跨境報道時,記者想知道如何聯繫上在其他大洲的同事;備受阻撓的編輯們想知道如何成立他們自己的非盈利組織;其他人則需要研討會和最先進的秘訣和技巧。而曾經只是“跑龍套”的數據新聞變成了大熱門,全球大會的培訓老師們培養了整整一代行業急需的、懂電腦的記者。
有多次參會經驗的記者越來越清楚,更複雜的管理結構才能使全球大會和全球網絡良性發展。2011年,在Houston、Mulvad和其他人的支持下,我提議設立一個秘書處,來處理GIJN收到的請求諮詢、幫助舉辦全球大會和進一步提升GIJN的核心使命——在全世界壯大調查新聞。2011年10月,在烏克蘭基輔的第七次全球大會上,GIJN的成員代表主持了熱烈辯論,並通過了成立臨時秘書處的提議,從2012年2月開始執行。

2013年里約全球大會的與會人數創造了記錄。
我很榮幸地成為這個新成立團隊的總監。得益於艾德思姆基金會等支持者35,000美元的種子資金,我們花了一年時間打基礎:建立網站,提供大量資源以及關於調查新聞的資訊;設立多個關係網絡和社交媒體平台;我們設立了一個野心勃勃的目標,要將GIJN從一個以歐洲和北美為主的網絡轉變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網絡。我們在2013年里約熱內盧的全球大會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我們的秘書處與巴西調查新聞協會(Abraji)結成夥伴關係,一起舉辦發展中國家的第一個全球大會。我們將我們的會議與巴西調查新聞協會的年度代表大會、拉丁美洲調查新聞大會(COLPIN)合併。這些舉措的影響力令人欣喜。原計劃與會人員100個,實際上有93個國家的1,350人參加了里約大會,與會人數創造了記錄。
在里約,GIJN的成員高度認可了我們的工作。另外,他們近乎一致地投票決定,將秘書處設為常駐部門,秘書處人員保留原職(否決了替換崗位的提議),並任命我為GIJN的第一任執行總監,任期三年。
緊接着,2014年5月,在一個關於GIJN未來如何發展的辯論後,成員們再一次壓倒性贊成為GIJN設立更多部門和取得正式的法律身份。那時,GIJN已有來自44個國家的98個成員組織。在一個線上選舉中,90%以上的成員投票支持將全球網絡註冊為美國的非盈利機構,選舉一個董事會,分別代表六個大洲。隨後,又舉行了GIJN第一任董事會的選舉投票,這個網絡擁有了正式的管理層,由來自11個國家的15名記者組成。
現在,GIJN有了十個帶薪在職員工,並定期發布英文、中文、西班牙語、俄羅斯語及阿拉伯語資訊。我們的社交網絡有130,000多個關注者,網站也十分活躍,每日有來自90個國家的讀者。我們現在的會員是以往的三倍,共有68個國家的155個組織。自從設立了秘書處以來,我們回應了將近5,000條來自世界各地的諮詢。2014年,我們共同贊助了亞洲的第一屆深度報道大會,吸引了300多名來自日本、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的記者。2015年,我們與挪威的調查新聞協會一齊聚集了來自120個國家的1,000名記者參加第九屆全球大會GIJC15,參與國家的數量創新高。
我們的未來會怎樣?我們正努力地使GIJN的會員更加國際化。我們有諸多建立網絡的倡議,將全世界的記者通過網絡聯繫起來,共享資源和能力。我們壯大調查新聞的組織;擴展GIJN的線上資源中心;加強回應尋求幫助的能力;訓練調查組織,使其擁有商務技能、募捐能力和收入多元化的渠道。

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尼泊爾舉辦,在VR工作坊上,參會者正在體驗谷歌紙板眼鏡。
我們第二次區域性大會在尼泊爾舉辦,受到眾多關注,因為它第一次將GIJN和全球性的揭露真相的運動帶到南亞。亞洲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有來自從首爾到孟買的充滿活力的調查記者,對於新聞監督而言,那裡潛力巨大。
非洲的進展也同樣讓我們感到激動。2015年的全球大會上,我們的成員堅定地投票,要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舉辦下一屆全球大會——GIJC17。總的來說,我們為GIJN和全球大會對世界的貢獻感到興奮。我們的同事每天都在揭露貪污、濫用職權和責任缺位,我們總能最先看到他們的影響力。為此,我們對十年前舉杯相慶的兩位領導人物感激不盡,他們的遠見看到了調查新聞的可能性。
“我們正在往下個階段發展,”Brant Houston反思道。“當人們覺得離不開你時,你就知道你已經到達了這個階段。”
編譯/黃立旖
編輯/Ivan Zhai,梁思然
David E. Kaplan現任GIJN執行總監,曾管理國際調查記者同盟,以及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誌擔任首席深度報道記者。Kaplan從事深度報道三十多年,報道覆蓋二十多個國家,獲得了二十多個新聞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