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职业伦理:何处底线?如何自省? | GIJC17

Print More

调查记者时常游走于职业道德的边缘。比如说,他们会得到被偷来的文件、黑客曝光的数据;他们常常置提供线索的线人于危局之中;必要的时候,还要用隐藏相机偷拍。

11月16日,达特新闻与创伤中心执行总监Bruce Shapiro主持了全球深度报道大会“调查记者的新闻伦理”研讨会,主讲嘉宾是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创办人陈婉莹教授,以及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高级调查记者Thanduxolo Jika。

从左至右:陈婉莹教授、 Bruce Shapiro、 Thanduxolo Jika

Shapiro表示,来自不同国家的调查记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他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展开各自的新闻调查。但是作为调查记者,大家都必须追求公正客观的真相,“所以一定有一些通用伦理法则,是我们可以共同遵守与捍卫的”。

Shapiro向各国记者发问,他们是否曾处于道德两难的境地,现场听众则提出了八种他们经常感到困惑的情境:

  • 1、在追查一份重要文件资料时,线人想要收费,怎么办?
  • 2、如果我们把多个受访者给的信息拼在一起,对事件的影响力更有用,该不该这么做?
  • 3、在曝光内幕的报道中,如果能够写出受访者的真实姓名与身份,报道的影响力会扩大。要不要获得他们的同意?
  • 4、记者和受访者常常会变成朋友,这种友谊的界限在哪里?
  • 5、受访者坚持曝光自己的身份信息,明知道受访者会受到伤害,我还该报道吗?
  • 6、卧底调查时要不要和警察合作?该不该表明自己的身份?
  • 7、我们揭发丑闻的细节表述要丰富到什么程度?
  • 8、我们该不该、什么时候能够相信受害者的说辞?

 

Shapiro和陈教授认为,在两难中做选择之前,记者应先扪心自问三个问题:

  • 首先,这则新闻关乎重大的公众利益吗?
  • 其次,我的新闻发布后,我和我的采访对象能够安全无虞吗?
  • 最后,我已经用尽了所有其他办法吗?

谈到具体选择。Jika认为,如果线人向你索要报偿,一定不能给。第一,线人无法核实这份资料的真实性,如果资料是有误的,你会深陷信任危机。第二,钱能使鬼推磨,有的线人会因为金钱诱惑而伪造一份文件,而你却无法当场验真。陈教授则认为,选择因人而异,在不影响客观真实的报道下,记者在贫困地区给受访者一些人道援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你的出发点是为了帮助他们,而不是与他们做交易。

Jika表示,在曝光受访者身份和描述调查细节时,要衡量自己的保护能力有多强。受访者往往会默认调查记者会负责他们的安全,可是对于调查记者来说,他们的职责是准确性和真实性。陈教授回忆起她在美国做记者时,曾把受访者的照片和名字放在头版故事中,但是那些受访者的身份是非法的。若是放到今天,她不会选择这么做,受访者的安全在她心目中的分量更重了。

卧底调查显然另当别论。三位讲者都认同,在大型的丑闻曝光中,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为了公众的利益,调查记者不得不“撒一些谎,譬如调查矿难的时候伪装成矿工进入现场。然而在普通的采访中,调查记者不必做什么伪装或掩饰,也能得到应有的素材。

最后,陈教授补充,职业道德伦理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调查记者的确有着巨大的话语能量,但也不必过分渲染记者的影响力。有时候从短期来看,有些报道会带来伤害或负面影响,但是我们要相信,调查记者的报道会在更远的将来为社会带来改变。

 

编辑/Ivan Zhai

 

相关阅读:

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何以突围?南都记者授调查暗访与传播妙招

报道亚洲 | 卧底调查是与非:亚洲独立媒体的暗访案例与经验分享

中青报调查记者:做调查,学会析“信息”,选“角色”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