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採訪進階篇:畫面音效全把控 | 移動報道

Print More

在移動報道專欄“調查視頻拍攝”系列的前兩篇文章中,澳大利亞記者Ivo Burum分別探討了策劃拍攝項目與視頻鏡頭語言的問題。最後一期的主題,是拍攝採訪的技巧和處理音效。


人物訪談拍攝技巧

在室內做單機採訪時,如B圖中那樣放置相機,保持相機與受訪者視平線持平。一個慣用操作是將相機保持在記者胸部或腰部的高度。其他情況下,相機最好與受訪者視線處於同一高度。

這種情況下,從受訪者正前方拍攝就有點困難,因為記者很難保持與受訪者目光交流。因此,要將相機儘可能靠近前方,記者盡量靠近相機。這是傳統的採訪位置安排。記者獨立拍攝時,不應將相機放在視線後面(C圖),如果有別人能幫助查看鏡頭畫面,才可選擇這種方式。

 

 

 

 

 

 

 

 

 


拍攝人物的側面(如A圖)未嘗不可,但應盡量避免。從正面拍攝有以下幾點好處:

  • 不需要移動攝像機,就能獲得更加豐富的鏡頭。
  • 可以使用廣角鏡頭。
  • 可以放大縮小鏡頭(除非必要,不建議)。

正面拍攝(或稍微側一些)的鏡頭更有張力,因為記者可以更好地觀察到人物的臉部、眼睛以及情緒。

拍攝視頻序列小貼士:

  • 將手機調成飛行模式,避免來電或wifi提醒干擾。
  • 確保手機電量充足。
  • 確保手機內存空間充足。
    若單獨進行外景拍攝任務,要讓人知道你的拍攝地點和時間。
  • 寫一個計劃,清晰列出已拍到的,以及餘下需要拍攝的內容。這對拍攝及之後的剪輯過程都有幫助。
  • 按照故事結構,為採訪對象準備好具體的問題。
  • 拍攝時,把光源架設在你的肩膀上方,對準採訪對象進行打光。
  • 學會平穩地手持拍攝——使用廣角鏡頭會對此有所幫助。
  • 相機保持開啟,拍視頻時,待計時器開始計數再開始提問,以免錯過採訪對象的回答。
  • 要問開放性問題。
  • 構圖時,使用中等距離的特寫鏡頭。如果採訪對象手勢很多,就用中景鏡頭。
  • 拍攝空鏡時,保持十秒鐘,以確保畫面穩定,利用程度高。

拍攝以外的準備:

  • 採訪和敘述將如何配合,形成故事自身的節奏?
  • 需要拍多少,以及什麼類型的空鏡來設置場景、覆蓋採訪片段、突出和縮短特定的拍攝內容?記得拍攝細節和表明場景的鏡頭。
  • 是否需要額外的音頻,例如能表達房間氛圍的空鏡中的嗡嗡聲?通常額外音頻需要至少30秒,在後期剪輯中可用於覆蓋不協調的音頻。
  • 是否需要用到其他圖像,去哪裡找?用於何處?
  • 如果視頻有關某段歷史故事,或是一則消息更新,需要用到歷史資料嗎?如何找到這些資料?版權問題如何處理?購買版權需花費多少?
  • 記者需要出鏡嗎?為什麼?如果沒有空鏡、採訪或實景鏡頭,記者出鏡能有效建立現場感。
  • 記者出鏡解說時,腳本要簡短。每句話表達一個意思,一句就為一段,為每個段落選擇一個關鍵詞。重拍鏡頭時無需關閉再重啟錄影。

處理視頻音效

錄製拍攝現場的聲音,需要記者準備好相應類型的麥克風,制定合理的策略,靈活應變。由於大部分移動報道記者都是單獨行動,錄音任務相對較複雜。

如果用外語進行採訪,現場就需要翻譯出來,這樣你才能知道是否以及如何跟進某些問題。

我的建議:

  • 常備一個槍型麥克風和翻領麥克風,以連接到你的手機。
  • 如果需要受訪者邊走邊講,要用無線麥。使用智能手機拍攝時,受訪者和採訪者的麥克風通常會記錄到相同音軌上。
  • 如果想分開錄音軌道,使用像Zoom H1這樣的設備來錄製第二條軌道,並在剪輯時同步兩個軌道。

移動報道記者的工作是一個整體的、有組織的過程。你要足夠機靈,對現場的變化有所準備。同時,還要像記者一樣思考和工作,像電影製作人一樣去對焦、記錄和剪輯故事。另外,也應當堅守新聞倫理和法理,理解技術但不為其所限制。

 

編譯/Vickie Liang

編輯/Lizzy Huang

相關閱讀:

視頻報道要吸睛 運鏡剪輯有套路 | 移動報道

從策划到拍攝 如何用視頻講好調查故事 | 移動報道

掌握手機視頻剪輯 讓你的移動新聞報道上一台階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