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可視化的七大趨勢 | GIJC17

Print More

隨着科技不斷拓寬數據設計的邊界,數據可視化領域也在不斷改變,新設備、新技巧對可視化專家們提出了新的挑戰。

Lena Groeger是ProPublica的調查記者和可視化開發人員,攜手《金融時報》數據可視化記者Jane Pong,她們在2017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分享了數據可視化的七大趨勢。


一、玩轉地圖

利用統計地圖來解釋駕照新規

Groeger說,現在的數據可視化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谷歌地圖,這個領域正進行着許多實驗性的嘗試。“你現在能用地圖講述更多故事了。比方說,Tim Wallace根據大選投票製作的《美國看起來像什麼》。”

其他的設計師則在嘗試比較統計地圖的其他表現方式——他們用數據來體現每個地點的樣貌,製作大選相關的地圖中,這是個很常用的技巧。Groeger以《華盛頓郵報》為例,他們製作駕照地圖,以闡釋駕照新規。

二、定製數據集

The Pudding製作的電影中最常用的對白比較

Pong說,開放數據正變得越來越多——儘管這是一件好事,卻同時意味着其他記者也有渠道獲此數據。為了獨樹一幟,可視化設計師必須建立自己的數據集。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合併多個已有的數據集,但偶爾,個性化定製更佳。譬如《金融時報》所做的關於中國熊貓外交的數據可視化故事

Pong認為,另一個越來越受歡迎的技巧,就是把一些“不規則數據”整理成可用的數據集。如The Pudding對電影對白的可視化,這個項目研究了2,000個劇本,把所有台詞依據性別來解析。

三、動手畫畫吧!

《你來畫畫看》:《紐約時報》讓讀者來畫折線圖

Groeger說,有一個很吸引讀者的可視化技巧,就是使用“動手畫”圖表。這個圖表要求讀者先行錄入數據,“這使得讀者不再只是漫無目的地瀏覽各個小數據。儘管他們不知道底層數據,但還是能通過錄入的過程主動思考數據代表的意義”。Pong介紹了《紐約時報》製作的專題篇,指這個講述家庭收入如何影響孩子上大學機會的項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紐時要求讀者畫一個能體現家庭收入與大學出勤率關係的折線圖,一旦畫出自己的折線,相應的真實數據就會呈現給讀者。另外,讀者還可以看到其他讀者的預測以及比較方法。

四、感性敘事

Pong說:“我們並不經常在一個句子中既展示數據又抒發情感,但是把數據和情感割裂開的做法也是錯誤的。”她說,數據可視化可以通過表達情感,使讀者能夠體會這些話題,這往往是一個好技巧, Federica Fragapane和Alex Piacentini合作的《一條線背後的故事》就是典範。它用視覺來敘事,追蹤六名難民前往意大利尋求庇護的路程。“這個故事雖然填滿了數據,但是它提供了很多細節,並通過一系列環節,鼓勵讀者參與故事的每一步發展。”

《一條線背後的故事》

同樣,《華盛頓郵報》關於性別薪酬差距的數據可視化項目採用了一組相對抽象的數據,他們的可視化使數據的真實性顯而易見。而《金融時報》的“Uber遊戲”中,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到自己是一名Uber司機,在這個零工經濟中扮演一個勞動者的角色。Pong說:“這讓他們能夠進行身份置換。”她補充說,大多數人都會一玩到底。

五、響應式設計

Pong表示,越來越多的數據可視化設計人員需要考慮他們的作品如何通過移動設備呈現。其中一種方法是在電腦界面提供完整、詳細的可視化指引,然後將主圖表分解為攜帶不同數據的基本圖形。《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在作品《蘇格蘭的沼地》中使用了這種技術。它的電腦版本有一個詳細描繪蘇格蘭的地圖,多層次地展現了數據。在移動設備的版本里,地圖被分解成多個小範圍的基礎地圖,每個地圖都有不同的數據。英國《金融時報》的“一帶一路”特輯採用了不同的技巧。電腦版本把屏幕垂直分割成兩部分,左側的地圖隨着閱讀器的滾動而改變。在移動設備上,地圖固定在屏幕的頂部,隨着閱讀器的滾動而變化。

Pong說:“在移動設備上實現可視化仍然非常困難,這一技術仍在不斷發展。”

六、簡化,簡化,再簡化

大規模槍擊可視化

Groeger說,數據可視化的另一個趨勢就是簡化。“某種程度上說,這可能是對於現在超出常理的、複雜的可視化的一種反饋。簡單的可視化在移動設備上往往效果更好。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紐約時報》做的美國大規模槍擊事件的社論。他們在一個日曆上,標亮每個月里發生了槍擊事件的日子。“日曆是可視化簡單又有力的方式,這表明你不僅可以把數據壓縮在一張圖表裡,還能說明觀點。”

七、少倍數重複和動圖

足球運動員腦部損傷可視化

Groeger認為,少倍數重複是一種有趣的數據可視化方式。“利用這種技術,同樣的圖像會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包含不同的數據),這樣大腦就可以吸收多樣化的圖像。”《紐約時報》關於足球運動員腦部損傷的可視化使用了這項技能,效果很好。110名足球運動員的大腦圖片並列顯示,讀者很容易捕捉到不同點。當大部分數據可視化涉及複雜的編程,動圖(gif)也可以成為好用的解釋工具。Groeger指,動圖就是以簡單易懂的方式來解釋概念。Science Mag關於雞蛋的專題就使用了許多動圖,它們會反覆循環播放,來解釋雞蛋如何滾動,以及不同形狀的雞蛋具有不同的鈣含量。

兩位數據新聞記者介紹的地圖和動圖等小工具非常實用,易於上手,可以用於豐富視覺,添加趣味性。然而,數據新聞仍然萬變不離其宗,簡明扼要地勾勒事件的衝突和趨勢,利用打動人心的手法來引導用戶參與、交互與感受,才是數據新聞設計師的不二法則。

編譯/黃立旖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

全球高風險城市房價為何居高不下?| 數據新聞精選

困難時期能孕育出最好的新聞報道:2017全球獲獎深度報道回顧

時隔六年 最新普查剖析內地調查記者行業變化


Alastair OtterMedia Hack Collective,一家位於約翰內斯堡的數據新聞與可視化創業公司的合夥主理人。他曾是非洲最大的網絡新聞網站Independent Online的編輯和創新團隊領導人。任職於Media Hack時,他經手了許多數據可視化項目和網絡媒體產品。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