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亞利桑那共和報》的主編Nicole Carrol去往現場,報道特朗普在亞利桑那州的總統競選造勢活動,一個不同尋常的口號吸引了她以及所有媒體的注意:“Build the Wall!”
《美墨邊牆》的靈感由來
“建造這堵牆!”就是要在美國和墨西哥邊境修建一堵牆。更值得媒體記者們注意的是,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它似乎是人們心裡真實的願景,也是如此多人參加這個集會上的動力。
Carrol從中得到了啟發。於是,一個由《亞利桑那共和報》、《今日美國》及《今日美國》的記者網絡組建而成的大型合作報道“The Wall”(《美墨邊牆》)就這樣展開了。他們花了六個月的時間,研究特朗普推動建成長達2,000英里的美墨邊牆所帶來的主要問題。
“我們很好奇,到底有多少人明白或不明白這個邊境的意義,現有的圍牆狀況,還有領土和距離的現實意義。”《共和報》的新聞主管Josh Sasong說道,“我們團隊在一起頭腦風暴,想出了一些非常具體的故事模型,它們必須能夠講述某個特定地點的故事,解答問題,於是這個故事列表越來越長。”
“我們敢肯定,大多數美國人從沒見過這個邊境,也不知道邊境附近的城市居民是怎麼生活的。於是我們把預設故事的方式捨棄,去搜尋一些未知的故事,挖掘出邊境安全造成的計劃外的影響。”
融入多種創意形式
Susong說,多樣化的報道形式是大家一開始就想好要達成的目標。
這個項目結合了多種敘事形式,有紙質版本、數字版本、紀錄片、VR、互動地圖、博客、聊天機器人、夜間直播和新聞簡報。為了取材,記者登上直升飛機、駕駛汽車,分別從空中和地面拍攝、觀察美墨邊境的每一寸土地——從德克薩斯到加利福尼亞。
還有記者帶着攝影師做了大量採訪,從人販子到邊境附近的農民。記者們與邊防巡邏隊的警員泡在一起,許多故事就這樣出來了:有意圖跨越邊境人士的死亡,有警員為了保衛邊境的犧牲,還有毒販和美國土著為出入境而四處周旋的經歷。報道團隊還深挖了這堵牆對於物價的影響,記者們發現,一堵新牆的建成,能讓走私小販順理成章地抬高走私的“中介費”。
讀者們可以在最終作品的頁面上查看航拍的每一寸土地,自行探索這個版本最新且十分全面的地圖。使用頭戴Vive VR眼鏡來觀賞大彎曲國家公園,還能獲得更直觀的體驗。
建立工作人員網絡
2016年的12月30日,象徵合作開始的第一條通知發出了。《今日美國》的西南部編輯組由Carrol帶領,開始充實項目的想法,並列出了幾個可行的敘事主線。
光是給主編們提選題、完善想法,所有參與者——編輯組、數字組、視頻組、市場組和廣告傳播組就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細緻劃分責權的文件長達80頁,由Carrol以及她的助手共同完成,她們還要負責把每個人的職責內容向大家解釋清楚。
這個項目完成後,版權頁上列了130多人的名字,包括了記者、攝影師、製圖師、剪輯師和設計師。
除此之外,參與制作這個項目的還有位於底特律的紀錄片編輯與執行製片人,他們負責視頻部分;技術組負責VR的製作;數字組有位於弗吉尼亞、紐約和其他地方的程序開發人員。
Carrol表示,他們充分因地制宜,利用相應的人力資源做採訪,“我們不是直接飛到目的地去做調查採訪,很多時候,我們的記者能得到採訪機會,都因為他們是本地人。比如說,有段時間我們曾很難找到採訪南新墨西哥州邊境巡邏隊的機會,這時,我們團隊中來自拉斯克魯塞斯(美國新墨西哥州南部城市)的同事就幫忙聯絡相關部分,發送採訪請求。這位同事在新墨西哥州長大,並且長期報道本地新聞,通過她,我們的團隊才得以拿到這個採訪。”
合作工具分享
你可能會好奇,這麼大一個團隊,溝通至關重要,有沒有什麼工具可以傳授給其他記者團隊呢?編輯組整理了一些常用的通訊工具:
- 開發人員們常用Slack來進行溝通。
- 有的小組用Basecamop來保持聯絡。
- 項目組用共享表單來製作預算清單,制定內容細節,比方說相片的大小,地理位置的格式。Susong說他們的表單里有20個小表格,每個表格都有幾千列內容。
- 項目中各個地區的主管會定時進行電話會議。一開始是兩周一次,後來一周一次,在將要發布的日子裡,變為一天一次。
- 視頻編輯組使用一個共享硬盤(實物,並非在線硬盤)。
預算與其他
項目的經費永遠是重中之重,《亞利桑那共和報》不願透露這樣的大型項目花費多少。但是Susong說,他們的團隊收到了三萬多美金的資助。
項目組跟蹤每樣工作的進程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Susong表示,他們的短期目標如果要進行量化,就是達到五百萬次頁面瀏覽量。迄今為止瀏覽量已經超越了這個目標,正直奔六百萬大關。
這個項目的每個細節都需要把握好,因為項目組很容易失去方向。Carrol說他們不停地溝通,把准報道的主題和內容,他們一直堅定地報道關於這堵牆本身的議題,而不是偏離主線,討論移民或是童年入境者暫緩遣返手續(DACA),以及其他具有新聞相關性的問題。項目組常常會為短期的成功開慶功會,比如說有時他們拿到了一個重要的採訪,或是解決了一個技術難題,都值得慶祝一下。
許多參與過報道合作的記者都認為,編輯室合作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心理戰”,所有人的內心都會感到不安,不知道誰會負責項目的整體運營,會不會因為合作的規模太大,人員的注意力不集中,相互間的配合缺乏信任……這些疑慮都在實際操作中被參與者們的熱情消解了。“合作是一個神奇的魔法,”Carrol總結道。
編譯/Lizzy Huang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
困難時期能孕育出最好的新聞報道:2017全球獲獎深度報道回顧
Dale Blasingame是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的高級講師,教授的課程包括基礎數據媒體、網頁設計與出版、數字媒體商業以及社交媒體分析。他從事了九年的電視新聞製作工作,贏得了兩個地方性的艾美獎(Emmy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