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30年新聞、獲獎無數的前調查記者 Peter Cary白髮蒼蒼,在上周於南非召開的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他在其中一個研討會場問道,“你們有多少人寫過幾乎沒有影響力的故事?”會場近一百記者,大多舉起了手。“我如果有50隻手,會都舉起來。”Cary 不無幽默地表示。
調查新聞究竟可不可以推動社會變革
成立於2010年的英國非盈利機構調查新聞局(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早前針對英國938名意見領袖進行調查,其中一題問“你覺得以下活動對改變公共政策、立法有多少影響力?”調查報道位列第一,81%的意見領袖認為,揭露違法違規行為的調查新聞有很實際的影響力。
但ProPublica總裁Richard Tofel指出,實際上大部分調查報道影響甚微。申請美國調查記者與編輯協會調查報道獎項的故事中,僅有1/3 可以稱得上“有影響力”,15%的故事引發了政府調查,5%促成審訊,13%導致起訴、辭職和解僱,1.5%促成立法,其餘故事並無實際結果。
什麼樣的調查新聞有影響力
來自調查新聞局的Rachel Oldroyd分析了四篇調查新聞,它們分別是《華盛頓郵報》的水門事件,《星期日泰晤士報》的酞胺呱啶酮事件,英國第四頻道的斯里蘭卡泰米爾人事件,以及調查新聞局的美國無人機襲擊事件。Oldroyd指出,這幾篇報道都極具影響力,而其共同特點則主要有兩項:
- 不論調查本身受到何種挑戰,研究、調查的工作都持續很長時間。
- 新聞由普通民眾發掘,之後有社會運動人士或其他個人接手,繼續關注議題。
Tofel也指出,要想報道有影響力,新聞媒體的單兵作戰是不足夠的,要依靠社會的力量。
與會的一位非洲調查記者表示,內容自有其力量,但不應該指望單篇文章就能引起社會的化學反應,要持續地關注議題,不斷報導系列故事,才會慢慢發酵。
媒體如何關注調查新聞的影響力
Cary在現場還分享了 全球深度報道網的《調查新聞影響力》報告。他指出,資助媒體的基金會越來越多地以數據指標等方式評估調查新聞的影響力,比如運用 Chalkbeat, Newslynx, CIR Impact Tracker等工具,追蹤每篇文章的點閱量、停留時間、獨立訪問量、轉載量、被引用次數等等指標。
Cary指出,基金會用量化的數據報告評估一篇調查報道或一個媒體的影響力,以決定是否投入更多的資源。不過,數據解釋不了一篇報道是否會影響到應該被影響的人。而且,單憑故事受歡迎程度判定影響力,也容易導致記者們都去報導那些吸睛的獵奇故事。
現場來自RAITH Foundation的Dugan Fraser回應指,自己所在的基金會會認為新聞媒體只是社會變革的一個參與者,對於其影響力的要求,更多是在新聞報道本身有沒有問對問題、是不是很好地完成了報道方面。他也強調,基金會並沒有一套成熟完善的行業規範評估新聞的影響力。
隨着各類互聯網工具及社交媒體平台的出現和成熟,調查報道無疑可以達致更多受眾。但這是否就意味着影響力的增強呢?在場的媒體人對此並沒有統一的答案。不過也有與會者建議,媒體可以像NGO一樣,設立專門負責管理影響力的職位。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
本文作者徐小童,香港傳媒人,專註媒體觀察和增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