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利用紮根當地的優勢,地方媒體通常更能理解地方文化,深入傾聽民聲,挖掘地方的社會問題。江蘇新聞廣播的特別報道部(以下稱特報部)就在當地擔任着這樣的角色。自2011年成立以來,特報部發表了一批產生了全國性影響的深度調查報道,推動了多個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耀眼成績的背後,特報部團隊有何經驗?總監助理劉海濤為深度網作了介紹。
當下中國社會快速變革,社會問題不斷產生,影響着人們的生活,媒體人如何利用報道來發掘真實問題、推動問題解決,這是一個涉及社會能否進步與自我如何安身立命的根本問題。
2011年,江蘇新聞廣播成立了特別報道部(以下稱特報部),負責突發新聞報道、深度調查報道。八年來,特報部完成了超過1000篇各類報道,其中一批深度調查報道在全國產生了影響,推動了多個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其中沒有一篇報道被指不實報道,沒有一位記者被投訴在報道過程中收受錢物,團隊獲得了多種表揚和口碑。
本人2011年負責組建和帶領特報部團隊,和全體成員一起走過了不平凡的八年,最大的感受是,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行動起來,踏實地發掘問題、採訪報道,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推動社會的進步,唯有如此,媒體人才能獲得聽命於內心的滿足感,對得起自己有且僅有一次的生命。
特報部由線索組、記者組、《政風熱線》節目組和《葦泱在線》節目組構成,線索組負責接聽投訴電話、整理節目微信後台投訴,記者組負責採訪出稿,《政風熱線》、《葦泱在線》是兩檔廣播節目,分別聚焦黨務政務類投訴和消費民生類投訴。
除了兩檔廣播節目作為內容出口以外,特報部還有荔枝新聞APP、江蘇新聞廣播官方微博(249萬訂閱戶)、江蘇新聞廣播官方微信(37萬訂閱戶)、政風熱線節目微信(11萬訂閱戶)、荔枝特報小程序等作為發布渠道,同時與眾多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有內容轉載的合作,形成了一個立體傳播矩陣。
特報部的工作流程大體有五個階段:
第一,收集線索:這是新聞報道的起點,與自媒體相比,專業媒體最大優勢是有着廣泛的社會觸角,可以發現隱藏的尚未進入公眾視野的社會問題。特報部獲得新聞線索的途徑主要有兩個:
熱線電話:江蘇新聞廣播025-84658888投訴熱線,經過多年培育和推廣,具備了廣泛的社會知名度。
新媒體平台投訴:由專人從江蘇新聞廣播官方微信微博、政風熱線節目微信後台收集整理投訴線索。每個工作日會收到200至400條投訴信息。
這兩個來源,是專業媒體感知社會冷暖、發掘社會問題的主要途徑。
第二,確定選題:每天收集到的大量新聞線索,並不都適合跟進報道,部門每天早晚開兩次選題會,經過討論,確定可以報道和值得報道的線索,分配給記者跟進。
第三,採訪出稿:記者接到線索後,展開採訪,期間會遇到各種需要記者克服的問題。通常根據選題的難易程度,出稿的時間各有不同,有的線索一周內可以完成,有的要持續幾個月。
第四,包裝推廣:新聞有沒有影響?有多大影響?讀者願不願意看?願不願意分享?願不願意評論?在稿件完成後,編輯會重點打磨,根據不同新聞發布平台的特點和要求,對稿件進行標題再提煉、精編圖文,力圖讓稿件能夠更廣泛的傳播。
第五,反饋與跟進:報道推出後,不是新聞的終結,編輯記者需要持續跟進事態的發展,密切關注新聞事件中多個利益方的態度反饋,持續發布跟進消息,全面連續完整地呈現事件的進展。
新聞採訪中最常遇到的問題
首先是新聞價值判斷:這件事值得報道嗎?
面對每天收集到的數百條投訴信息,如何選擇要跟進的問題?一般通過兩條標準進行判斷:第一是這件投訴是不是涉及很多人,能夠以點帶面反映一個社會現象;第二,雖然這件投訴是個案,但其反映的問題會對不特定人造成傷害,而且這種傷害會特別深。
這兩條操作標準往往是相互交織的,背後反映的是深層次的問題:什麼是正義?如何把對正義的理解投射到具體的事件當中?
例如2015年10月12日,我們推出了調查報道《有毒的塑膠跑道——校園“隱性殺手”調查》,從一個學校塑膠跑道散發異味導致多名學生流鼻血、皮膚過敏入手,揭露了全國大面積出現“毒跑道”的現象,掀起了一場輿論風暴,引起國家重視,着手建立新的塑膠跑道標準,這就是能夠以點帶面的投訴。
我們也曾關注過揚州的一位初中女生,上學路上被逆行的工程車碾壓,導致雙腿截肢,肇事者在法院判決後百般耍賴、拒不賠償。這件投訴雖然是個案,但其反映的是一種對不特定人群造成嚴重傷害的行為,經過持續報道,受害女生最終獲得了大部分的賠償。
確定選題後,如何尋找合理的突破點與切入點?
當面對一件投訴的時候,常常會覺得事情很大,但是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找不到突破點。這就需要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同時,進行分析和判斷,結合對各種變量的考量,找到突破口。
例如2015年4月,特報部接到投訴,位於江蘇和山東交界的駱馬湖非法采砂情況嚴重,湖區出現近千個非法采砂“塘口”,形成了一個涉及數萬人的龐大產業鏈,對湖區生態造成了嚴重傷害。
此前多個媒體對此的報道效果不佳。通過分析,我們認為不能就事論事,要把非法采砂的危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促進事情的解決。
我曾經到駱馬湖附近出差,當地朋友帶我去看過一片水域,告訴我這裡是宿遷市的自來水取水口,查詢資料發現,徐州市正在建設的第二水廠也在駱馬湖邊,將以駱馬湖作為城市的主水源地。
當時我產生了這樣一個設想:徐州、宿遷兩個市至少有超過500萬人以駱馬湖作為自來水水源地,如果我們能證明非法采砂嚴重危害了生態,將導致駱馬湖湖水不能再作為城市水源,那麼非法采砂危害的嚴重性就大大提升,就有可能讓當地政府下決心破除既得利益者的阻礙,堅決制止非法采砂。
經過調查,我們的設想得到了證實,非法采砂使得駱馬湖湖底的泥沙大量被吸出,混入水體,導致湖水的含氟量不斷升高,已經到了飲用水標準的底線。
2015年5月11日、12日,我們推出了調查報道《救救駱馬湖》上下篇,報道引起各界重視,國家領導人兩次批示,水利部會同江蘇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當年7月1日駱馬湖全面禁采。同年11月,消失了十多年的銀魚魚汛再次出現在駱馬湖,標誌湖區生態、水質出現扭轉,開始向好的方向變化。
在報道事實的過程中,無論目的有多麼正確,採訪手段都必須正確,這是一個簡單而重要的道理,但要堅持不容易。
採訪報道過程中,記者往往會深陷其中,容易忽略客觀、平衡的採訪底線。幾乎所有的投訴人都會有選擇的向記者透露對自己有利的信息,隱瞞對自己不利的信息。
我們的經驗是找到核心的人和證據,查明事情真相,有多少證據寫多少話,沒有把握的報道寧可不發。對於不得不暗訪的對象,在出稿前要給予採訪對象正面回答的機會,避免偏聽偏信。(待續)
相關閱讀:
支持調查報道的五種方式 明白自己的價值最重要 | GIJC17
劉海濤,2001年從蘭州大學畢業後進入江蘇省廣電總台新聞廣播工作至今。歷任記者、特報部主任、江蘇新聞廣播總監助理。曾獲中國廣播影視獎大獎、首屆江蘇最美消費維權志願者等榮譽。
2011年劉海濤負責組建江蘇新聞廣播特別報道部,帶領團隊完成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調查報道,諸如《有毒的塑膠跑道——校園“隱形殺手”調查》、“問題醫療氣體致盲”調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