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球深度報道大會閉幕:理想延續 交流永固 | GIJC17

Print More

四天時間、1,200多名記者、130個國家、280多名講者、100多場專題研討會和工作坊分享——規模空前的第十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在11月19日於南非金山大學順利閉幕。未能親臨現場或餘興未盡?讓我們通過參會記者的鏡頭與社交網絡狀態,來回顧大會的盛況。

11月15日,大會為提前抵達的記者安排了兩個工作坊:一個針對記者的心理安全,另一個關於人口販賣與移民報道。傍晚時分,一場饗以音樂與美食的歡迎晚宴拉開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序幕。南非金山大學新聞系主任Anton Harber、南非Primedia 集團CEO Roger Jardine和全球深度報道網執行總幹事David Kaplan分别致辭。很多初來乍到的記者一邊與時差鬥爭,一邊開始或結識新朋、或重逢舊友,開懷暢談。

 

11月16日,大會於金山大學禮堂正式開幕。“全球範圍內有一種趨勢:不斷有人在抵制獨立的輿論監督媒體,抵制民主、人權和透明度。” Kaplan 勉勵現場記者:“但是各位,我們的工作正是對抗這種抵制。調查性報道已走向全球,你們正是那一股推動其前行的力量。歡迎來到2017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開幕式上,六位分別來自印度、菲律賓、俄羅斯、南非、美國和委內瑞拉的資深媒體人,就當今調查記者的職責和報道技巧展開對談與分享。其中,菲律賓獨立網絡媒體Rappler記者Patricia Evangelista講述了有關菲律賓禁毒戰中受害家庭的故事,以此傳達她個人對調查記者職責的理解——把人性注入數據,把一個個冰冷的數字變成鮮活的人。

 

用總幹事Kaplan的話來形容,今年的大會就像調查報道的 “宗教啟蒙”。密集的研討會、工作坊涵蓋了當今社會最受關注的各類議題,包括調查報道方法、數據新聞工具、網絡搜索技巧、報道敘事創新和傳媒機構發展策略,給記者提供全面的知識與技能體驗。

 

 

大會還按報道主題和地區分別設置記者交流環節(Networking Session),讓同行有機會充分交流心得,分享經驗。在亞洲記者交流會上,出席的記者幾乎覆蓋所有亞洲國家。這正是全球大會的獨特魅力之一:匯聚多樣背景的記者。

 

錯過了某位大咖的研討會分享?在文字報道以外,主辦方還開設了“大會聲音”(GIJC17 Voices)欄目,通過一兩分鐘的短視頻專訪,邀請眾多大咖講者就特定問題分享看法。

 

18日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主任Sheila Coronel與諾貝爾獎獲獎經濟學家Joseph Stiglitz對談,並頒發全球亮光獎,將大會氣氛推向高潮。Stiglitz肯定了調查記者的工作,並表示相信調查性報道能夠真正捍衛民主。

 

第七屆全球亮光獎隨後揭曉,伊拉克和尼日利亞記者共同摘得頭獎,前者追查國內失蹤的教育資金,後者曝光了不公正殺戮。東歐的武器走私和印度記者對反穆斯林動亂誘因的調查則獲“卓越報道獎”。

 

大會雖已落幕,但調查記者的交流仍會延續,網絡也在不斷擴大。結束了南非之旅,下一站,2019年,我們相約德國漢堡!

 

編輯/周穗斌

 

相關閱讀:

參會感想:從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看數據的力量

亞洲深度報道大會記者手記:開放心態,擁抱技術,調查記者無懼數字時代的挑戰

亞洲調查新聞的未來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