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已厭倦了摸不着的算法和人工智能所帶來的無盡假新聞,那麼,希望以下這份精心整理的年度獲獎深度報道系列,能重燃你對新聞業的信念。
不可否認,新聞業仍處於探求自身未來的過程之中。本文所介紹的深度報道案例,從今年全球及地區性共15個新聞獎項優勝作品中選出,從中你能看到具有啟發性的敘事手法、調查方法、合作模式以及記者對抗一切障礙的勇敢無畏。
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的故事以不同語言被講述,所關注的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要挑戰,譬如全球性移民與難民遷徙問題;有的故事則深入探討弱勢與邊緣人群的生存狀況,如埃及性奴走私中的女性受害者;有的關注兒童,如阿富汗兒童性奴役事件中的孩子,或是在馬來西亞被隨意販賣的嬰兒;還有一些故事聚焦LGBT群體,比如這個關於香港缺少跨性別廁所,以及有關古巴男同性戀者極度貧困生活的報道;還有的報道讓無聲者發聲,像美聯社,就講述了在也門秘密拘留中心裡一位受虐犯人的故事。
許多報道是對勇敢揭露貪腐和暴政的嘉獎。印度記者Rana Ayyub通過九個月的卧底調查,記錄了印度高層所掌控的有關2002年古吉拉特邦騷亂事件的真相,那場騷亂導致了至少1,000名穆斯林死亡。而當發現事件主導者、調查目標人物之一即將成為國家的新總理之際,Ayyub當時所任職的媒體拒絕發表調查結果。最終,Ayyub不顧威脅,獨立發布了相關文件,揭穿事件幕後的主犯。在世界的另一端,美國記者Sarah Ryley的報道揭露紐約市驅逐規則遭濫用,數百人被迫流離失所,這些被驅逐出紐約的人口大部分來自貧困的少數族群。

圖為Carmen Otero,她的兒子Miguel Gomez正扶她去洗手間。她在沒有西班牙語翻譯的情況下,同意了紐約市警局對她無事先通知的監察。攝影/Edwin Torres 媒體/ProPublica
在為數不多的為評論性報道而設立的獎項中,2017年的獲獎報道是蓋過政治話語的分歧,對社會公正與團結的有力呼聲。記者趙思樂記錄了中國民間NGO英雄主義式的努力;美國作者Peggy Noonan “(頒獎評委評語)在美國史上分歧最大的政治運動中,以其精妙的社論將讀者與美國人所共享的價值連接起來” ;Daniel Berehulak的鏡頭則提醒我們,攝影能傳遞無比有力的敘事——評委對其作品的評語是:“刻畫了菲律賓政府在打擊染毒者行動中對人類生命的殘酷漠視”。

總統Rodrigo Duterte的暴力緝毒運動。攝影/Daniel Berehulak 媒體/紐約時報
影片是另一種形式,能用以講述複雜的調查故事且能讓受眾沉浸其中。如阿爾及利亞媒體El Watan News記者Mohammad Abu Deif的調查影片“Return Licensing”,展示了犯罪者如何通過偽造所有權文書和底盤數字,將利比亞汽車偽裝成埃及製造再進行銷售的操作。
融合不同呈現形式的多媒體報道也成為一個明顯趨勢。突出的報道案例包括:Carlo Gabuco和Patricia Evangelista合作的“The Impunity Series”(有罪不罰)報道系列,前者的圖片攝人心魄,後者的文字深入洞察,兩者共同調查並報道了菲律賓尚未終結的禁毒運動。
洪都拉斯記者Germán Andino的“The Habit of the Gag”是一篇長達100米的連環漫畫報道,也是一次新型閱讀模式的實驗。報道記錄了洪都拉斯的幫派現象,紮根個體的故事通過圖片與音像材料而被生動還原。
此外,不少運用公開資源調查而得的故事(調查性報道的最新方法)也獲得了認可。比如事實核查網站Bellingcat發表的“The Turkish Coup through the Eyes of its Plotters”(陰謀者眼中的土耳其政變),記者Christiaan Triebert利用事件主導者發布的社交媒體內容,拼出那場失敗政變的完整圖像。另一篇調查報道領域的獲獎報道“Loopholes in Egyptian and Greek Airports”(埃及與希臘機場的漏洞),調查探討了機場安全系統的漏洞如何成為人口販賣犯罪的幫凶。
2015年10月,位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的一家Colectiv俱樂部發生嚴重火災,羅馬尼亞媒體DoR對事故的報道備受讚譽。通過採訪近30名倖存者,參照各項證據、視頻、照片、調查人員意見與報告,DoR的報道重建了可怕的災難時刻。
BBC阿拉伯語記者Nawal Al-Maghafi憑藉長篇調查報道“Weapons of Mass Surveillance”獲得殊榮。該報道記錄了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阿聯酋政府如何用高科技大型監視系統來監控公民。

埃及和希臘機場的漏洞。攝影/佚名
另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數據新聞,已有其專項獎項。今年全球諸多數據新聞獎中的一些優勝作品包括:塞爾維亞網絡媒體KRIK製作的政府官員財產公開數據庫;哥倫比亞人權數據庫“Rutas del Conflicto”;巴西調查報道聯合會的Ctrl+X項目的數據庫,收錄了其國內權貴因阻止報道發表而引起的相關法律訴訟的資料。在數據可視化方面,《衛報》的“Want to Fix Gun Violence in America? Go Local” ,以及出自意大利自由信息設計師之手的視覺敘事作品“The Stories Behind a Line”,都是不錯的代表之作。

一條線背後的故事。文/Federica Fragapane
從這份2017回顧延伸出去,我們還可以看到,困難的時期能孕育出最好的新聞報道。
在美國,《查爾斯頓憲郵報》記者Eric Eyre“在強大的對手面前表現出無比的勇氣,曝光了類鴉片藥物如何大批量流入西弗吉尼亞各縣,導致國內最高藥物過量死亡率”,並因此榮獲普利策獎。自由視頻記者Waad Al Kateab的“Inside Aleppo: The Last Hospital”(走進阿勒頗:最後的醫院)稱得上是最好的戰爭報道。而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豪薩語(非洲三大語言之一)頻道的記者Ahmed Abba,因其對喀麥隆的報道極大地震動了當局,在2017年被以無中生有的恐怖主義罪名判處入獄。
以上所提到的獲獎作品不僅是對出色敘事和調查方法的展現,還揭示了好故事如何帶來實際的、積極的社會變革。伊拉克“Project No.1”(一號項目)揭露兩億美元助學資金被挪用的情況,記者Asaad Al Zalzali追蹤錢款,發現這筆錢流進一個銀行金庫里,並最終落入該國教育部之手。
無獨有偶,巴爾幹調查報道網絡和有組織犯罪與貪腐報道計劃(OCCRP)的合作報道“Making a Killing”(製造死亡),揭露中東歐與中東地區之間價值12億歐元的軍火輸送通道。故事發表後,歐盟宣布將加強對武器流通的監管,並敦促各國重新評估他們的貿易政策。
在尼日利亞,記者Emmanuel Mayah歷時兩個月走訪調查多個亂葬崗,發現警察與軍方對反對團體執行法外殺戮的問題。隨後的報道揭露更多圖片證據,引起當地人權組織關注和獨立調查,軍隊也主動宣布將調查事件。
這些報道無不體現出跨越時代的新聞核心價值。2018,或更遠的日子裡,願你能沿着那些優秀記者走過的道路,從他們身上不斷汲取新的力量。
編譯/梁思然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
Amina Boubla是常駐倫敦的自由諮詢師、研究員、講師及記者,專註於藝術、文化、政治、國際關係、中東與北美,以及東西間文化關係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