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假新聞與偽科學盛行的時代里報道全球氣候變化絕不簡單。對於科學家來講,氣候變化這個話題仍有分歧。作為信息傳遞中介的記者,我們怎麼把複雜問題的本質說清楚?如何在確保事實準確的基礎上講述能夠吸引讀者的故事?這些問題,對幫助普通人了解氣候變化這個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有着重要的意義。
全球深度報道網(gijn_cn)邀請了關注環境與科技的記者Echo Huang,分享她越南之行的所見所聞和與各亞洲國家記者交流分享的經驗技巧。
我在六月份參加了一個由路透社基金(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s) 舉辦的工作坊,主題是追蹤應對氣候變化資金的來龍去脈(Climate Finance Workshop)。通過五天緊張的上課加實踐,我對氣候變化報道的方法和資源有了新的認識,以下是一些心得體會。
利用開放資源 了解複雜概念
什麼是Climate Finance呢?這是我們上課第一天的問題。當天我們首先做了一個快速考試,都是是非題,目的是來考察我們對於基本概念的認識。比如,什麼是巴黎協議(Paris Accord)的目標。這個測試有兩次,分別在第一課和最後一課,我也從開始的一頭霧水,進擊成能答對10題中的8題了。
作為每個月都會涉及全球變化議題的記者,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對這個領域的誤解還是很多的。這絕對不只是我個人的情況:在趕稿壓力下,即使我們看論文寫報道,很多時候就是看個總論和結論,以至於很少能夠問出有深度的問題。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對基本概念了解不清楚,也不知道該去找誰,問什麼。
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們第一天的任務就是解構Climate Finance的概念。我們的做法是先在網上閱讀氣候變化的相關內容,然後列舉具體的例子,比如這個大概念涉及各國政府出資成立的氣候基金會,政府能源補貼,減稅,碳市場,企業捐贈等手段。以主要的氣候基金來說,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開放的數據去追蹤基金的運作——比如什麼國家每年貢獻了多少錢,用於什麼項目。
Climate Funds Updates 網站是一個比較細緻的工具,從上面可以下載最新的數據,了解各種基金的去向,包括國家允諾與實際貢獻的金額對比。通過這個工具,我查出,巴西是中國氣候相關基金的主要捐贈對象之一。英國的新聞網站Carbon Brief 也用可視化展現了上述數據。
利用這些數據,我們也嘗試用Tableau將數據可視化,解決了比如“中國主導捐贈的基金流到了哪些國家”,”亞洲地區哪些國家受到的捐贈最多”等等的問題。可惜Tableau很貴,對於在亞洲發展中國家為主的新聞機構來說,仍然是一種負擔。
對於這些資源,使用時有幾點需要注意:
1.要說明網站的性質,聯合國的、非營利性機構的網站,相對來說會比較可靠。
2.網站數據不是完美的,因此可以對比幾個網站對於同一項目的數據差異。有時候故事就藏在數據差異中。
3.當前絕大多數公布的氣候基金是政府的、公開的,還有很大一部分私人捐助的基金則需要進一步驗證,可以嘗試聯繫這些私人或單位捐助者了解詳情。
實地考察 解構金錢來源
了解基本概念以後,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複雜的數字轉為平實的語言。
這個為期五天的工作坊中,有一天是在河內做實地報道,主題是生物燃氣。我們走訪的項目在河內的農村地區,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後院,以基本的農耕養殖業為生計,這個國家的豬肉產量高達全球第六位,養活了本地人的同時也產生了環境污染的問題。並且,當地還利用豬的糞便轉化為沼氣,其中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對氣候的影響力是其他諸如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80倍。
採訪的這幾家農戶的設施是在荷蘭非盈利機構SNV幫助下建立的。雖然採訪前,有項目的工作人員介紹了大背景,一天結束以後我還是很迷糊,因為報道是拼拼圖的過程——有了事實採訪這些一個個小版塊,但沒有對照的參照圖,大框架,是無法成功的。所以當晚,我們幾個記者坐下來,一起用推導圖的形式一步步推,花了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找到主線—究竟這個東西和氣候基金有什麼關係?錢是怎麼花出來的?
我們從“豬-生物燃氣裝置-SNV-SNV資金來源-荷蘭政府-其它國家的企業通過參與有組織認定的碳市場交易”的過程一步步找資金來源。比如除了政府資金,碳交易的原理就是利用金融工具推動減排。用生物燃氣例子來說,項目減少的碳排放可以轉換成碳信用(carbon credits),一個歐洲的航空公司可以買這些信用點數,去抵掉自己的碳排放。當地的生物燃氣項目也因此得到了資金可以持續發展。
SNV正是建立起越南其中一個主要的生物燃氣項目的主要推動者。在幫助當地減少由於豬糞帶來的土地污染問題的同時,防止了豬糞分解後產生的甲烷對於氣候變化的影響,也帶來了一個更清潔的廚房,減少室內污染,同時還減少了碳排放。因為裝置可以把豬糞產生的甲烷用裝置補抓起來,然後連接到廚房用氣燃燒,這樣防止了甲烷直接排放到空氣中,加劇溫室效應。
第二天所有記者用了大概一個小時的時間做了相關的寫作訓練,包括做選題報道(候選題目+開頭幾段內容),回去再撰寫各自的故事。
上面這個線索就是一個很明顯的脈絡—從外國政府出資到幫助發展中國家,看到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金錢實在的流動去處。也正是走訪五家村民考察項目的經歷,加深了我對於普通人如何參與到環境應對裡面來的認識—面對複雜的充滿爭議的話題,與其花時間在爭論上面,不如做實際的事情,通過這些事情帶來的實際影響是最有幫助的,哪怕當地的人不一定知道什麼是氣候變化。
帶着這種報道的心態和探尋數據的能力,我們12個來自不同地區和國家的記者回去各自開始探索如何在本國做報道。比如我自己就將這次生物燃氣探尋之旅寫出來去探索其他新能源在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模式的可能性,有印度Economic Times的記者寫了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商機,美國環境新聞網站Mongabay駐印尼的記者探討了印尼如何利用綠色財經發展環保項目。
特別是關於數據探索的能力,有幾點總結:
1.首先是利用好項目已有的公開資源,比如SNV就有年報,可以看到他們的資金來源是荷蘭政府。
2.培養多個渠道求證,多次求證的能力。比如SNV的項目中我現場問了一次項目能夠減排的量,然後回來覺得不明白怎麼算出來的,就再發郵件問了一次具體的計算方法, 還抓到了一個最新的數據更新。這個對於保持最新的資訊這一點很重要,一定要給讀者最新的東西。
3.利用好人力資源。比如這次我在看越南的能源組成情況的時候,因為不會說越南語,所以在政府網站上找不到詳細的數據。最後我是問工作坊中認識的記者她問了當地主管能源的部門得到的越南過去近五年的能源組成情況。這對於寫作中大背景的了解很重要。
如果說來這次工作坊之前我是小白,那麼現在至少知道如何在這個複雜的領域提問題,也算是入門了。
編輯/Vickie Liang, Lizzy Huang
相關閱讀:
Echo Huang是財經媒體《石英》(Quartz)的駐香港記者,主要報道中國的環境與科技。此前,她畢業於香港大學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取得新聞學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