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不論規模大小,越來越多的新聞機構已意識到數據報道的重要性,及其背後蘊藏的技術、時間等各種成本。對於預算和人手都十分有限的小型媒體機構而言,數據新聞是否值得投入?若答案為肯定,又有哪些路徑可循?經對歐洲數個深度報道機構的調研,奧地利記者Bettina Figl提供了如下建議。
如今,媒體行業的秩序已被打破,不斷下降的廣告收入使不少出版商焦慮地關注他們的資產負債表,小型媒體尤其苦苦掙扎。因此,許多小型機構都不願意投資數據新聞,擔心這會導致額外的成本。
在英國——通常被認為是數據新聞業的先鋒——當地新聞媒體只是勉強跟上行業發展。
Colin Porlezza是蘇黎世大學大眾傳播與媒體研究學院的高級研究與教學助理,他曾寫道:“即使在英國的媒體系統中,數據新聞通常能很好地融入新聞周期,但由於較小媒體中的人力和經濟資源稀缺,倫敦與各地區之間的數據新聞實踐也存在差距。”
數據新聞對於小型媒體機構的重要性
然而,較以往任何時候而言,數據新聞對於小型新聞媒體都更為重要。
德國數據記者Kira Schacht認為,“用數據講述故事通常能提供一種傳達大背景的方式,同時,能通過展示數據集所包含的本地角度,來解釋故事對於本地的重要意義。”作為德國初創媒體Journocode的創始人之一,Schacht堅信數據驅動型新聞能幫助小型媒體機構脫穎而出,為他們的讀者提供一個獨特的新聞閱讀體驗。“最後,”Schacht表示,“數據驅動的方法還可以幫助媒體機構穩固其‘看門狗’的角色,這對本地新聞報道而言是尤為必要的。”
如果數據新聞對小型媒體以及專註於本地新聞的機構而言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如何能確保這些媒體機構能夠投身其中呢?為此,我採訪了德國、奧地利和英國新聞行業部分頂尖的專家、數據記者以及數據新聞團隊的領頭者,他們之中有一些人曾為小型或非盈利調查新聞機構工作,其他人則供職於各國國內的主要報刊。
主要發現
1.數據新聞離不開團隊合作。《衛報》數據博客(Datablog)的欄目開創者、現任谷歌數據編輯的Simon Rogers,曾把他的數據新聞團隊稱為“夢之隊”,團隊維持在六到七人——這個人數與我訪談過的所有新聞編輯室里的情況基本一致。顯然,新聞機構的規模並不影響數據報道團隊的大小。那些數據報道團隊一般包括數據記者、程序員和開發師,他們中的許多人並沒有傳統新聞背景。比如,在德國《明鏡周刊》網絡版(Spiegel Online)的團隊中就有一名前城市規劃師和一名物理學家。還有一些媒體則聘用有計算機科學背景的人才。
2.小團隊也可成為一種優勢。“如果你有一個致力於創新的領導,小機構也能發揮大功效。”《衛報》前主編Alan Rusbridger表示。一般來說,較少的內部專業知識並不一定是劣勢。英國調查新聞局(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ve Jouranalism)Bureau Local團隊主管Megan Lucero認為:“小型新聞媒體更容易作出改變或是引進新事物——這是一種全新的資源。”她進一步解釋說,小型媒體更容易和學術界、研究者合作,後者的專業意見能為報道增加優勢。然而,在不同的工作方法、優先事項、工作流程和截止日期上達成共識才是至關重要的。”
3.用數據技能來擺脫陳舊。《柏林晨報》的案例展示了數據新聞如何改變一家本地報紙的組織文化。Julius Tröger從零開始學做數據報道,短短几年內,他和團隊的數據報道已屢屢獲獎。在過去,《柏林晨報》一直被詬病老派過時,而如今卻催生出德語世界裡首屈一指的數據新聞作品。

《柏林晨報》2015年的一個交互項目挑選了M29路公車線路,製作了全景式城市漫遊體驗,以此討論柏林這個城市社區面貌的多樣化,在社交網絡上獲贊無數。
4.多元化。數據新聞有多種形式,針對不同受眾,同一個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講述方式——這是網絡新聞的一個獨特賣點。不論是畫出前東德邊境線還是猜想奧巴馬時期失業率下降狀況,互動形式都深得用戶喜愛,而且上述互動還富有教育意義。另外,利用自行收集的數據來做報道和眾籌新聞也有發展空間。
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若預算有限的小型媒體機構想提高自身的數據新聞技能或組建數據新聞團隊,有哪些可行步驟?經過研究,我總結了以下建議。
十條建議
1.制定合理的目標:一個數據可視化,帶數據的頁面,圖表,或是耗時數月的深度數據驅動調研——以上所有都算作數據報道。然而,最重要的是數據項目及其預期符合媒體本身的調性。認真思考你所組建的數據團隊的能力以及你對團隊的期望,再據此制定目標。
2.高層的承諾:“如果你沒有一個相信數據新聞的總編輯,一切都不會成為可能。”Rusbridger說。他不是唯一強調堅定領導重要性的人。數字策略師Nic Newman也認同:“現在的障礙主要是關於建立數據新聞文化和領導力,而不是技術。”
3.底部的熱情:高層的遠見卓識以外,能說服持懷疑態度的編輯委員會的,往往是自下而上的倡議和一些初步成果。
4.溝通是至關重要的:為了在新聞編輯部實現持久變革,溝通至關重要。 Rusbridger認為:“創造變革的唯一方法是不斷讓人們談論它。”
5.建立技能:有三種方法可將數據新聞團隊所需的技能帶入新聞編輯部:1)培訓員工,例如舉辦工作坊; 2)聘請數據記者、開發人員和/或程序員來引進專業知識; 3)與其他人員合作,例如數據科學家和分析師。
6.聘請極客。
7.給予團隊(以及極客們)足夠空間和資源。
8.合作:德國數據新聞社群相當小,但響應速度很快。互為競爭對手的媒體甚至也會進行合作。
9.從小項目以及提出一個假設開始。
10.不要畏手畏腳。
毫無疑問,以上並不是一個終極清單。儘管如此,它希望為想要開始數據新聞的小型新聞室和媒體提供一個有用的參考。
誠然,數據新聞並不是全部。一直以來,在很多方面,記者都或多或少需要跟數據打交道。即便如此,隨着行業的發展,數據新聞將越來越難以避免。
“並非每個記者都必須知道如何爬取數據或怎樣製作一篇數據報道,但每個編輯部都需要了解‘計算機報道’。”Lucero說。“你需要知道報道有哪些可能性,要對統計和Excel有基本的了解。”
《柏林晨報》的Tröger也認同這一觀點。“數據新聞將有更大前景,”他說。 “今天,即使是最小的編輯部都有人使用數據,而且這趨勢會不斷增強。我們在內部討論的,是我們是否需要豐富的可視化。《華盛頓郵報》有24人從事互動與數據驅動的項目,他們做了很棒的報道,但那樣的項目也許太多了。”
看起來,和很多事情一樣,正確的平衡是關鍵。
編譯/梁思然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
NICAR 分享 | 五條經驗打造數據團隊 小機構也能做出大新聞
清單 | 貼士、網課與閱讀清單:新聞人提高統計素養的資源匯總(三)
本研究中的受訪媒體包括《柏林晨報》、《南德意志報》、ZEIT ONLINE、《明鏡在線》、Dossier、網絡媒體CORRECT!V和英國的調查新聞局(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完整報告發表於路透新聞研究中心(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網站,可點擊此處獲取。
本文首刊於European Journalism Observatory網站,全球深度報道網獲授權轉載。
Bettina Figl是奧地利全國性報紙《維也納日報》(Wiener Zeitung)的記者兼網站編輯。她專長於長篇特稿和數字新聞,報道議題涵蓋教育、政治、社會問題和女性主義。她曾在維也納的應用科學大學教授數字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