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幾個星期里的情況大家有目共睹,某些西方國家在關鍵的選舉時期可以干預社會爭論,利用社交媒體機器人和精心設計的偽造文件攪亂輿論的潭水。他們的目的也很明顯,就是加劇社會的分裂,蠶食人們對民主的信念。
也難怪在此混亂生態里扮演主要角色的媒體人們會尤其擔心,畢竟他們將失去社會的信任。在過去兩年里,高等教育機構、非政府機構和數字平台不斷開發多樣的項目,研究媒體如何失信於公眾,並試圖拿出一些可行的方案來扭轉這個頹勢。
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關係學院的技術、媒體與傳播專業主任Anya Schiffrin最近發表了一篇論文:《縮小差距,重建公眾對媒體的信心》,與她一起撰寫此文的Beatrice Santa-Wood、Susanne de Martino、Ellen Hume等人幾乎把所有關於媒體可信度的研究項目都收集了起來。
紐約市立大學的新聞誠信倡議項目、倫理新聞網絡的報道可信度要素、奈特信託委員會、媒體與民主(這個項目的報告會在今年底發布),以及聖克拉拉大學的馬克庫拉應用倫理中心的信任度項目,都在論文中被提及。(請參閱下面列出的其他項目。)
但是這篇論文提出,在大眾傳媒短短的歷史中,人們不是第一次擔憂劣質信息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19世紀末,人們就着手開始研究這個話題,直到20世紀60年代電視普及,研究又捲土重來。20世紀80年代,人們對這個話題的興趣不斷攀升,“公民記者”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媒介素養被捧為拉近媒體和觀眾距離的法寶。
在回顧了學術機構對媒體與信任度的研究歷程後,這篇論文的作者們發現,他們找不出確鑿的證據,來證明媒體如何建立可信度,又如何失去了它。另一個重要發現,就是“每個媒體環境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質,使得許多操作模式無法在其他的國家或社會中推廣。”比方說,美國的自由主義者傾向於相信媒體,而在英國,天然對媒體有信任的則是保守派。同樣,在某個國家,媒體糾正自己的錯誤可以鞏固讀者對它的信任;而在其他國家裡,這種做法卻會滋生不信任感。
然而,研究人員們還發現了一些共同的特點。譬如,人們傾向於相信與他們的信念一致的媒體,以及他們熟悉的內容。在網絡時代中,這個趨勢尤其危險。舉個例子,如果一條虛假信息被傳播了無數次,讀者們爛熟於心,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相信這是真的。
Schiffrin教授的論文還着眼於世界上其他國家裡,新聞媒體機構是如何面對信任危機。15個被訪的編輯中,有將近半數認為,新聞的基本職能是傳達真相,這些真相就能證明媒體是可信的。另一半人認為,尋求真相確實是新聞的本質,但在新時代里,媒體也要主動出擊,讓讀者和社會相信他們是可靠的。
儘管他們意見相左,但所有人似乎都認同,想要增進可信度,他們必須堅持兩個原則。第一,透明度,例如向社會公布資金來源、解釋新聞編輯部的運行機制、選題方式、公開接受並修正錯誤等;第二,參與度,比如讓讀者能在選題與編輯過程中發聲、參與商業性決策、報道時採訪讀者中的專家們、核實新聞信息、與其他媒體尋求合作(甚至與對手合作)。
這篇論文指出,發表高質量的報道,同時提升透明度與參與度,媒體需要付出額外的心血與資源,這在如今並非易事。這些原則是可以長期堅守的嗎、還是把試驗的機會都留給未來掌管新聞編輯部的人?現在議論還為時尚早。然而,這些新聞編輯部的許多模式已經道出:新聞,這個專門挖掘真相——大多數是令人不舒服的真相——的行當必須做點什麼,才能在這個遍布虛假信息的環境里生存下去。
與“媒體與可信度”有關的項目
去年啟動的新聞誠信倡議項目旨在提高新聞素養,提升公眾對新聞的信任度。此項目通過撥款、活動、研究以及跨部門人員網絡,分享好點子,合作出台解決方案。為此注資的全球化財團意在增加持有不同意見的人的同情心、擴大被邊緣化的聲音、培養新聞機構內部的多樣性,以及減輕虛假新聞的負面影響。
2017年,在克雷格紐馬克基金會的支持下,由國際記者中心發起。TruthBuzz會舉行一些競賽,旨在找到方法,去核查廣泛傳播的各種信息。比賽看中創造性的可用作事實核查的解決方案,不需要長篇大論,也不能過於簡短。過去的獲獎作品大多幽默風趣,使用動畫和社交媒體宣傳工具,以幫助作品傳播得更遠更廣泛。
2016年,根據歐盟對擴大國家的媒體自由和尊嚴的支持指導,道德新聞網絡啟動啟動了這一項目。項目旨在通過以下方式建立信任,恢復東南歐和土耳其對媒體的信心:
- 在新聞基礎教育中,支持自我管理機制,納入專業標準、言論自由和媒體誠信。
- 通過實施保護人權和勞工標準,提高媒體的內部管理水平,媒體機構所有者行政和管理的透明度,強調媒體機構的道德準則。
- 增加社會對高質量新聞的需要,提高公民的媒介素養。
此項目始於2015年,是一個由約75家新聞機構組成的國際聯盟,旨在恢復公民對新聞的信任度。項目最近發布了“8個信任指標”,幫助讀者鑒別可靠的新聞來源。
媒體該如何重獲或增加讀者的信任
由珊瑚項目啟動,該項目是Mozilla(Firefox的開發者)、《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合作成果。這份指南旨在幫助新聞從業者提升職業技能,了解有效報道社區新聞的策略。
他們開發了兩個開源數據工具,幫助新聞編輯部更有效地縮小差距:
Krautreporter是一個德國的數字媒體,2014年在柏林由25個記者成功眾籌後建立。這是一個非盈利合作型組織,不接廣告,但設有“付費牆”,主要依賴讀者訂閱的收入運營。它的編輯以及商業模式具有創新性,因為成員和用戶對每則故事都有發言權,記者們也經常在報道時依靠讀者的地理或者專業知識。Krautreporter的使命是信任,它想做個實驗,看看如何才能令今天的媒體更加值得信賴。
Groundup是一個位於南非的特別新聞平台,主要發表關於南非鄉鎮中醫療、教育和人權的故事,這些主題經常被主流媒體忽略。作為社區媒體信託基金和開普敦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聯合項目,它於2012年4月啟動,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以社區為中心的新聞機構。今天,所有Groudup的故事都是與讀者密切相關的原創故事,其中比較受歡迎的,有關於如何申請社會補助和住房的溫馨提示,在獲得Creative Commons的許可後,這些內容可以在其他平台重新發布。
本文首發於Medium網站,全球深度報道網經許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