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4日,南加州洛杉磯北部遭遇大火肆虐,約62,726公頃土地被燒焦。火災在加州頻繁爆發,但並沒有燒滅近年來移民加州的熱度、快速走高的房價。本周數據新聞將詳解自然災害與國際化大都市房價的關係,並介紹一個數據可視化的“簡易百科”,順便聽聽技術流怎麼理解數據新聞。
英國《金融時報》利用第一太平戴維斯世界研究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資源研究所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以可視化地圖的形式,呈現出一張國際大都會的自然災害風險和房地產估值分布圖。
倫敦大學學院風險與減災學教授David Alexander認為,自然災害導致的經濟損害越來越嚴重,不只是因為暴風越來越頻繁,威力越來越大,它們還會產生複雜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我們正在走入連鎖災難時代,“他表示。
Alexander以日本2011年的地震為例。當時地震的死亡人數約為100人,然而,地震引起的海嘯卻導致超過18,000人死亡。緊接着,海浪襲擊了福島核電站,應急發電機因此無法運轉,三個核反應堆融毀,更大範圍地區內的更多居民,一度受到核輻射的威脅。顯然,在這個連鎖災難里,首先發生的地震是影響力最小的。
《金融時報》的數據顯示,全球部分最發達城市,始終都被籠罩在自然災害風險的陰影之下。如台北,有着價值約2,000億美元的房地產,卻是全球風險最高的城市,它受着風暴、地震和洪水的三重威脅。根據勞埃德城市風險指數,台北年度計劃GDP的34%都在危險之中。
上圖排名第六的洛杉磯,是美國自然災害風險最高的城市,房價需求卻空前高漲。在過去五年中,洛杉磯的人口增長了2.2%,同期房價漲了65%。今年9月,獨棟住宅的中位價更以575,000美元打破記錄。
顯然,潛在的風險並不會打消人們的積極性,也不會影響這些地區的市場信心。國際大都市的人口和房價基本上都在逐年上升,第一太平戴維斯世界研究的主管Yolande Barnes說:“最有趣的是,還有越來越多國際化大都市正從高自然災害風險的地帶崛起,因為與他們自身的經濟優勢相比,這些災害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可視化趨勢大全
Google News Lab與另一家可視化製作公司Adioma合作,將市面上出現的所有可視化都進行了分類:圖表、相關書籍和工具。
讀者們可以在這個小宇宙頁面上,看到三大類代表的星球獨立自轉,簡潔明了,奇趣又美觀。
不過,這些目錄可不是為了向大家介紹圖表的製作方法,或者書籍的閱讀鏈接,而是根據用戶在網絡上對各個條目的搜索頻率,統計它們被使用、閱讀的頻率,從而呈現出流行趨勢。比如點開氣泡圖,你會發現,2017年它重新成為可視化設計的寵兒。
對可視化感興趣的讀者,不妨將此項目視為一個可視化簡易百科,橫向探索可視化的多種可能性。
技術專家Giuseppe Sollazzo認為,數據新聞是社會透明度之光,它應當成為社會運動的精神特質,而不是社會運動的目標。它使某些社會變革變得可操作,也正基於此,數據新聞是對公開數據的拯救。
很多人都認為數據新聞只是吸引讀者眼球的手段,服務廣告商的需求,但事實上,它的潛能無限。Sollazzo指出,數據新聞是爭取社會透明度的強大武器,因為它們更接地氣,即使是反映總統競選的、形式簡單的可視化圖表,例如德國大選期間《柏林晨郵報》發表的著名作品,也能使讀者擁有參與度更高的閱讀體驗,從而更加了解自己的社會和所面臨的議題。
數據新聞的潛力,不僅僅是使讀者了解問題所在,支持本地記者報道英國的項目“Bureau Local”就證明了這一點,他們最近對家庭暴力的調查堪稱代表數據新聞潛力的絕佳案例。這篇報道披露了英國地方部門自2010年來,縮減約24%家暴庇護開支,導致深受家暴之害的女性無處可逃。報道收集了大量數據,還原開支逐漸減少,空間以及物資稀缺,得不到庇護的受害者數量增加的過程。
Sollazzo還表示,數據新聞增加了向官員問責的機會,令公眾得以細緻審查官員的工作。另外,數據新聞通過信息公開,將所有形式的數據分類清理、整合與部分翻譯,再分享給記者,有利於進一步深挖故事。
編譯/黃立旖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
美國電視新聞里哪國刷爆鏡?數據地圖:中與俄 | 數據新聞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