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報道亞洲”大會開幕 新聞危機時代更需跨地區合作

Print More

10月5日,“報道亞洲”第三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在韓國首爾正式開幕。平台技術反噬、傳統媒體收入緊縮、政治強壓等危機不僅持續困擾着西方新聞業界,亞洲媒體也未能倖免。通過幫助亞洲記者結成交流互助網絡,大會的目標是為以上問題找到答案。

本次大會由全球深度報道網(GIJN)、韓國調查新聞中心Newstapa(“新聞打破”)以及德國Konrad Adenauer基金會(KAS)聯合主辦,吸引了來自48個國家的440多名記者、媒體人以及新聞學者出席。大會將持續三天,共設60多場研討與交流活動,涵蓋數據新聞、企業調查、如何報道朝鮮半島和平進程、亞洲的“我也是”運動等地區性熱點議題。

“全球的調查報道網絡版圖不能缺了亞洲。”GIJN執行總幹事David Kaplan在開幕致辭中說道,“儘管挑戰重重,亞洲的調查報道網絡仍在不斷擴大。”Kaplan表示,在過去五年,全球新加入GIJN的非盈利調查新聞機構增加了三倍,其中亞洲成員從2012年的3個增至如今23個。

 

會議韓國協辦方Newstapa正是亞洲調查報道機構網絡中的重要一員。主編金鎔鎮(Kim Yongjin)對在場記者致以歡迎。為抵抗主流媒體壟斷話語權,金鎔鎮從老東家KBS(韓國廣播公司)毅然辭職,於2012年成立Newstapa。機構依靠眾籌運營至今,曾發表三星會長性醜聞世越號客輪事故調查等對韓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報道。

”調查性報道改變了韓國的歷史,韓國公眾信任並且期盼真正的新聞報道。“金鎔鎮在發言中說到,“調查性報道正是值得我們投身的事業。”

KAS亞洲媒體項目總監Chritoph Grabitz以美聯社報道《血汗海鮮》為例,重申調查性報道對於曝光與改變社會不公義現象、支持民主社會發展的作用。2016年,四名女性記者合作完成並發表《血汗海鮮》系列報道,揭露東南亞漁業奴役漁工黑幕,由此解救了上千名被囚漁工,並推動了相關法例的修改。報道榮獲當年的普利策獎,記者跨國調查的經驗與手法引發了業界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缺乏團隊、跨境協作或交流,今日的調查性報道會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這樣的會議很重要。”Grabitz鼓勵在場記者把握機會,“(在大會上)攫取靈感、結交同道、開拓未來的報道合作”。

前兩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分別在菲律賓的馬尼拉與尼泊爾的加德滿都舉辦,兩次大會有共計800多名記者出席。回顧往屆大會的專題報道和乾貨分享,歡迎訪問cn.gijn.org

文 | Vickie Liang

編輯 | Ivan Zhai

 

相關閱讀:

用漫畫揭貪腐濫權 馬來西亞漫畫家擔任“報道亞洲”大會演講嘉賓

亞洲深度報道大會官網上線 參會資訊、會議乾貨一站通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