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将于11月16-19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目前,已有来自128个国家超过1,100名记者报名参会,覆盖的国家数量创新高。
这个两年一届的大会通常将集中在不到五天的时间里,通过100多场研讨会、工作坊等环节,给予深度报道记者快速“充电”的机会。而自16年前于欧洲诞生以来,在每届的五天以外,我们逐渐看到,全球大会的影响正从一个个受益的记者个体扩展到更多元的组织和更广阔的地区,给各地的深度报道实践、新闻素养水平带来积极改变。而亚洲正是其中一个见证众多变化的地方。
今年6月全球深度报道网(GIJN)公布的十个新成员组织中,有四个来自亚洲。从东亚到东南亚,各地独立调查新闻机构相继涌现,它们都心怀相似的目标——要打破当地主流媒体的垄断局面,突破资金、人员、舆论空间等限制,做更能体现新闻专业主义、反映公众利益的深度报道。有的组织还模仿全球深度报道大会的模式,尝试举办地区性的深度报道会议、工作坊、培训营。同地区的机构也开始寻求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探索跨机构合作的可能性。
复制深度报道大会的模式:中亚调查报道网络
GIJN成员组织Press Institute of Mongolia,联手支持国际媒体发展的德国之声学院(DW Akademie),以及以深度报道见长的蒙古电视台(Mongol TV),于9月1日至2日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举办了中亚地区首届调查报道大会——“调查报道对话”(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Dialogue)。大会吸引了来自十个国家的100多名记者,其中包括来自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培训讲师。
这一场“对话”的构思脱胎于蒙古记者在2015年第九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组织的圆桌讨论。彼时大会在挪威举行,有来自120个国家约1,000名记者出席。蒙古记者的那些圆桌讨论还启发了不少报道选题,并使一批希望促进国内调查性报道发展的新闻教育者和从业者得以建立联系网络。
“调查报道对话”大会赞扬了蒙古记者长期以来的出色工作,同时成立了中亚第一个非盈利调查报道机构“蒙古调查报道中心”(Mongolian Centre for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中心目标:为当地记者提供更多协作报道机会,鼓励记者报道关于腐败、采掘行业、环境等最为公众关注的议题,并开拓国际合作的项目。
Press Institute of Mongolia和DW Akademie还共同为新闻频道Eagle News的调查项目“无声的尖叫”(Silent Screams)颁发了奖项。该调查揭露了听障学校老师虐待学生现象,以及为调查虐待事件而设立的教育部工作小组的腐败行为。
支持非盈利媒体发展:从大学研究项目到独立调查网站
在今年6月加入GIJN的亚洲组织中,日本早稻田大学及其发展出的“早稻田纪事”(Waseda Chronicle)反映出一种新趋势——越来越多记者正跳出自我审查愈严的主流媒体,投身到调查新闻之中。
“早稻田纪事”是日本第一个调查新闻网站,于今年2月上线,其前身是早稻田大学新闻研究所的项目,现任主编为前《朝日新闻》记者渡边周(Makoto Watanabe)。渡边周曾参与福岛核事故调查,与团队发表有名的专题系列报道《普罗米修斯的陷阱》。台湾立教大学社会学部副教授林怡蕿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早稻田纪事”填补了日本新闻业以调查报道为主导的媒体空白,并详细梳理了它的模式是如何引起日本媒体界的震荡。
该网站的第一个大型调查报道项目《被买卖的新闻》(Journalism for Sale),从开始采访取证到第一篇报道发出用了大约十个月的时间,曝光日本广告巨头“电通公司”买通日本最大的综合性通讯社“共同社”(Kyodo News),联手发布有利于前者的假新闻。
虽然办公点仍在其孕育之地早稻田大学,但网站选题和运营完全独立,目前依靠众筹支持完成部分调查项目。
而早稻田大学,这所坐落于东京中心的私立高等学府,还在继续调查报道新方向的探索。
今年5月,早稻田大学新闻研究生院和“日本新闻讨论小组”(Journalism Discussion Group of Japan)组织了名为“新闻从业者论坛”(Journalism Practitioners Forum)的一个周末工作坊,到场记者超过100人,涵盖从报纸、杂志、广播到数字媒体等各种媒介的从业者,开业界先河。
工作坊共设八场研讨会和讨论,涉及如何应用信息自由法案、报道福岛核事故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富山市议员不当挪用政务经费以及东芝公司会计欺诈等事件的报道幕后等话题。
论坛参照国际性调查新闻会议的模式开展,除了接待晚宴,还设置了让来自不同媒体机构的记者充分交流与建立工作上的联系与合作的环节。早稻田大学计划定期举办论坛,以期建立一个支持调查性新闻发展的新组织。
6月,早稻田大学还联合上智大学在东京举办了另一场国际新闻研讨会(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Symposium),探讨新闻自由与深度报道现状。讲者包括来自日本主流媒体的记者,如朝日新闻和公共广播电视台NHK,和来自保护记者协会(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及亚洲其他媒体与非盈利机构的从业人员。
促成跨机构跨境协作报道
同样于6月加入GIJN的台湾深度报道网站“报导者”,与以调查报道见长的印尼杂志《Tempo》展开了第一次跨地区协作调查,共同刊发系列专题报道《造假、剥削、血泪渔场》,从台湾远洋渔船上的一名印尼渔工被虐之死,牵出了背后一个庞大的跨境劳工贩卖网络。该报道斩获亚洲出版业协会“2017卓越新闻奖”三项大奖,包括中文媒体组别的卓越调查报道奖。
其实,正是2016年9月于尼泊尔举行的亚洲深度报道大会上,一个20分钟左右的交谈为这项跨境调查创造了机会。
在那之前,“报导者”追踪渔工之死这个故事已有数月。“报导者”总主笔李雪莉及其团队发现,事件的根源在于台湾、印尼两地的劳工聘雇与监管制度的漏洞。要追溯整个劳工走私产业链,团队必须要去印尼,产业链的源头。然而,印尼复杂的政经环境,语言的门槛,对“报导者”团队来说都是不小的阻力。
在亚洲大会,李雪莉主动结识了《Tempo》的两位编辑Philipus Parera和Wahyu Dhyatmika,并向他们简单介绍了仍在进行中的渔工调查。看到他们都对故事表现出兴趣,会后,返回台湾的李雪莉继续积极地与他们联络,分享调查资料,筹备合作计划,最终在11月派出两名记者前往印尼组成新团队,在当地记者的帮助下取得更多一手材料。同样,印尼记者随后也去到台湾进行采访调查。
2000年的春天,GIJN两位创始人、来自美国调查记者与编辑协会(IRE)的Brant Houston和丹麦记者Nils Mulvad,正为在丹麦组织了第一场约有100多人出席的记者聚会而兴奋不已。十几年间,相似的聚会,及其所承载的联结全球记者的构想已逐渐在各地开花结果。这种不断加强加深的联结,让我们能窥见未来深度报道的更多可能性。
编辑/Ivan Zhai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