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晚,獨立記者黃雪琴在網易“人間theLivings”平台發布調查性報道《她曾以為自己能逃開教授的手》,揭露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青年長江學者張鵬多年來持續騷擾女學生和女同僚,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強烈反響。
報道發表後,接連兩日,多家媒體跟進報道,敦促中大開展調查,回應事件。《中國新聞周刊》跟進採訪參與實名舉報的受害的一位女生,提供了有關舉報背景和張鵬為人的更多細節信息;《新京報》發表評論《博導被舉報性騷擾,中山大學別沉默》,要求中大正視舉報,解釋在4月曾給予張鵬警告處分的具體原因。7月10日晚,中大官網通報對張鵬的處分說明,停止其任教資格。
張鵬事件得到如此快速的部分解決,媒體報道的壓力、公眾的關注及微信朋友圈裡對相關報道的積極轉發支援,都發揮了作用,而獨家發布該報道的黃雪琴更記首功。
這不是第一次黃雪琴的性騷擾調查刷屏朋友圈。今年1月,黃雪琴在其個人公眾號ATSH(已被封)上連發四篇報道,講述北航教授陳小武性騷擾事件,聲援其中一個受害者、曾在知乎上實名舉報陳小武的北航畢業生羅茜茜。3月7日,黃雪琴和廣州性別教育中心合作發布《中國女記者職場性騷擾狀況調查報告》,呼籲公眾關注媒體行業中的性騷擾現象。
根據黃雪琴在媒體平台Matters上的分享,中大性騷擾事件的調查起因與北航事件相似,都是受害者向各自學校舉報無果後,得知黃曾發表與性騷擾相關的報道,主動聯繫黃,講述自身遭遇。
黃的報道如何還原性騷擾情節,激發公眾共情,其中運用了哪些報道技巧,我們對此試做剖析。
張鵬性騷擾事件時間線
4月8日 張鵬被大一女生實名舉報,據“人間”的文章,“情節嚴重,接近性侵害”。同月,中大對張鵬予以黨內警告處分,但沒有公布這個決定。
5月4日 五名女生向中大紀委實名舉報。
7月8日 記者黃雪琴在網易專註非虛構作品的平台“人間the Livings”發表報道《她曾以為自己能逃開教授的手》,刷屏微信朋友圈,當晚遭到相關部門刪帖。隨後,原文由網友在微博等平台上轉載傳播,輿論發酵。
7月9日
- 《南方都市報》快訊刊登中大的公開回應。中大表示4月已對張鵬進行調查處分,並指黃的報道內容不符校方調查。
- 中大校友自發組織發布兩封倡議書《中大,請務必直面校園性騷擾》和《驅張鵬書》,截止本文發稿時,共三百多名校友參與了兩份聯署。
7月10日
- 傍晚,中大官網通報對張鵬的處理情況, 表明學校給予張鵬警告處分,停止其教學安排、教師資格及研究生導師資格,終止與其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聘任合同,並報請主管部門,取消其“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稱號。
報道性騷擾、性侵事件的技巧
從黃雪琴的報道中,可以發現她圍繞“性騷擾或性侵事實“的指控,還原事實和展開採訪的,其中有幾個值得記者們借鑒的報道方式與技巧:
一、採訪受害者及當時關係人物,交叉驗證事實
充分的採訪讓受害方和相關知情人都有充分的表達機會,交叉驗證受害者吐露的是否實情,佐證與受害者相關的人物對此知情。
在“人間”的文章中,黃記者採訪了三位受害者:“五四”舉報張鵬的五名女生之一陳靜、2015年張的學生笑薇、笑薇的舍友小柯,得到她們的口頭陳述。
黃記者了解到,陳靜的姐姐和她的男友陳翰元對性騷擾事件知情,並直接採訪了陳翰元,後者佐證了陳靜的陳述。
為了解2011年女老師被騷擾一事,記者取得女老師此前給紀委提交的舉報信材料,掌握了張鵬性騷擾她的書面陳述。同時,記者聯繫了材料中提到的,2011年目擊女老師被騷擾的女同學。全球深度報道網聯絡黃記者,得知這名女同學向她佐證了女老師求助的經過。
為報道2018年4月張鵬嚴重性騷擾一名女學生的情況,記者找到兩個中山大學2017屆人類學專業的學生,他們證實有視頻可證明張鵬的性騷擾行為,張因此被處分。
二、多用直接引語,深度還原事件
在語言上,這篇報道使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語,生動地還原幾名受害女生遭遇張鵬性騷擾的經歷,引述當事人反思事發時的心理狀態和當時反應的背景,增強報道的故事感、現場感,以及整體的真實性。
記者直接引用的有包括受害人在內的所有受訪者的回應,受害女生的心理活動,以及最為關鍵的——由受害女生描述的、張鵬具體的騷擾性語言。比如,張鵬通常先用曖昧、奉承的話語作試探,“你長得真漂亮啊”,“你的手很細啊”,從誇獎女生外貌逐步變化為實施挑逗——“我看你這麼努力,總讓我想到我小時候,也這麼努力。你就像一個小妹妹……讓我抱一下……”這些語言,清楚表明了侵害情節的性質和嚴重性。
這同時也印證了上文第一點——採訪是否深入細緻、能否得到關係人的佐證、核實細節,關係到能否最大程度地還原事件。
三、受害者心理描寫
報道中稱,陳靜認為張鵬本來塑造的形象與後面的所作所為存在巨大差異,導致陳靜從一開始便有尷尬、不知所措的反應,沒能及時應對。記者黃雪琴在微信公號“媒通研究院”的專訪中表示:“其實我們對性騷擾的定義都沒有普遍了解。”
在笑薇和小柯身上,這種反應並無二致。然而,待她們事後回想,心理出現了“不舒服”、“不適”、“乾嘔”,甚至導致最終放棄自己喜歡的科研題目。
這些情節有助於點出報道性騷擾的重要性,記者在Matters的問答環節中表示,這是性騷擾帶來的影響:“這傷害的還是女性平等受教育權”。
四、藉機普及性/性騷擾教育
通過大量細節描寫與緊密的結構鋪排,報道循序漸進地歸納出張鵬性騷擾行為的模式化特點,讓讀者加深對性騷擾手法的認識,這在發揮了性/性騷擾教育的功能。
報道歸納道,張鵬所選擇的騷擾對象有着“性格溫和、家庭背景普通、獨立無援”的相似特點,其實施性騷擾的手法包括“策劃和利用情境”以“逐步拉近距離”,“操控受害者心理”,以“師長的關愛”為幌子使女生無法辨識他的過界動作的真實目的。
其他報道和討論
雖然張鵬得到了處分,但媒體仍在跟進報道,批評中山大學處分通報中避重就輕的態度,並且焦點從張鵬事件本身上升到對建立高校反性騷擾機制的討論與呼籲。
7月11日,“致力於關注科技、人文、思想”的微信公號“知識分子”發表評論,指出中大的通報仍在迴避“性騷擾”一詞,這樣的禁忌意味或難以推動校內反性騷擾機制的建立。由中大校友創立的公號“MetooinSYSU”更是直接提出對通報的三點追問,要求校方一一回應,敦促學校落實通報中的決定。財新則提醒讀者持續關注尚未解決的同類事件。
梳理/Vickie & Lizzy
編輯/Ying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