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忍耐也有競賽的話,費德勒毫無疑問能稱冠。他不像納達爾那樣年僅十九就奪得法網冠軍,強勢贏得球迷的關注;也不像安德烈·阿加西,要歷經十年而磨一“冠”。費德勒帶有典型瑞士人的優點:忍耐、謙遜和努力。這篇瑞士德語廣播電視(Schweizer Radio und Fernsehen)製作的可視化作品“20 Years, 20 Titles”將用數據分析費天王職業生涯里,所有ATP世界巡迴賽的成績,告訴你為什麼他是這個時代的網壇之王。

本文所有圖片與視頻來源於原報道
這個費德勒大滿貫賽事可視化一目了然,簡明扼要地將其職業生涯分為幾個重要的時間點和事件:
1998年7月,費德勒初次征戰大滿貫,彼時他的對手是現在已經退役的阿根廷人盧卡斯·阿諾德,他連輸兩局,敗給了對手。
2004年,他的世界排名登頂。這個記錄持續了237星期,直到被納達爾終結。
2010年,德約科維奇也首次超越費德勒的排名,令後者退居世界第三。
2017年,在休息了半年養膝蓋傷後,費德勒開始回歸賽事。
2018年1月,費德勒加冕第20冠。
具體來說,他的表現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緩步奪冠,無人能敵,戰績漸衰,王者歸來。
緩步奪冠
每年的大滿貫賽事(澳網、法網、溫網和美網)是所有明星球員必須征服的高山,年輕的費德勒可以在其他的賽事中出色發揮,但卻始終沒法贏得大滿貫。2001年,他在法網和溫網連失兩場四分之一半決賽,緊接着再輸七場。評論說他“遭遇了瓶頸”,也有人說,費德勒永遠也拿不到大滿貫。
2003年,他將近22歲的時候,機會終於來臨,他不僅拿下大滿貫,而且在奪冠過程中只輸了兩局。他終於卸下心頭重擔。在那個歷史銘記的星期天下午,他舉起獎盃,淚流滿面。
無人能敵
自此,無人能夠阻擋費德勒了。2004年是他的黃金時期之一。在74場比賽里,他輸了六場;17場聯賽,他贏了11場,包括三個大滿貫。他世界第一的排位不容置喙。並且,這個冠軍之勢在接下來的兩年里持續走高,他的勝率達到了95%。他成為了網球職業選手中第一個僱傭了私人理療醫師的球員……數據分析師將他的記錄做成了滾動欄,點擊“更多記錄”就可以查看他創造的記錄。
戰績漸衰
費德勒雄踞排名榜首位的時間太長了,以至於球迷已經習慣了他長居第一的情形,似乎網壇中除了納達爾,沒有人能夠打敗他。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2010年,一個年輕的塞爾維亞人德約科維奇出現,費德勒退居第三。新人的出現打破了四巨頭的局面,為網球世界的競爭增添了更多刺激和不可預測。
2016年,費德勒因為膝蓋受傷,不得不休賽半年。14年來,他第一次掉出了前十。很多評論員認為,他的職業生涯結束了,還有不少人猜測,他可能會就此退出網壇。
王者歸來
2017年1月,費德勒在澳網公開賽回歸。眾望所歸,費德勒發揮得極好,最終拿下半決賽。費德勒的表現證明,他仍然有實力拔得頭籌。決賽中他再次和納達爾相遇,納達爾也剛剛結束休整期,回歸賽場。他們在前四局裡分別贏得兩局,在最後一局中,納達爾一度以3:1領先,但費德勒破了對方兩個發球局,最終以6:3贏得此場比賽。
費德勒以堅持不懈的努力,戰勝了年齡的瓶頸,並再次升級了自己的反手技能。
數據分析
用數據分析一下各大球員第一次稱冠前的職業生涯路線,費德勒的職業生涯是穩步上升的。在早期的賽事中,他既沒有令球迷大失所望的時刻,也沒有一步登天,他的穩定使人相信,成功對於他來說只是時間的問題。反觀費德勒的對手們,在賽事表現中都經歷了大起大落,但是他的職業生涯曲線,只有一路向上。
比如說納達爾,他19歲時就位列世界第二,但之後他在第二名的位置上停留了相當長的時間。
再看穆雷,相較於納達爾、費德勒和德約科維奇,他的登頂之路算是大器晚成。
費德勒以毅力驚人聞名,他出戰的球局不僅質量高,其出席的賽事數量也居首位。
他的殺器之一,當然要數發球。數據顯示,我們常稱“網壇四巨頭”的費德勒、納達爾、德約科維奇和穆雷之中,費德勒的發球穩定性遠超於其他三位。十場發球局裡他能贏七場,並且每個第十球他都能直接得分。
殺器之二,速戰速決。費德勒把每場比賽的時間壓縮到最短,2017年里,12場巡迴賽他贏了七場,質疑的聲音都消失了。一名普通的網球運動員平均需要148分鐘來贏得一個大滿貫,相比之下,德約科維奇、穆雷和納達爾都相當接近這個數字,然而費德勒平均只需要123分鐘。專家認為,沒有一個網球運動員能夠在36歲的年齡段中,取得如此好的成績。
殺器之三,也是決定性的條件,即他精湛的技術。他的接球快速精準,動作優雅。相較於其他的運動員,他的體格不如他人健壯,但力量卻與技術配合到了極致。這也是他的決勝法寶之一。
費德勒的職業生涯還遠遠望不到終點。只要他仍然熱愛網球,仍然出征賽場,他就依然能夠保留那獨一無二的頭銜:King of the Court。
編譯/Lizzy Huang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