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策划到拍攝 如何用視頻講好調查故事 | 移動報道

Print More

編者註:“移動報道”專欄又和大家見面了!全球深度報道網特邀資深移動報道記者Ivo Burum撰寫該專欄的文章。此前,Burum已為我們介紹過移動報道工具包,以及手機視頻剪輯的基本技巧:

移動新聞時代你最需要的工具清單都在這

掌握手機視頻剪輯 讓你的移動新聞報道上一台階

這次,Burum將帶大家進入“講故事的人”的角色,分享一個視頻形式的調查故事是怎樣煉成的:如何構思主題、確立焦點、制定拍攝計劃,以及如何在拍攝與製作過程中始終聚焦你的調查。本文為第一部分,下一篇將接着從設備和音效的角度作進一步講解。


構思你的故事

先選擇一個主題,然後,在決定講怎樣的故事能最好地傳達這個主題之前,問自己這些問題:

  • 調查的焦點是什麼?主題是什麼,我怎樣才能講述這個主題?
  • 觀眾是誰?人口組成如何?有着怎樣的政治和文化意味?
  • 故事的角度是什麼?為什麼要講述這個故事?何為故事的焦點及如何在創意和內容上實現聚焦?
  • 要用怎樣的敘事風格?時事報道的形式、系列短故事、長篇揭黑調查、敘述?又或者是由受訪者驅動?
  • 故事的結構是怎樣的?開頭、中間和結尾如何安排?哪個角色會在何時說些什麼,哪些是支持故事結構所需的元素?

 

以調查為焦點

INSEAD社會創新中心的Mark Lee Hunter認為,對你的論文、研究題目所要調查的內容進行發問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個故事就像水泥,我們用其將調查過程的每一步——從概念、研究、寫作、質量監控到發表——緊密粘合。”

與一般時事報道所需做的質詢不同,以調查為焦點,意味着故事決定技術和工作流程。

愛爾蘭媒體RTE的手機視頻記者Philip Bromwell說,“我的工作就是要講故事。我們應記住的是,觀眾並不關心內容是如何製作出來的,但好故事會讓他們投入進去。”

由故事來決定合適的技術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比如,如果你在非洲拍獅子,你需要一部配備混合式取景器的單反和長鏡頭套裝,才能進行遠距離拍攝,保證自身安全。相對地,在硝煙四起的阿勒頗,一套小型裝備才能讓記者免於成為各方目標。

 

以故事為焦點

如何找到故事焦點所在?Hunter表示,“你需要追隨你的熱情。”在考慮一個故事是否值得調查之前,你要思考,在這個故事中誰受到影響,他們受到多少困苦,能否展示出來,是否經過一段轉變的歷程,有沒有壞人和好人,我們能否接觸到這些人?

當你的初始概念逐漸現出故事雛形,可以進一步參考以下這個更具體的SCRAP法則:

“Story” – 故事:故事是什麼?

“Character” – 角色:誰是最佳的講述者?

“Resolution” – 轉變:故事結構如何?為什麼要用這個結構?

“Actuality” – 實景:拍些什麼?為什麼要拍這些場景?

“Production” – 製作:事件發生於何處?涉及哪些後勤工作?如何進行後期製作?

SCRAP解答的是新聞的“5W”問題,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時)、Where(何處),以及Why(何因)。

接着,我會制定一個包含五到七點的簡單剪輯計劃。這就像是引導故事走向的結構路線圖,展示了各種情節點和所謂的“故事反彈”;同時,這也是現場場景和角色清單(具體可參考《掌握手機視頻剪輯 讓你的移動新聞報道上一台階》)。

Ivo Burum所設計的故事結構圖

繼續來回答5W問題。

  • 我要拍攝何事或何人?如何拍攝?
  • 我要在何時何地拍攝?
  • 這件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我為什麼要拍這個故事?
    拍攝視頻比編寫印刷故事更麻煩。做好計劃,能讓你保證進度。就像一份清單,幫助你在離開每個拍攝地點前確認是否拍到了所需的東西。

最後,要了解你的移動報道與其受眾之間的關係,請考慮以下事項:

  • 故事的時效性
  • 故事的重要性會受其時效性影響。
  • 與故事的距離會影響其重要性
  • 突出的講故事天賦勝於接近度
  • 講故事的技巧能增加故事的人情味


以角色為焦點

在做拍攝策劃時,搞清楚拍誰、拍什麼事物以及拍多少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們不能跟採訪對象約快速的電話訪問,而是需要他們露面,並用相機拍下來。因此,管理時間和期望值至關重要。

儘管如此,移動報道通常都應用於突發新聞,因此也無法準備。在這種情況下,要快速確定一個故事角度,確定哪些角色、受訪者是最適合講述這個故事的人,就更為重要了。

決定誰是故事中最相關方的最佳辦法是,將潛在受訪者對照上述提到的故事結構指引和目標受眾。

一旦決定了受訪者,回顧並調整故事結構來做相應的規劃,再參考以下有關塑造角色的建議:

  • 主要受訪者要在哪一處進入故事,通過實景還是採訪?
  • 哪位受訪者將被用來推動故事發展,還是會使用空鏡和旁白來做到這一點?
  • 哪位受訪者能用以講述故事的高潮,如何製造這個高潮?
  • 要用誰,以及將如何結束這個故事?
  • 故事有變動調整的空間嗎?
  • 我有空鏡來介紹受訪者嗎?

通常,你在前期研究階段、預先採訪以及開始構思故事的時候,就能想清楚以上問題。由於真正的研究發生在實地,而且事情會有變化,你需要了解你的所有選項,並準備好要改變你對地點的看法。提前制定一個簡單的結構計劃,這時就能發揮作用。

小提示:如果在精明和有吸引力的訪談者之間只能選其一的話,我的建議是選擇後者。

 

編譯/Vickie Liang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

移動新聞時代你最需要的工具清單都在這

Ivo Burum:一機在手,頭條我有 | 深度報道錦囊

數字記者工具箱:幾款超實用的視頻製作軟件

數字記者工具箱:音頻工具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