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真社(Factwire)是一家位於香港的非營利調查新聞通訊社,由資深傳媒人吳曉東通過市民集資的方式創辦,於2016年開始運營。他們專註調查性報道,發表的文章多獲各大主流媒體採用。
創立初期,吳立下眾籌三百萬的目標,這本是一個“mission impossible”,卻意外在短期內完成了,吳當即激動落淚。前CNN數字亞洲項目主管Marc Lourdes採訪了吳曉東,想搞清楚這種甚少成功的新聞編輯室模式,到底是如何推行的。
在一個媒體失信的時代,香港的傳真社在創業初期階段就眾籌到了60萬美金。他們有個很簡單的目標:做基於事實、不帶個人觀點、不摻雜商業或政治利益的調查報道。
創始人吳曉東想建立一個像路透社、AP和AFP一樣的通訊社,讓香港人讀到不帶偏見的調查報道,這樣的報道在主流媒體中已經很少見了。
吳打破了新聞編輯部長久以來形成的層級制度,只在團隊中招納記者,省去了編輯的職位,讓記者們相互點評相互編輯。
他們要呈現的成品是一種“回歸初心”的新聞報道,用最基本的原則和技能進行新聞寫作,不嘩眾取寵。不過,這種模式下的傳真社似乎很難在當下的環境中生存。
我約了吳先生見面,想搞清楚這個獨一無二的通訊社是怎麼運營的。
Q:為什麼要創辦傳真社?
吳曉東(以下簡稱”W”):現在敵視媒體的情緒很普遍,我在職業生涯中從未見過這樣的情形。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們的信譽被毀了,為什麼人們不再相信記者了。我的結論是,個別媒體不再是“公正”和“獨立”的了,這讓公眾(對媒體)有了不太好的印象。
我想,如果能做些什麼來挽回(公眾對媒體的)信任,那必然非創立一個媒體莫屬了。它必須是獨立的,資金來源不是商業化的。
一開始我覺得這是一場難打的仗,但是幾個月的運營後,99%的香港媒體,不論是網媒還是主流媒體,都訂閱了我們的新聞。這令我特別驚訝。每次傳真社發表了文章,99%的香港媒體都會採用。
Q:為什麼起點會這麼好?你填補了什麼空缺?
W:香港的媒體大多都有局限性,很多媒體不會主動去做調查新聞。所以當像我們這樣的媒體做了,他們就會使用,他們可以說這是傳真社做的,不是他們做的。
Q:在香港運營媒體有多難?你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什麼挑戰?
A:在成本控制方面比較困難,因為我們給調查記者開的薪水都不低。另外在香港,租賃辦公室也是很貴的。曾經有人提議要給我一間免費的辦公室,我們拒絕了,因為我們想保持獨立性。
迄今為止我們沒有任何收入,主要的運營依靠社會捐款。
我們經營的產品不是文章,而是使命感。大家給我們捐贈資金,不僅僅是為了閱讀我們的作品,他們更想得到的,是共同為建立一個獨立媒體機構出份力,把這個使命傳遞下去。
我們的記者之前有過一些討論,比如我們是否應該多寫些大家愛看的,關於公眾利益的報道?或是我們是否該建立一個支付牆?
最後我們發現,人們給我們捐贈並不是因為文章寫得有多好——在香港,如果你想讀到好文章,很多平台都可以提供。因此,這種使命感才是說服他們捐款的主因。
我們目前正在儘力眾籌,現在每個月,都有252人為我們捐贈25港幣。如果這個勢頭變好,我們就會有穩定的資金來源,招更多的記者,寫更多獨立報道。到那時我們還可以發展出不同的商業模式,比如說讓企業訂閱,或是發表新聞簡報。否則的話,它就只會變成一個公共服務,依賴社會的捐款。
Q:除了調查記者,你們機構還有什麼職位?
W:我們有七個記者,一個信息搜查記者。其中兩個記者是雙語記者,其他則只用中文寫作。我們當中沒有編輯。假如有一篇報道草稿出來了,記者們就要互換職責,一個人寫,另一個就幫忙編輯,再來一個做事實核查。所以,其實每個人都有編輯、校對的工作職責。我們是一個互助式編輯部。
Q:誰來負責領導運營?
W:我們的新聞編輯部目前還是實驗式的,記者們得自己管理自己的工作,我們沒有上下級之分。假如要做一些內容上的決策,他們會自主投票決定。如果某篇報道存在特別大的爭議,那就少數服從多數。在經營方面,他們會聽取我的意見,比如說,我們需不需要更換辦公室,要不要裁員。
Q:你的職責具體是什麼?
W:我在眾籌時就承諾過,我不受傳真社僱傭。我只是一個發言人,募捐人,一個負責面對公眾的人,因為很多記者不希望把他們自己曝光在公眾視線里。我不干涉編輯組的運轉,但是會每個月與記者們開一個會,了解情況,他們需要我的時候我都會在。
Q:你們做調查報道時使用什麼工具?
W:我們使用Whatsapp和Telegram相互溝通,和公眾互動,大家有什麼料也會通過這些平台傳給我們。記者當然也會使用他們自己的人脈和資源。
我們的新聞風格是非常傳統老派的。大多數時候,記者們會出去實地採訪,和人們交談,或者約訪。有時候對方不願意接受採訪,我們的記者就在那個人(公司或住處)附近苦等幾個星期。另外,記者們也會去找各類文件,給政府部門發送郵件,申請信息公開。
Q:最後一個問題,很多適用網絡平台的媒體都用流量來衡量成功與否,你們怎麼衡量自己的業績?
W:一個標準是多少媒體會採信我們的報道,另一個就是臉書上的讀者反饋。
很多香港讀者會在不同的網絡平台上讀我們的報道,而不是在我們自己的官網上,所以官網的流量非常低。我們會在報道發往不同媒介的六至十小時後,把它傳到官網上。
我們並不依靠廣告和點擊率存活,流量對我們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其他媒體轉載或採用我們的報道。
編譯/Lizzy Huang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
Bridget Gallagher:非營利組織的募款之道 | 深度報道錦囊
BuzzFeed調查報道主管:90%成功的調查報道源於選好故事 | GIJC17
本文首發於The Splice Newsroom官網,全球深度報道網經授權轉載。Marc Lourdes是一名資深記者,曾任職CNN數字亞洲項目主管。此外,他在Yahoo!工作過五年,在The Star以及《新海峽時報》做過十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