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廣播在網絡時代的重生

Print More

廣播這種純語音媒介當下在國內面對受眾老齡化或窄眾化(比如主要面向司機群體)的趨勢。然而在美國,同樣是純語音為主的播客(Podcast)卻方興未艾,甚至成為一種頗受歡迎的深度報道發布渠道,比如吸引了百萬粉絲的系列報道Serial,其受歡迎程度不亞於知名美劇和電影大片。全球深度報道網編譯此文,介紹美國播客的發展狀況和傳播技巧,希望對內容創業者有所啟發。


一次次科技革新推動着媒體生態變化,人們不斷追逐新的視聽體驗,而廣播每次都能適應變化,找到新的生存空間。最新一次變化就是在網絡時代誕生的播客。

播客在2004年由BBC記者Ben Hammersley提出,其英文名稱Podcast由蘋果公司產品iPod和broadcast糅合而成,2005年被《新牛津美語大辭典》(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選為年度單詞。

人們現在對播客已不再陌生,而這要部分歸功於近年來誕生的一系列現象級播客欄目,比如2014年10月首發的Serial。這是一部由美國芝加哥電台製作的罪案類深度報道,第一季12集講述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的一宗謀殺案,以其曲折離奇的情節贏得大量粉絲,推出首月就獲得了約500萬下載量,堪稱新聞節目的“大片”。

Serial第一季下載頁面

 

2016年,知名廣播欄目This American Life推出了類似的罪案類深度新聞播客的S-Town,四日之內下載量高達1000萬。

今年6月,由加州聖昆丁州立監獄(San Quentin)囚犯親自講述獄內生活的播客Ear Hustle推出,一個月之內的下載量突破了150萬。

 

 

除了廣受歡迎的作品,科技產品的革新也對推廣播客有所助益。

2012年,蘋果公司在所有iPhone和iPad產品中預裝了官方播客應用Podcasts。iPhone在美國的壓倒性市場地位部分促成播客產業的興旺。相反,在安卓操作系統佔80%的非美國市場,播客則不大成氣候。

許多播客都是衍生自廣播節目,二者是否遵循同樣的發展模式呢?有可能,但不盡然。

比起廣播,聽眾在選擇播客的時候有更多的自主意識,期待也更加明確。播客節目中任何影響體驗的失當之處——比如糟糕的讀音或欠謹慎的用詞等,都可能讓受眾一去不復返。

許多播客人都有自己的心得體會。BBC的Peter Zezulka在2017年6月首個歐洲播客日(European Podcast Day)活動上表示,播客比廣播更加個人化,好的播客應能自然而然地激起聽眾的好奇心。

 

講好故事也是好播客的必要條件。

Paula Szuchman在美國擁有最多聽眾的公共廣播電台WNYC擔任負責點播內容的副總裁,他的建議是發掘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及情節的曲折性,為此播客的製作人需要大膽問一些讓人感到不太舒服的問題。

 

播客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媒介,人們仍在探索其定位。

目前,美國幾乎每個新聞網站都有屬於自己的播客,但規模和形式各異。有一些只是簡單的人物採訪,或由一位專家就某一議題侃侃而談,但也有精心設計和製作的內容。

《紐約時報》的播客欄目The Daily每日早晨發布,在大約20分鐘的節目里介紹並深入探討一個時政話題。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NPR)的新聞播客Up First則是當日主要新聞的摘要。據了解,The Daily每日平均下載量約為50萬,而Up First一周則有約100萬聽眾。

BBC的播客Global News每日發布兩次,每月的下載量約1000萬。

與傳統廣播和新型社交媒體相比,播客的總體用戶規模仍然較小,一眾播客人仍面對着如何發掘受眾的問題,因而推廣策略和內容製作一樣重要。

一些播客人選擇繞過傳統媒體平台直接接觸受眾。擁有獨立網站的播客WTF就屬於這一類。

WTF創立於2009年,由美國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演員Marc Maron在他的車庫錄製。 該播客的製作人Brendan McDonald總結出三條經營之道,分別是持續性(每周兩次,風雨無阻)、高品質和滿足感。他認為其中滿足感,無論對製作人員還是聽眾而言,都最為重要。

 

播客這種形式也非常適合發表深度報道。

講述真實罪案的Serial大獲成功,也啟發了一系列類似的作品,包括關於一宗懸疑案件的Someone Knows SomethingAccused: The unsolved murder of Elizabeth Andes(又是謀殺案……),以及南非的作品Alibi,講述一名男子因搶劫罪入獄但聲稱自己是無辜的。

 

播客也為實驗性報道提供了平台。

挪威公共廣播電台NRK推出的Cop or Crook就以播客的形式實時跟蹤對一個警官的審訊,其受到的指控是涉嫌腐敗。該節目吸引了10萬名聽眾,在挪威屬於破紀錄的數字。

在美國,播客行業的繁榮已經讓一部分人能夠以此維持生計。儘管目前營收規模仍不大,但增速喜人。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預測今年播客的廣告收入可達到2.2億美元,將比2016年增長85%。

Erik Diehn創辦了專門為播客和廣告商牽線的公司Midroll,他表示目前已經有約200個廣告商持續地在播客上投放廣告。他認為將來會出現適合專門在播客上傳播的廣告模式。

播客這種形式要求用戶主動下載和收聽,屬於參與度較高的媒介,有忠誠的用戶群體。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不利於迅速擴大傳播範圍,但另一方面對於現有用戶有強大影響力。另外,如果說提高受眾參與度是媒體在信息過載時代的生存之道,那麼由傳統廣播轉型而來的播客在將來也就有廣闊的生存空間。

點擊此處閱英文原文,了解更多播客製作技巧。

 

編譯/周穗斌

編輯/梁思然

 

相關閱讀:

數據新聞聽着學:5個優質播客推薦

歐美新媒體推會員計劃 成敗經驗值得借鑒

數字記者工具箱:音頻工具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