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瑟槍是一種高能電擊槍,1974年在美國問世。它通過發射出飛鏢一樣的“電極”,使被攻擊對象肌肉痙攣,失去行動能力。2004年10月18日,泰瑟國際公司領導人史密斯宣布,美國軍方對泰瑟槍進行的研究表明,這種武器整體效果較好,不會產生致命後果,沒有實質性風險。隨後,它因其“非致命性”而作為警用自衛武器在美國以及全世界廣泛使用。然而,路透社從8月開始發布的系列調查報道卻揭示了不一樣的結論。
一些反覆受到暴力刺激、毒品或酒精中毒的人受泰瑟槍電擊後因心臟或呼吸停止而死亡;邁阿密警察用電休克手槍打死一名6歲小男孩、一名12歲小姑娘……屢屢發生的命案引發了公眾對使用泰瑟槍的質疑,生產商泰瑟公司卻仍矢口否認相關產品是罪魁禍首,並聲稱是毒品或其他因素導致了死亡。
路透社的調查報道團隊通過徹查屍檢報告、建立數據庫、申請公開文件,找到了數量驚人的泰瑟槍相關案件,用以證明死於泰瑟槍的案件絕非偶然;同時,他們還通過搜集的證明發起訴訟,不再讓泰瑟槍“逍遙法外”。
史無前例的報道?
Jason Szep是路透社的國家事務編輯,他偶然讀到一則報道,是關於調查某個使用泰瑟槍的案件訴訟責任。Szep也想做一個類似的選題,於是組成了一個包含調查記者、編輯和數據分析師在內的團隊。然而,在他們初步搜集類似案件的過程中,涉及泰瑟槍的訴訟像滾雪球一般,數量不停增加。他們設定的初始目標是50宗,而後卻收集到了75宗……100宗……
這時,路透社團隊意識到他們應該拓寬調查,建立一個數據庫。
路透社並不是第一個嗅到泰瑟槍致命數量不尋常的媒體。在它之前,美國媒體《今日美國》和一份叫做《鳳凰》的報紙在2000年左右都報道過泰瑟槍致死案。儘管報道內容出色,但由於調查時間非常早,還沒能收集到數量足夠的案例樣本。2004年,美國CBS媒體公司根據公眾提供的線索,自行收集了40例泰瑟槍死亡案例。
建立相關數據庫也不是路透社首創。大赦國際(Amnesty International),一個國際非政府人權組織,與致命邂逅(Fatal Encounters),一個記錄警察殺人案的數據庫都創建過泰瑟槍致死數據庫,並會不斷更新這些數據記錄。但是路透社編輯Eisler認為,還有機會把這個議題挖掘得更深。“從沒有人追究過這些訴訟責任,”他說。“大赦國際調查的時候非常依賴新聞報道的記錄。”但有些城市,警察失手殺掉嫌疑人,媒體甚至都不知道,也就是說很多案例都沒有新聞報道。
於是,路透社團隊改進了案件收集的方案
- 通過新聞報道收集信息時,他們梳理了Nexis, Factiva, Google和其他新聞平台的資料,儘可能擴大搜索範圍。
- 向美國36個最大的警察部門申請案件調查記錄,用於查證在新聞里收集到的信息。“比方說,我們收集的新聞會提到死亡事件,但我們無法確認這個人的身份,也不清楚泰瑟槍是否與這個案子有關,所以需要藉助警方的記錄充實細節,來判斷案件是否符合我們數據庫的錄入標準。”Eisler解釋道。“我們申請了一千份屍檢報告,”他說。“我們在法律訴訟中看到每一個案例和每一起死亡,都會去警局查找案件記錄。”在美國部分州,中央警局掌握着多數屍檢材料,申請一次他們就能夠提供30份材料。但在其他地方,記者就必須分別去每個地方警察局跑。
- 從法律數據庫搜索訴訟案件記錄。他們用大致相同的辦法在法律數據庫進行搜索,例如Westlaw,Lexis和Pacer。檢索關鍵字除了“泰瑟槍”,還會考慮使用含義更寬泛的、與這些武器相關的詞語,例如說“電子控制裝置”。
用這個方法,路透社團隊獲得了上千份法庭筆錄,他們仔細瀏覽了每一份,並篩查出導致死亡的案例,排除受傷的案例。
Eisler說:“檢閱訴訟記錄是一個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過程。但我們搜索法律訴訟案件起到了兩個作用:一是評估訴訟和泰瑟槍的關聯性,二是搜集了很多當地媒體沒有報道的死亡案例。所以如果我們只用媒體報道來追蹤死亡案例,會錯過很多信息。媒體報道缺失在更加偏遠的農村地區,或是媒體疏於報道警察持槍致命案的大城市很常見。”
前期收集工作進行了一年,初步調查結果令人驚訝:雖然路透社的數據錄入標準比大赦國際更加嚴格,卻仍比後者多收集了700多宗死亡案例。最終,路透社泰瑟槍致死案數據庫錄入案件1,005宗。
搭建數據庫
“建立這個數據庫的頭等大事就是搞清楚,你想從這些收集的數據中得到什麼,”Eisler說。“在這個項目中,不只是一些炫目的技術在起作用。”
數據庫的重頭戲是錄入大量數據,且全都在電子表格中完成。“錄入時,我們仔細處理每處信息,從地圖上的郵編、案例編號、文件編號、新聞記錄到其他細小的事情,”Eisler說。錄入完畢,組員Grant Smith和Michael Pell再進行下一步——信息分析,合併成數據庫。
建立有效機制便於跟進每個人的工作進度,Eisler建議在表格中的同一頁面寫清楚大家的分工,以及工作的流程。這樣大家都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職責和交接的人,提升合作的質量和效率。
數據庫建立起來後,路透社公開了一部分內容,供讀者根據自己的標準,比如說案件受害者所在的地區、種族進行分類篩選。這意味着其他組織和個人也可利用路透社提供的數據,在某些特定的選題上另下功夫。
Eisler還給後輩另外提了三個建議:首先,團隊最好花一到兩個月時間進行“謀篇布局”,確保收集、分類和分析的方式是可行的;其次,收集數據時列出範圍大綱,界定數據庫的深度和廣度;最後,申請公開信息時應廣而告之,比如說向各警局申請屍檢報告時,讓大家都知道你的用處和收集標準,更容易讓相關部門同意請求並提供有效文件。
然而,即便數據庫能夠成型並公之於眾,團隊卻沒法提出訴訟,或是要求法院處理。Eisler說:“我們希望看到他們的反饋,但他們通常只會說不。”
很難決定哪裡是泰瑟槍數據庫項目的“終點”,尤其是隨着不斷有人死於泰瑟槍,記錄會不停更新。但對於路透社團隊來說,他們認為數據庫盡善盡美的那一天,這個項目就結束了。
“那個節點在於,我們不斷說服自己已經把全世界能找到的案例都找出來了,”他說,“肯定還有被我們遺漏的案件。但是我們的數據已經相對完整了,它就得結束了。”
編輯/Ivan Zhai, 梁思然
相關閱讀:
此文首發於GIJN成員組織MuckRock,經授權許可發布。你可以在這裡讀到完整的路透社故事,以及訂閱MuckRock的郵件簡報,了解更多信息自由法的故事和建議。
Michael Morisy是MuckRock的聯合創始人,2014-2015斯坦福大學奈特獎學金獲得者。他曾是《波士頓環球報》的編輯,在任時發起了BetaBoston活動。他還曾參與獲得普利策獎的《紐約每日新聞》系列,報道世貿中心工人的惡劣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