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將於11月16-19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目前,已有來自128個國家超過1,100名記者報名參會,覆蓋的國家數量創新高。
這個兩年一屆的大會通常將集中在不到五天的時間裡,通過100多場研討會、工作坊等環節,給予深度報道記者快速“充電”的機會。而自16年前於歐洲誕生以來,在每屆的五天以外,我們逐漸看到,全球大會的影響正從一個個受益的記者個體擴展到更多元的組織和更廣闊的地區,給各地的深度報道實踐、新聞素養水平帶來積極改變。而亞洲正是其中一個見證眾多變化的地方。
今年6月全球深度報道網(GIJN)公布的十個新成員組織中,有四個來自亞洲。從東亞到東南亞,各地獨立調查新聞機構相繼湧現,它們都心懷相似的目標——要打破當地主流媒體的壟斷局面,突破資金、人員、輿論空間等限制,做更能體現新聞專業主義、反映公眾利益的深度報道。有的組織還模仿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的模式,嘗試舉辦地區性的深度報道會議、工作坊、培訓營。同地區的機構也開始尋求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探索跨機構合作的可能性。
複製深度報道大會的模式:中亞調查報道網絡
GIJN成員組織Press Institute of Mongolia,聯手支持國際媒體發展的德國之聲學院(DW Akademie),以及以深度報道見長的蒙古電視台(Mongol TV),於9月1日至2日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舉辦了中亞地區首屆調查報道大會——“調查報道對話”(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Dialogue)。大會吸引了來自十個國家的100多名記者,其中包括來自德國、日本和美國的培訓講師。
這一場“對話”的構思脫胎於蒙古記者在2015年第九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組織的圓桌討論。彼時大會在挪威舉行,有來自120個國家約1,000名記者出席。蒙古記者的那些圓桌討論還啟發了不少報道選題,並使一批希望促進國內調查性報道發展的新聞教育者和從業者得以建立聯繫網絡。
“調查報道對話”大會讚揚了蒙古記者長期以來的出色工作,同時成立了中亞第一個非盈利調查報道機構“蒙古調查報道中心”(Mongolian Centre for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中心目標:為當地記者提供更多協作報道機會,鼓勵記者報道關於腐敗、採掘行業、環境等最為公眾關注的議題,並開拓國際合作的項目。
Press Institute of Mongolia和DW Akademie還共同為新聞頻道Eagle News的調查項目“無聲的尖叫”(Silent Screams)頒發了獎項。該調查揭露了聽障學校老師虐待學生現象,以及為調查虐待事件而設立的教育部工作小組的腐敗行為。
支持非盈利媒體發展:從大學研究項目到獨立調查網站
在今年6月加入GIJN的亞洲組織中,日本早稻田大學及其發展出的“早稻田紀事”(Waseda Chronicle)反映出一種新趨勢——越來越多記者正跳出自我審查愈嚴的主流媒體,投身到調查新聞之中。
“早稻田紀事”是日本第一個調查新聞網站,於今年2月上線,其前身是早稻田大學新聞研究所的項目,現任主編為前《朝日新聞》記者渡邊周(Makoto Watanabe)。渡邊周曾參與福島核事故調查,與團隊發表有名的專題系列報道《普羅米修斯的陷阱》。台灣立教大學社會學部副教授林怡蕿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早稻田紀事”填補了日本新聞業以調查報道為主導的媒體空白,並詳細梳理了它的模式是如何引起日本媒體界的震蕩。
該網站的第一個大型調查報道項目《被買賣的新聞》(Journalism for Sale),從開始採訪取證到第一篇報道發出用了大約十個月的時間,曝光日本廣告巨頭“電通公司”買通日本最大的綜合性通訊社“共同社”(Kyodo News),聯手發布有利於前者的假新聞。
雖然辦公點仍在其孕育之地早稻田大學,但網站選題和運營完全獨立,目前依靠眾籌支持完成部分調查項目。
而早稻田大學,這所坐落於東京中心的私立高等學府,還在繼續調查報道新方向的探索。
今年5月,早稻田大學新聞研究生院和“日本新聞討論小組”(Journalism Discussion Group of Japan)組織了名為“新聞從業者論壇”(Journalism Practitioners Forum)的一個周末工作坊,到場記者超過100人,涵蓋從報紙、雜誌、廣播到數字媒體等各種媒介的從業者,開業界先河。
工作坊共設八場研討會和討論,涉及如何應用信息自由法案、報道福島核事故的基本方法和經驗、富山市議員不當挪用政務經費以及東芝公司會計欺詐等事件的報道幕後等話題。
論壇參照國際性調查新聞會議的模式開展,除了接待晚宴,還設置了讓來自不同媒體機構的記者充分交流與建立工作上的聯繫與合作的環節。早稻田大學計劃定期舉辦論壇,以期建立一個支持調查性新聞發展的新組織。
6月,早稻田大學還聯合上智大學在東京舉辦了另一場國際新聞研討會(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Symposium),探討新聞自由與深度報道現狀。講者包括來自日本主流媒體的記者,如朝日新聞和公共廣播電視台NHK,和來自保護記者協會(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及亞洲其他媒體與非盈利機構的從業人員。
促成跨機構跨境協作報道
同樣於6月加入GIJN的台灣深度報道網站“報導者”,與以調查報道見長的印尼雜誌《Tempo》展開了第一次跨地區協作調查,共同刊發系列專題報道《造假、剝削、血淚漁場》,從台灣遠洋漁船上的一名印尼漁工被虐之死,牽出了背後一個龐大的跨境勞工販賣網絡。該報道斬獲亞洲出版業協會“2017卓越新聞獎”三項大獎,包括中文媒體組別的卓越調查報道獎。
其實,正是2016年9月於尼泊爾舉行的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一個20分鐘左右的交談為這項跨境調查創造了機會。
在那之前,“報導者”追蹤漁工之死這個故事已有數月。“報導者”總主筆李雪莉及其團隊發現,事件的根源在於台灣、印尼兩地的勞工聘僱與監管制度的漏洞。要追溯整個勞工走私產業鏈,團隊必須要去印尼,產業鏈的源頭。然而,印尼複雜的政經環境,語言的門檻,對“報導者”團隊來說都是不小的阻力。
在亞洲大會,李雪莉主動結識了《Tempo》的兩位編輯Philipus Parera和Wahyu Dhyatmika,並向他們簡單介紹了仍在進行中的漁工調查。看到他們都對故事表現出興趣,會後,返回台灣的李雪莉繼續積極地與他們聯絡,分享調查資料,籌備合作計劃,最終在11月派出兩名記者前往印尼組成新團隊,在當地記者的幫助下取得更多一手材料。同樣,印尼記者隨後也去到台灣進行採訪調查。
2000年的春天,GIJN兩位創始人、來自美國調查記者與編輯協會(IRE)的Brant Houston和丹麥記者Nils Mulvad,正為在丹麥組織了第一場約有100多人出席的記者聚會而興奮不已。十幾年間,相似的聚會,及其所承載的聯結全球記者的構想已逐漸在各地開花結果。這種不斷加強加深的聯結,讓我們能窺見未來深度報道的更多可能性。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