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發生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的槍擊案造成58人死亡,成為美國歷史上迄今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單人犯案槍擊案。槍手帕多克當場自殺,其行兇動機至今仍然不明。本期#數據新聞精選#將介紹過去兩年里美國與槍擊案有關的各種類型數據庫、可視化和新聞互動項目
拉斯維加斯槍擊案發生後,美國旨在推動記者編輯和程序開發人員、平面設計師跨界合作的機構OpenNews通過旗下的代碼共享項目Source發布了過去兩年美國槍擊案數據及可視化項目的集錦。該文將槍擊案報道分為四類:
槍擊案規模
這方面最典型的作品是《華盛頓郵報》2015年12月推出的The math of mass shootings(在拉斯維加斯槍擊案發生後又作了更新),既全景式展現了大規模槍擊案的嚴重程度,也提供了每一個受害者簡介,並以案件歸類之。該文使用的數據始自1966年得克薩斯大學造成16人的槍擊案,總共獲得了948名受害者的資料。
華郵的這篇文章還以可視化呈現了各種涉案槍支、槍手的情況,及案件在全國的分布,因其信息全面而成為槍擊案全景式報道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271支槍

134個槍手

40個州和地區
數據與背景
不少媒體都建立了自己的槍擊案數據庫,也有媒體在數據搜集的基礎上將之置於背景信息中解讀,帶出更核心的問題。
這方面的典型項目要數新媒體FiveThirtyEight所做的Gun Death In America。項目將搜集的數據擴展到所有因槍致死的個案,包括自殺、謀殺和誤殺等等,通過美國疾控中心、聯邦調查局、大學和民間組織等機構的資料庫確認,美國每年發生至少33,000宗槍殺案,形勢嚴峻。
媒體對於槍擊致死的報道往往集中於恐怖襲擊、大規模槍擊案、警察履行職務時被槍殺,及警察射殺平民這四類案件。該項目通過互動的可視化,告訴讀者這只是槍殺案件的一小部分:
有三分之一的案件屬於他殺(不含大規模槍擊案):
除了數據可視化,FiveThirtyEight通過另一篇文章明確指出,媒體過分關注大規模槍擊案的做法對人們關於槍支暴力問題的認識有誤導作用,死於其他槍擊案的人數遠多於大規模槍擊的受害者數量。
號召行動
可視化不僅應用於事實報道,還成為新聞評論乃至社論的一部分。
《波士頓環球報》於2016年6月奧蘭多槍擊案發生後推出的Make it Stop因率先將互動的可視化引入新聞評論而被反覆引用,相關數據也在拉斯維加斯槍擊案發生後作了更新。

讀者閱讀本文期間受害者數字會一直增加
文章還通過歷年參議院議員投票和公開發言記錄,列出六名堅決反對管制槍支的參議員,並通過網張右上角的“take action”鍵鼓勵人們通過電子郵件或推特向這些參議員表達意見。
最後,《波士頓環球報》附上自家社論,明確表達立場:The US must ban these guns(美國必須禁止這些槍械)。
而《紐約時報》10月2日推出的社論則更加簡潔:“477 Days. 521 Mass Shootings. Zero Action From Congress”(“477天。521次大規模槍擊事件。國會零行動”),接下來日曆的呈現形式顯示沒有槍擊案的日子已屈指可數。簡單的標題和視圖,再無其他言語,卻有一種振聾發聵的效果。
減少傷害
報道槍擊案還涉及到一個專業和道德上的問題:如何既報道事實而又不過分渲染以致引發更多人模仿槍擊者的行為。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早在1989年就出台關於自殺報道的指引,指導記者如何報道才能避免將自殺情緒“傳染”給其他人。事實上,已經有報道指出,大規模槍擊行為是會“傳染”的。一直監察槍擊事件的疾控中心之所以沒有出台類似自殺報道的指引,是因為法律禁止其研究減少槍支暴力事件的方式。
一直關注此事的社會學家Zeynep Tufekci曾在《紐約時報》和《大西洋月刊》撰文,提出她對媒體報道槍擊事件的看法和報道建議。
編譯/周穗斌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