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琥珀開採致烏克蘭土地“潰瘍” 記者描摹了這些坑 | 數據新聞精選

Print More

當你在把玩手中的琥珀時,是否想過,東歐國家烏克蘭的環境,正因非法琥珀開採產業而遭受致命性摧毀。

在地球另一端的哥倫比亞,4,000多名游擊隊員在2016年停火協議簽訂後,離開了叢林,正在試圖融入城市生活。本周數據新聞精選,深度君帶你了解這兩個調查故事,還將在末尾奉送一則數據可視化目錄。

烏克蘭非法琥珀開採

僅僅幾十年前,烏克蘭人還無法想象,就在他們後院隨處可挖到的琥珀蜜蠟原石,竟是昂貴的寶物。所有轉變發生在2012年至2013年間,烏克蘭Rivne Oblast省的一個小鎮里,中國人蜂擁而至,隨之外幣現金滾滾而來,世界各國的走私團伙把90%非法開採的琥珀運往中國,因為那裡的買家出手闊綽。烏克蘭小鎮的開採方式也發生了巨變,電動泵取代了低效的原始勞動力。2014年到2016年的這段時間,琥珀迎來了它們的“黃金年代”,小鎮的地貌卻滿目瘡痍。

在烏克蘭,大多數琥珀開採都是非法行為。開採許可極難拿到,但架不住利益的誘惑,大批非法幫派仍然一批又一批前往開採。非法開採的方式對環境造成致命破壞:開採團伙需要用水泵抽取地下水,用高壓水槍沖刷地面沙土,讓琥珀露出表面,地面因此留下無數個坑。

為了展示環境被破壞的惡劣程度,探索這些坑的地理位置,一家致力於提升信息透明度和可信力的烏克蘭媒體Texty.org.ua發表了調查報道《土地的潰爛》。他們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從幾十萬張衛星圖中,篩選出了東歐Polissya地區的三個主要非法開採地,共約70,000平方公里。他們進一步將開採坑的地理範圍製成了可視化地圖,相關地理方位數據也被放進這篇文章,與公眾共享。

紀錄片:哥倫比亞的和平進程

從2017年12月開始,數字媒體Rutas del Conflicto的記者聯合紙媒El Espectador的同行,推出了紀錄片“Peace in the Field”。這個項目意圖通過兩方面的報道,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哥倫比亞地區和平協議達成後的影響:一是持續增加的反對團體領袖的暴力行徑,二是前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FARC)的游擊隊員們融入社會生活的狀況。

2016年的9月26日,哥倫比亞政府和反政府武裝FARC在哈瓦那簽訂和平協議。為了準確報道協議簽訂後新的的暴力情況,記者們建立了一個數據庫,記錄所有在2016年9月26日至2017年年底之間被殺害的團體領袖和人權守護者。

為搜集游擊隊員們的近況,記者團隊實地探訪了游擊隊員們被遣散去的25個平民社區,他們希望最終呈現一個完整的數據庫和可視化作品,記錄重返哥倫比亞社會的游擊隊員人數。譬如,其中一個數據庫就錄入了有多少前游擊隊員登記了醫療保險,多少人註冊了身份證,以及多少人申請了養老金。

這份可視化調查作品於今年4月19日發布,當時正值哥倫比亞國會與總統選舉,政府與FARC簽署的最終協議成為造成這個國家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在這樣關鍵的時期,記者們認為,向哥倫比亞公民呈現一份完整的、仔細查證過的數據和報道,讓他們清楚了解和平進程,是十分重要的。

數據可視化目錄

獨立記者、設計師Severino Ribecca出於對數據可視化的好奇,同時也讓自己更加了解可視化的圖形種類,就自行建立了一個數據可視化目錄。後來她發現,這份目錄對數據可視化設計師和學生們也很有幫助,於是便陸續有了西班牙語、俄語、土耳其語和中文的版本。

 

在主目錄上,用戶可以隨手玩玩,查看每種圖形的釋義。卡吉圖、流向地圖、非綵帶弦圖、南丁格爾玫瑰圖……聽上去是不是很神秘呢?在這個目錄表裡,你可以分分鐘獲得新的知識點。如果你想直接開始設計可視化作品,還可以通過選擇你手中數據的邏輯聯繫,來製作可視化圖表,Ribecca已經為你分配好最優化的圖形方案了。

 

編譯/Lizzy Huang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

費德勒的20年和20個大滿貫 | 一周數據新聞精選

David Cay Johnston: 如何解讀公司報告 | 深度報道錦囊

Floreen Simon:輕鬆解讀公開文件 | 深度報道錦囊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