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調查報道記者布吉斯(Tom Burgis)交談,金色的俏捲髮、雀斑、豐富的表情,對什麼事都充滿好奇。很容易讓人想到,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筆下,調皮搗蛋但心地善良的湯姆。
湯姆的調查記者之路,的確源自深沉的人道關懷與好奇心。
布吉斯是2017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的講者,他分享的主題是“如何追蹤髒錢”。2015年布吉斯出了一本書叫做《洗錢機器如何運作:軍閥、大亨、走私犯與他們如何系統性竊取非洲財富》,揭秘非洲的貪腐結構,被《紐約時報》盛讚為勇敢、突破前人的一本書。
從非洲開始,他現在的報道興趣擴及川普、恐怖主義等。2014年布吉斯獨家披露中國掮客、金鐘道集團徐京華與福建省原省長蘇樹林的牽連,及其如何遊走在中國與非洲多國,並可能涉嫌貪腐。如今徐京華已鋃鐺入獄,蘇亦已落馬,目前正因嚴重違紀問題接受立案審查。

Tom Burgis在2017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作分享。攝/Madelene Cronje
從一般記者到調查記者
《金融時報》目前的調查記者組只有兩位成員,布吉斯也不是一開始就立志成為調查記者。倫敦大學畢業後三年,布吉斯加入《金融時報》,外派到非洲擔任特派員,駐點過約翰尼斯堡(大陸譯:約翰內斯堡)、奈及利亞(大陸譯:尼日利亞),處理大大小小英國讀者感興趣的新聞。漸漸地,他對非洲大陸呈現的兩種極端新聞,覺得難以忍受。一方面,他報道非洲上層政經集團的新聞;另一方面,他常寫著那裡出現的難民潮、底層人們的飢餓、無望。他感到憤怒,因為他可以完整地看到,一個貪腐結構怎麼樣殘害底層的人民。他決心把這個系統寫出來,甚至辭掉了正職。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Tracking Looted Wealth”研討會現場。攝/Madelene Cronje
從基層記者起家,布吉斯做調查記者,依舊篤信現場主義,並不大量仰賴資料。甚至,他對於從維基解密、offshore leak開始,從外泄資料庫里找新聞的流行,有許多反省。
布吉斯直言,有外泄資料庫非常好,因為過去有很多自境外避稅天堂沒辦法查的事情,現在有了追查的渠道。但從外泄資料庫找到線索只是第一步,調查記者要做更多的功課,讓故事更為鮮明立體、更有意義。
布吉斯說,有一回,他執著於呈現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剖析複雜的關係圖,結果跟編輯來來回回磨了十次。後來,他的編輯要求他,把那改了十次的草稿丟了吧!“想一想,寫一篇你母親也能看懂、有興趣的故事,”他回憶。
他真的打了電話給母親,從敘事到談人,故事結構整個調整。他將主軸回到主角與整個貪腐結構交易過程,果然,新稿一次過關。
善用背景知識,善用人性
被問到,敏感問題如何找到受訪者?布吉斯分享了自己的心法,就是善用已經離職的關係人。通常這些人都是不曝光的,卻能夠幫調查記者更了解人的性格、人際網絡等等。他拿到各種文件,文件上的聯繫方式他都會勇於嘗試做約訪。
為什麼這些人要幫助記者?布吉斯說,通常,他打電話給陌生人約訪,會非常誠懇地跟對方說:“我很想聽聽你的看法,我覺得你的看法非常重要。”人性傾向跟重視自己意見的人說話,會覺得非常光榮。也有的時候,他跟對方陳述自己搜集到的證據或說法,只見受訪者激動地跳起來否認、反駁。
最慘的是,遇到對方冷處理,但即使從冷處理的態度,記者也能感覺到“自己應該已經正中靶心,或者自己應該是弄錯了”。
“那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但你就是能感覺到安心了、有把握了,晚上可以睡個好覺了,”他說。
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記憶
布吉斯在論壇中分享自己的調查心法,源自前《華爾街日報》頭版特寫寫作編輯William Brundell的一本經典《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The Art and Craft of Feature Writing)。每個調查啟動前,布吉斯心中都會有個主題句(main theme statement)。所謂主題句是指,你故事的主軸是什麼?主題句通常會是一個假設,圍繞着這個待解的問題,布吉斯的採訪會一層一層深入挖掘,這個事件的歷史背景、影響範圍有多大,成因、衝擊、反作用力與未來的可能發展,等等。
之後,他也會依據這個結構,定期來做逐字稿與筆記整理。布吉斯說,由於轉作調查記者,每篇報導的文章拖長,定期的筆記整理比過往更重要。常常,明明已經問到的關鍵事實,就躺在自己的錄音檔里或逐字稿里,如果不整理,就會花無謂的時間:“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記憶。”
編輯/梁思然、Ivan Zhai
相關閱讀:
本文作者陳一姍,台灣《天下雜誌》副總編輯暨台大新聞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鑽研財經新聞與相關調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