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新聞領域天然充滿了競爭和排他性,不過近年來,調查新聞領域湧現了越來越多合作的案例,業界對合作的呼聲也越來越高。2016年12月,路透社新聞研究所啟動名為《全球性的團隊合作:調查新聞領域合作形式的興起》的研究,研究所主管Rasmus Kleis Nielsen和BBC前主管Richard Sambrook牽頭,邀請了6位資深媒體人共同撰寫這份報告。2018年初,報告終於面世。
這份報告着眼於美國和歐洲的合作調查探索。當然,世界上的其他地區,例如非洲、亞洲和南美洲也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嘗試,但是這份報告暫時不會涉及,留待以後進一步研究。報告分為六個章節,講述了合作報道領域創新的方法論、跨境合作的實際操作過程、應用的技能以及涉及的法律條款。深度網將譯介報告中有意思的觀點和案例,分兩篇刊出。本文所關注的,是在報告第四章中,自學成才的法國數據記者Nicolas Kayser-Bril梳理出的合作調查報道的歷史發展脈絡。
媒體機構合作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19世紀早期,美國的各大報紙就通過共享訊息資源,來經營“小馬快遞”(Pony Express)。小馬快遞於1860年創立,雖然它只存在了19個月,但也為美國郵政歷史添上了重要的一筆。那時美國橫貫北美大陸的鐵路還未建成,通訊耗時非常久,為了加快郵件傳遞,密蘇里州的聖約翰到加州聖克利之間開闢了一條10英里的郵路,路程中設置186個驛站,通過在驛站頻繁換快馬進行“接力”郵遞,原本三個月的送信時長能夠縮短到10天。小馬快遞此時,就為新聞的的時效性助了一臂之力。

圖/美國發行的小馬快遞郵票
19世紀50年代後,經營報紙的企業家們通過建立制度來鞏固合作的形式,譬如共用一個電報機發送訊息。他們還創立了一個合資企業,買了一艘蒸汽船,在那時,使用蒸汽船是時髦但又昂貴的。而後,有些遠洋航行的船自歐洲起航,經停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時,蒸汽船就從遠洋船上接收寫滿時訊的信件。新鮮出爐的消息會以電報形式由波士頓發往紐約,每家報紙再利用這些消息出版新一天的報紙。我們耳熟能詳的美聯社就是這麼誕生的。

圖/根據水門事件曝光改編的電影《總統班底》
19世紀到20世紀之間沒有明確的線索,表示記者們進行過調查項目合作。老羅斯福時代精通調查新聞的那些“調查記者”們(Muckcrakers),都是單幹或者二人“作戰”。1973年,水門事件轟動一時,曝光這個醜聞的Bob Woodward和Carl Bernstein記者二人組也沒有把資料共享給其他的編輯部。20世紀初期,歐洲的第一位數據調查記者E.D.Morel雖然邀請了其他人合作記錄剛果的人口奴役問題,還用了傳教士拍攝的照片作為輔助,做出完整的數據分析,但是這也並不能算是合作,更像是聯盟。
直到2010年左右,記者間的合作報道才正式出現。維基解密曝光的“阿富汗戰爭日記”就是其中的一個好例子,合作的機構為媒體發放獨家資料,參與的技術公司再為媒體提供必要的軟硬件支持。最終,報道以共同名義發表,同時這個合作的過程本身,也能寫就一則精彩的新聞故事。
合作報道近年成為主流趨勢。也許有的人會認為,要寫出精彩的新聞故事,記者之間應該推進更多合作。Nicolas kayser-Bril認為,這個想法聽起來誘人,但是值得三思。成功的例子數不勝數,失敗者也有之。比方說1994年曝光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和密友從普通民眾身上搜刮十億美元的調查報道《白俄羅斯網絡》,由於一個職責重大的合作記者怠工,項目難以為繼;一個針對土耳其木偶的調查項目中,負責刊登發表的編輯理解不了這個故事的新聞價值,項目就此終止。這些失敗的經驗告訴我們,合作也只是千萬個選擇中的一種,在必要和核實的條件下,記者們才應當合作報道。
合作的目的是為了與志同道合的人強強聯手,達成一個非常具體的目標,這樣能有效節省成立新組織的力氣損耗。合作中的要素缺一不可,有三種情況不適宜合作報道,否則極其可能會失敗:
- 如果調查的主題不明確;
- 如果最初設定的計劃有大的變更;
- 人力損耗大。
合作本身並不會提升項目的質量與效率,有的時候它還會使一個好端端的項目變得寸步難行。投資人是時候控制一下對於合作報道的呼聲了。
編譯/Lizzy Huang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