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號,美國網絡新聞協會公布了網絡新聞獎決賽的入圍者名單,本年共設立37個獎項,不少大中小型媒體、國際和本地媒體、非營利組織、公共組織、學術組織和新型科技平台入圍。
每年,網絡新聞獎的得獎作品都令人耳目一新,不計其數的記者在數據新聞、可視化敘事、調查新聞、浸入式報道、公共服務和學生報道方面付出巨大心力。
為了促進社區報道和互相助力的報道,今年,組委會還增設了“網絡新聞社區獎”,以及“卓越合作報道獎”。最終獲獎名單,將於9月15日,在組委會於德克薩斯奧斯汀舉辦的網絡新聞獎晚宴上公布。
37個獎項之中,表彰調查新聞的佔有兩席,分別是“紐哈斯調查新聞創新獎”,以及“佛羅里達數據調查新聞獎”,兩者都以媒體規模分組,將分別決出大中小型媒體的頭獎。
僅就這兩項調查獎來看,入圍的媒體及機構“高手如雲”,且勢均力敵。大型媒體入圍的有《芝加哥論壇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及Buzzfeed等,中小型媒體有《俄勒岡人》、ProPublica等,其中ProPublica在兩個獎的中小型媒體組別終選名單的10個作品中,強勢佔據了五席。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入圍“紐哈斯獎”的11個作品中,有三個都是針對性騷擾、性侵的調查報道。在Metoo的影響下,全球範圍內的反性騷擾趨勢愈加明晰,受害者勇敢曝光自己遭受的不幸,媒體持續跟進的報道模式,最近在中國大陸也並不少見。然而在此次入圍的美國網絡新聞作品中,無論是資歷雄厚的大媒體,還是小型編輯室,都以專業的調查報道技能和數字化的手段,發起了系統性的調查與質詢。
深度君專開此文,介紹入圍“紐哈斯調查新聞創新獎”的三篇metoo報道,解析美國的調查記者報道性騷擾、性侵的手法,以及他們的幕後故事。
入圍組別:大型媒體組
入圍作品:《背叛》(Betrayed)
媒體:《芝加哥論壇報》
在芝加哥,缺乏人事背景調查的公立學校,將有性侵犯罪歷史的老師招聘進學校,學生們慘遭毒手。性侵或性騷擾事件發生後,儘管學校反應迅速,有所行動,但卻將受害學生一次又一次叫去審問,給他們的心理留下了更深的創傷。每當想起他們遭受過的性侵、撫摸,學生們都說,他們覺得自己受到了學校的背叛。
這樣的事情,在過去的十年里,共發生了520多次。這一數字,也是在《芝加哥論壇報》介入調查後所得,此前,芝加哥的公立學校沒有統計記錄。在被《論壇報》告上法庭後,地方執法人員才被迫站出來公開發聲。據執法人員稱,超過半數的案件其實都留存了確鑿的證據記錄,然而學校在這過程中,沒有配合調查或主動提供有效信息——沒人知道事件發生的細節,甚至不知道在哪個學校發生的。
學校教職員工是如何對學生們實施性侵犯?誰侵犯了學生們?頻率是多少?調查記者們決心要還原全局。
《芝加哥論壇報》先從芝加哥警察局處收集了過去十年來的民事訴訟案件的逮捕記錄,法庭審判記錄等文件,學校所在區域的侵權及訴訟費用,相關人事解僱聽證會的紀律處分記錄等。隨後,記者又通過《信息自由公開法》,從警局申請了自2002年以來,在學校各類場所里大大小小的性騷擾和性侵事件報告,案例共計50000件,但為了分析出更加有效準確的結果,他們將調查時期縮短為過去的十年。
同時,調查團隊用地圖軟件定位了所有性侵犯事故發生的地點,製作了一份事件地圖。為了核查事實的準確性,為每個案例增添細節,團隊把幾百份警察局的犯罪記錄報告,與位於芝加哥庫克縣的法院案卷進行技術匹配。
《論壇報》採訪了100多名受害者及他們的家人,去加害者的家裡,或前往州監獄中,與加害者們取得聯絡和採訪機會。
報道完成後,調查團隊把收集到的所有警察局、法庭的案件記錄做成數據庫,家長和學生們可以任意搜索芝加哥公立學校的名字,查看這個學校是否有性侵案件歷史。並且,案件發生的時間、侵害的性質、施害者有沒有被拘捕,都可在這個數據庫中查到。
這是首個揭開芝加哥公立學校身為教育者卻失職的報道,報道指出,正是其中的“系統性失敗”和性侵事件發生後秘而不宣的文化,導致這些孩子們身心受傷。報道發布後,伊利諾伊州的立法者提出了方案以完善立法,並召開聽證會,回應醜聞。
入圍組別:中型媒體組
入圍作品:《無罪推定》Benefit of the Doubt
媒體:《俄勒岡人報》
2016年,俄勒岡州波特蘭市一名中學男教師將波特蘭地方政府(學區)告上了法庭,指控學區容忍並掩蓋其男同事Mitch Whitehurst對其實施性騷擾。學區與原告最終達成庭外和解,隨後Whitehurst被辭退,並被撤銷任教資格。
這項指控引起了《俄勒岡人報》記者Bethany Barnes的注意。學區和原告各執一詞,背後究竟真相如何?Barnes決定一探到底。
為了獲取有關該案的全部資料,記者Barnes向學區、俄勒岡州教師標準與實踐委員會,以及波特蘭警察局提交公開信息申請。然而,學區律師拒絕提供相關文件記錄,並與記者拉鋸五個月,直到記者向地方檢察官提交了95頁的上訴並勝訴。
經翻查警方報告、各學校人事記錄以及州政府對Whitehurst的調查,Barnes發現了真相:教師Mitch Whitehurst在過去十多年裡,被多個學生和同事指控性騷擾。除了一般的語言騷擾,還多次有觸摸、猥褻甚至誘逼學生口交等行為。
然而,波特蘭公立學校系統忽視了所有的投訴,認為對Whitehurst的舉報是孤立的事件,可能是謠言或誤解,“寧可放過不可殺錯”(“give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使Whitehurst得以繼續在不同中學任教並實施惡行。收集的資料顯示,公立學校系統中的官員、地區律師、兩名人力資源總監和至少三名校長都不能脫離干係。收到舉報後,他們並沒有去找舉報人了解事件細節、調查基本事實,也沒有尋找其他受害者,或把不同學校的學生和教師舉報人提供的信息聯繫起來。
記者採訪了三名受害學生,並通過查詢學校年鑒、實地探訪等方式尋找願意發聲的知情人。連同報道一起發布的,還有記者收集並按時間順序整理的關鍵證據清單,包括受害學生當年的手寫舉報信、報警記錄、地方律師的書面回應(顯示當年“並無採取調查或處理行動”)、校長回應郵件(表示讓Whitehurst繼續任教)等。
配合文字報道,攝像記者Teresa Mahoney利用有限的視覺素材,融合了受害者的採訪視頻和舊照片,用手繪插畫還原受害者在經歷性騷擾後產生的疏離感和孤獨感。
報道迫使地方政府和公立學校改善性騷擾舉報和處理機制以修復公眾信任。
入圍組別:中型媒體組
入圍作品:《火線上的性騷擾》(On the Fire Line)
媒體: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在長達四個月的調查,對34名現任或前女性消防員的採訪後,美國公共廣播公司的《新聞一小時》(PBS NewsHour)節目獨家報道揭露,國家森林局內部長期存在針對女性僱員的性騷擾、性侵和性別歧視。並且,當部分受害人鼓起勇氣向上級部門舉報後,她們卻開始受到不同形式的報復:有的遭遇語言暴力、收到恐嚇信,有的被調離隊伍、被取消職務或接受培訓的資格,甚至被迫離職。
國家森林局是美國農業部下屬的機構,負責管理美國154個國家森林和20個國家草原,總部設於首都華盛頓,在各地區設有森林消防隊和林業研究部門。自1905年建立以來,該局一直是男性佔主導地位。時至今日,女性只佔其三萬名僱員中的三分之一。消防隊的性別不平衡更為嚴重,女性只佔13%。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女性僱員就因遭遇性別歧視或性騷擾而發出過集體投訴和控告。最近引起公眾關注的案例發生在2016年,國會為此召開了聽證會,討論國家森林局和農業部在處理性騷擾舉報問題上的失職。國家森林局承諾將改善內部性騷擾投訴機制,然而PBS跟進調查發現,森林局並沒兌現承諾,性騷擾和性別歧視甚至變得更加嚴重。
PBS採訪了分布13個州的34名女性消防員,採訪時長達100多個小時。這些在大火面前勇敢無畏的女性,卻深深恐懼着舉報性騷擾可能招致的報復。其中一名受訪者表示她在舉報後多次尋求醫生的心理輔導,另一名受訪者在接受採訪後,因害怕而馬上反悔,請求記者刪除採訪記錄。
另外,複雜費時的舉報程序也讓很多受害者望而卻步。作為聯邦政府僱員,她們首先需要向部門的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報告,由委員會開展調查,再與之討論如何處理投訴。有時調查可能持續數年,得出上百頁的調查結果說明。根據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2016年的數據,所有舉報或投訴的平均處理時長達464天。
記者深入探討了女性消防員處理職場性騷擾時,所遭遇的各方面困境和制度問題。最終,PBS在其網站上發表了一篇融合了短視頻和照片的長篇文字報道《她們舉報了性騷擾之後,報復來了》,並在其《新聞一小時》電視節目中播出了12分鐘的視頻報道。
該報道迫使受到性侵指控的國家森林局局長辭職。森林局任命了一名女性局長,並重新審核內部的性騷擾政策,同時還開始開展員工聽證會,為員工提供防性騷擾培訓,制定更嚴格的性騷擾報告程序,聘請外部調查人員調查不當行為。
自系列報道發表以來,《新聞一小時》收到了數百封來自森林局員工的匿名感謝郵件,並且更多人向PBS分享了個人遭遇騷擾和報復的故事。
不難發現,不論是國外或國內,大多數性騷擾、性侵事件都體現出這樣一些特點:受害者沉默時間長、發聲成本高,施害者長期作惡,所屬體制或系統的應對機制失守、人員失責。而調查記者的工作,如上述三篇調查所示,就是要藉助多樣的信息搜集渠道、結合傳統的採訪調查手段和現代數字化敘事技巧,逐個攻破上述特點難點,找出確鑿的證據,準確問責,讓故事產生最大影響力。
編寫/Vickie & Lizzy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