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四年來變化有限 數據新聞革新走入瓶頸?

Print More

編者註:融入計算機技術的數據新聞佔據新聞業前沿,人們對其帶來的創新一直寄予厚望。然而最新研究顯示,近四年來,相關領域並無多少革新。本期#數據新聞精選#將摘譯論文主要內容,另外還會介紹一個數據可視化庫和一個開放數據平台。


數據新聞過去四年無革新

當你聽到“數據新聞”這個概念時,難免會同時聽見“創新”、“變革”等詞。然而,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發現,過去四年來數據新聞並未出現明顯突破:政治新聞仍佔主流;仍需耗費大量的人力;作品主要來自傳統報紙。

論文的題為Data-driven reporting: An on-going (r)evolution? An analysis of projects nominated for the Data Journalism Awards 2013–2016, 作者是來自德國Hans-Bredow媒體研究中心的的Wiebke Loosen, Julius Reimer, 及漢堡大學的Fenja de Silva-Schmidt

文章分析了2013至2016年間的225個數據新聞獎(Data Journalism Awards)提名作品,發現以下特徵:

數據新聞仍然耗費大量人力。在192個有署名的作品中,平均每個作品有超過五名作者/貢獻者,有近三分之一(32.7%)的作品還邀請了外部人士參與數據分析或視覺設計。

報紙仍是數據新聞的主力。43.1%的提名作品和37.8%的獲獎作品由傳統報紙提交。生產數據新聞的其它類型組織還包括類似ProPublica這樣的非牟利新聞新聞機構(占提名的15.4%)、雜誌和網媒(8.4%)、廣播電視機構(5.3%)、通訊社(4.4%)、非新聞類機構(4%)、校園媒體(3.1%),及其他類型作者(2.7%)。

政治新聞為主。論文分析的作品中,幾乎一半(48.2%)的主題是政治,其後是社會新聞(包括罪案類,36.6%)、財經(28.1%),以及健康與科學(21.4%)。

變得更有批判性。52%的報道帶有批評成分,比如揭露警方的錯誤沒收行為,或者呼籲減少碳排放等,而且佔比從2013年46.4%上升至2016年的63%。

主要依賴官方數據。68.4%的數據來自官方,其他的來源則包括非政府組織(41.8%)、自有消息源(20.4%),及私人企業(20.4%)。獲取數據的方式則包括公開數據(44.2%)、向有關機構索取(22.3%)、自行搜集(8.9%)、網頁抓取(7.1%)和泄密(3.6%)。另有43.3%的作品沒有說明數據獲取方式,讓論文作者頗感驚訝,因為這不符合數據新聞業界推崇的“開放數據”精神。

可視化的方式仍較初級。靜態圖仍是主流,主要包括圖表(40%)和地圖(32.4%)。

互動性是高品質可視化的標準,但好的互動可視化作品仍然罕見。研究人員發現,最常見的互動方式是地圖的放大/縮小功能,可能是因為製作可視化的免費軟件大多都具有該功能。給讀者的互動選項普遍較少,但讀者究竟想要在新聞中看見怎樣的可視化則尚不清楚。

總體而言,研究者們在過去四年的數據新聞作品中沒有發現多少突破性的變化,除了前面提到的耗費大量人力等特徵,還存在對突發新聞響應緩慢、高度集中於選舉報道等本身會產生大量數據的個別領域等現象。論文認為,由於缺乏及時性和普適性,數據新聞至今更像是傳統報道的補充,並不會廣泛地取而代之。

 

Python可視化工具庫

Python是數據工作者的常用計算機語言之一,除了用於分析數據,也可製作圖表。網站Python Graph Gallery集合了數百個用Python製作圖表的案例,並附上代碼。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向網站提交自己的可視化案例,或反饋已有案例的問題。

 

全球數據門戶

搜集可靠的數據是數據新聞工作者面臨的難題之一,數據平台OpenDataSoft彙集了全球超過2,600個開放數據門戶網站,是相當好用的檢索平台。

 

編譯/周穗斌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

計算機式思維引領下一波數據新聞浪潮 | 數據新聞精選

寫作、編程、設計一人全包?這位英國記者做到了| 數據新聞精選

全球數據新聞現狀調查:年輕人多而專業培訓少 | 每周數據新聞精選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