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報道要吸睛 運鏡剪輯有套路 | 移動報道

Print More

上期Ivo Burum的“移動報道”專欄談到如何確立視頻報道的主題以及制定拍攝計劃,這一期就來分析分析視頻序列和鏡頭語言。

用何設備?

移動報道要用何種工具,取決於選題類型和所在地區。比如,在中東和北非做報道的時候,不應該用過於顯眼的大型設備。

然而,使用手機或其他智能設備也並不如想象中簡單,想要高效地使用一些強大的手機app還需花時間練習。用何種類型的app,取決於你要講怎樣的故事。因此,先玩起來,多去嘗試與熟悉不同的app,你就能在拍攝工作時應對自如。(參照深度網舊文《移動新聞時代你最需要的工具清單都在這》

拍攝實戰技巧

視頻故事,無論是否具備調查性,都需要圖像。視頻報道的類型有兩種:設計過的,以及不需要設計的場景(即實景‘actuality’)。

愛爾蘭記者Philip Bromwell的手機拍攝技法深受他攝影記者的經歷影響。他通常拍攝“連續的片段,大量的特寫,靜止、構圖精美的鏡頭。”

我在衝突地帶拍攝多年。我的經驗是,在那些地區盡量不用三腳架,因為腳架很容易讓你成為目標,並且降低你的工作效率。你需要用手持的方式完成大部分拍攝,因此一定要練習手持拍攝技能,尤其是使用廣角鏡頭的時候。

貼士:雙手拿手機,把你的手肘撐在兩側腰間,形成一個三角結構,這樣能增加你的穩定性,就如使用手機支架一樣。
不管做哪種類型的報道,考慮以下問題:

  • 這個故事將如何開始(set up)?一個戲劇性的特寫鏡頭,一個引人入勝的廣鏡,動態的空鏡,旁白,採訪抓拍還是幾種類型的鏡頭組合?
  • 介紹受訪者,需要用怎樣的空鏡來覆蓋採訪片段被剪的部分,或是突出訪談點?
  • 用怎樣的空鏡來配合旁白?
  • 哪些空鏡或採訪能體現故事的時效性?
  • 故事應怎樣收尾?需要什麼哪些視覺和音頻?
  • 你準備好應對現場突髮狀況了嗎?

拍什麼?

以下是經典的“五鏡準則”,適用於拍攝一些簡單的、或本地化的事件,是拍攝與剪輯最有效的“套路”。

  • 遠鏡:表明故事發生的地點,用於構建場景,方便後續故事發展。
  • 特寫:近距離拍攝人物正在做的事情,提供一個動態又信息豐富的角度。
  • 特寫:近距離拍攝正在做某件事情的人物。注意拍攝角度,正臉稍多於側臉,這樣或能捕捉到更多戲劇化的東西。保留一定頭頂空間。
  • 過肩鏡頭:表現主要人物在某個空間是如何做某事的。這個鏡頭通常很多功能,還能表現第二個人物的視角。
  • 特別鏡頭:主要人物不一定要出現在這個鏡頭中。在上述案例中,這個鏡頭展示了與主要人物在做同一件事的角色。

鏡頭排列順序會賦予視頻自身獨特的共鳴。鏡頭與旁白以及其他元素的組合方式則會影響視頻的節奏和氛圍。

對比觀察以下三圖——同一個鏡頭,經過不同方式的裁剪,帶給觀眾的感覺也不同。因此,構圖是敘事的關鍵。

有了採訪、旁邊、相關的空鏡片段,如果計劃得當,完全按照SCRAP法則走(參照《從策划到拍攝 如何用視頻講好調查故事》),能夠捕捉到一些“情感”,你的拍攝已經成功了一半。

構成一個視頻序列的五類鏡頭,加上主要的採訪片段和旁白,就足以講一個簡單的故事。通常來說,視頻故事可以包含5到13個序列,每一個採用不同的鏡頭類型,並承擔一種結構性功能。在計劃這些鏡頭或序列時,儘可能一邊考慮剪輯順序。我的建議是,學着拍攝一些有固定先後次序的東西,來學習組合序列。

簡單地拍攝一系列動作,這種簡明的敘事結構,能讓你更專註於報道,特別是如何為事件排序——如何利用情緒、信息、空鏡、採訪和其他元素,來將一個費時30分鐘的事件壓縮成為一段強有力的兩分鐘視頻。

拍攝採訪的進階技巧,音效處理要點,我們下期繼續探討。

 

編譯/Vickie Liang

編輯/Lizzy Huang

 

相關閱讀:

從策划到拍攝 如何用視頻講好調查故事 | 移動報道

掌握手機視頻剪輯 讓你的移動新聞報道上一台階

移動新聞時代你最需要的工具清單都在這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