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手調查記者 日本外科醫生曝光醫療行業隱蔽收入

Print More

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他們將在全球發起2000年前根除小兒麻痹症的行動。不僅是世衛組織,美國的疾病管制與防禦中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也參與了此次號召。然而,距離他們定下的“死線”已經過去18年了,小兒麻痹症還存在嗎?

還在。

但是為什麼呢?

日前,在全球深度報道網主辦的第三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來自印度的前WHO(世衛組織)發言人、前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教授Thomas Abraham以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啟了他幾十年健康報道經驗的分享。近兩年來,他傾注心血調查小兒麻痹症,他的新書《Polio》也已經於3個月前面世。好奇Thomas報道進展的,可以移步此文詳細閱讀。

圖/左二Thomas Abraham、右二Akihiko Ozaki在首爾“報道亞洲”大會上

 

在大會的調查健康問題論壇上,Thomas說,談到健康問題時,專家們總是以西裝革履的形象出席發布會,由於他們的專業性和權威性,記者們很容易全盤接受專家們說的話,很容易失去批判性。但醫療衛生報道跟政治報道別無二致,記者們需要用好質疑的本能,檢查、討論專家們說的是否合理。

來自日本《早稻田紀事》(Waseda Chronicle)的Akihiko Ozaki,以及在丁香園任職調查記者的曾鼎的案例,都印證了健康報道的重要性。他們也因為向權威和傳統提出質疑,推動了社會的討論和公平。

Akihiko Ozaki是一名胸部外科手術醫生,卻意外跟調查新聞結緣。

今年9月,斯隆凱特琳紀念中心的醫療主任、首席醫師Dr. José Baselga被曝出,他從未公開從醫藥公司收取數百萬美元的收入,也從未聲明過他跟這些商業公司或期刊的利益關係(COI, conflict of interests),Baselga為此引咎辭職。此紀念中心是美國最頂尖的癌症中心之一,Baselga在辭職信中提到,希望他的處境能推動COI的透明化。

Ozaki在日本所做的,就是類似事情:調查並推動日本醫師與醫藥公司、期刊之間的利益關係透明度。他與日本早稻田大學扶植出的非營利調查新聞機構《早稻田紀事》合作,收集分析數據,發布報告,並整理成數據庫,預備在未來的幾個月向全社會免費公開。

他以美國為例分析指:美國政府和記者們早早把醫生的收入公開發布在https://openpaymentsdata.cms.gov/。輸入你想了解的醫生姓名,他每年的一般收入、研究收入、持有的資產和投資都一目了然。但在日本,卻沒有這樣可用的數據庫。

他講了一個故事,表明他對日本現今狀況的質疑和困惑。

《早稻田紀事》的創始人Makoto Watanabe曾供職於日本一家擁有4,000多僱員的大型媒體Asahi Shimbun。2014年,日本幾家市場佔有率最大的製藥公司首次公開財務,Watanabe帶領調查團隊收集了所有數據,預備把建成的數據庫和報告發刊。但是,這幾家製藥公司拒絕向公眾開放這個數據庫,該項目被迫中止。諷刺的是,Asahi Shimbun收了不少製藥公司的廣告費。

同樣,擁有領先科研能力的東京大學,也因為接受了Asahi Shimbun的科研投入,無法評論此事。

Ozaki就畢業於東大,但他沒有在母校就職,與製藥公司沒有任何利益關聯,才可以着手搭建醫療財務透明度的數據庫。

他還就此深入研究,並在The Lancet等重大學術期刊發表了兩篇論文。他說,在自己曾發表的文章里,大家可以看到他痛斥某些知名胸部外科醫生,因為借臨床研究之名,這些醫生從製藥公司方獲得了不少非公開收入。

但也由於他的數據收集與公開觸及了不少業內人士的利益,Ozaki在日本胸外科處境艱難。

Ozaki與《早稻田紀事》合作的透明度數據庫,是一個成功的跨行業合作案例。記者藉助醫生的專業知識篩選、辨別信息,獲取專業嚴謹的數據,醫生也藉助記者的調查搜索能力,以及媒體平台的傳播性,揭開了醫療公共事業的盲區。

Ozaki對日本相當完善的醫療制度提出了質疑,這樣尖銳的聲音,在中國的醫療報道里也聽得到,敬請關注下一期,醫療報道媒體丁香園的調查故事。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

美網絡新聞獎揭曉 巧用信息公開法與大數據成調查關鍵

第一篇關於中國疫苗問題的數據新聞是如何出爐的

澎湃、新一線、數可視:中國數據新聞運營的三種模式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