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可視化並非今日才有,五六十年代的《紐約時報》已經出版了大量類似的作品,作為插圖的一種。另外,本期數據新聞精選還會看看印度的嫁妝問題有多嚴重。
《紐約時報》:五六十年代的數據可視化
今天人們熱衷於談論用各種新技術製作的炫酷數據可視化作品,但很多“新”作品其實並非那麼創新,類似的東西可能幾十年前就有了。不信的話可以先來看這幅圖:
這幅自帶3D效果且細節豐富的插圖若是換成HTML5格式,再加點色彩,在今天就是一幅不錯的信息圖。事實上,該圖來自1950年代的《紐約時報》,描述蘇聯和中國當時相當複雜而微妙的關係。
這幅圖是《紐約時報》言論版視圖總監(Graphics Director)Stuart Thompson和他的同事們在內部檔案室翻查五六十年代插圖時發現的,堪稱“爺爺級”的數據可視化作品。見過大世面的Thompson在發現它的時候也驚訝於圖表信息之豐富,尤其是大量背景資料和圖的完美融合。
當然,彼時的出版業還沒有“數據可視化”這個概念,而只有插圖(illustration),一般由美術專業出身的插圖師繪製,以幫助讀者理解複雜的概念,尤其是冷戰時期的各種軍事和太空科技。
比如這幅解釋氫彈爆炸的插圖:
還有這幅科普登月計劃的系列插圖:
除了科技,政治議題也是插圖的常客,包括這幅解釋美國國會立法過程的作品:
這兩幅是共和黨尼克松對決民主黨漢弗萊的總統大選形勢分析圖,看上去是不是和去年美國總統大選的那些圖幾乎沒有區別呢?
還有描述國會席位變化的圖和今天幾乎一模一樣。
由於當時的報紙仍然是黑白印刷(紐約時報直到1997年才出現彩色圖片),插圖師只能用灰度和點陣來區分不同的區域,但絲毫不影響表現力,比如這幅描述美國南部州份黑人遭受攻擊情況的圖:
《印度斯坦時報》:駭人的嫁妝
《摔跤吧!爸爸》(Dangal)的熱映讓印度女性不平等的問題進一步受到關注。眾多所謂傳統習俗中,沉重的嫁妝成為女性及其家庭的負擔,甚至釀成慘劇。《印度斯坦時報》8月14日就推出報道,用互動的可視化圖呈現嫁妝問題的嚴重性。
在過去五年中,德里發生的謀殺、強姦、盜竊等案件數量均呈下跌趨勢,唯獨嫁妝相關案件持續增加。
該報分析了1,330件2017年上半年在德里報稱的嫁妝相關案件,得到一些發現。
其中959個案子,女性聲稱受到嫁妝相關的騷擾,包括索要現金、汽車、摩托車、液晶電視等。
現金嫁妝的差異極大,有九個案子的金額超過一千萬盧比(約合一百萬人民幣)。
汽車是主要嫁妝之一,每三個女性中就有一個(441宗案件)因為沒有提供指定車型而受到騷擾,本田思迪(Honda City)是最受歡迎的型號。
有五名女性表示她們的丈夫聲稱錄製了性愛視頻,並威脅如果不給嫁妝就把視頻放上網。
有一名女子被婆家逼迫賣腎。
有54名女子身亡,多數為上吊。
報道在最後還不忘提醒大家,如果遇到嫁妝有關的騷擾,請立即撥打求助熱線電話。
編譯/周穗斌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
美國電視新聞里哪國刷爆鏡?數據地圖:中與俄 | 數據新聞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