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醫學專業信源:中藥傷肝調查報道是如何“煉成的”?

Print More

10月,在韓國首爾召開的第三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來自中國大陸網站丁香園的曾鼎介紹了關於中藥損害肝臟的調查報道,吸引了各國調查記者的關注。

曾鼎是一名醫療調查報道記者,他曾在《鳳凰周刊》供職七年,現在是醫療信息網站丁香園的主筆,主要撰寫關於醫療和健康問題的深度報道。

曾鼎向亞洲記者介紹的報道作品,是他於2014年,歷時半年調查,在《鳳凰周刊》發表的《大陸中草藥肝損害調查》,他說自己很早就對這個話題產生了興趣。一方面,中藥在中國國內有着悠久的歷史根基,受眾極廣;但同時,大眾對中藥的使用存在巨大爭議,相關討論也從未停止。曾鼎在採訪了幾個研究肝臟問題的醫生、有了初步線索後,決心要做這個選題。報道發出後,閱讀量迅速過百萬。

曾鼎分享了三個途徑,去了解、核查中醫藥行業的專業問題:

1、在數據庫中搜索學術論文:中國知網、PubMed。知網是中國國內主要的學術文獻、期刊以及數據的搜索平台,其中可以發現重要的數據信息,曾鼎就在知網的一篇論文中讀到,一名醫生調查了中國七家醫院,發現20%的病人肝損傷的原因,都是由於服用中藥。而PubMed收錄了超過2,800萬篇英文文獻,權威可靠。

2、在社交媒體上尋找病例。曾鼎主要藉助的平台是微博和丁香園官方網站。調查過程中,他在微博上聯繫到了採訪對象——一名肝病醫生,這名醫生將自己診斷的一個病例發到微博上與公眾分享。後來,曾鼎將這個案例作為典型例子,寫進了報道中。談及為什麼要使用社交媒體來尋找信源,曾鼎回答,他覺得社交媒體是非常有用的工具,以自己的報道為例,記者可以在社交媒體上讀到醫生對於病例的看法,適度了解他們最新診治的病患,得到一手信息和數據。

3、參加醫療界的會議,緊跟新發現和業界權威。曾鼎分享說,醫療會議對於記者們是非常重要的獲取最新趨勢、技術和爭論焦點的場所。尤其是在中國,大型醫院都是由政府建設、管理,醫生們不太願意對不熟悉的媒體記者道出實情。但是在專業會議中、意見交鋒過程里,醫生們更願意坦誠各抒己見。

在這個三個途徑的幫助下,曾鼎有了意外收穫:在某個安全用藥的論壇上,他從一位知名專家那裡得知,有一半肝損傷患者的病因都與服用中藥有關,但這個數據從來沒有被公開承認或發表。為了獲得更準確的信息,曾鼎鍥而不捨地聯繫多次拒絕接受採訪的醫生,最終獲得了交流的機會。

中醫藥問題也是歐美記者長期關注的話題。有記者提問,作為調查記者而非專業醫生,曾鼎如何能確定中藥與肝損傷有因果關係,如何保證調查報道的準確性?韓國的調查記者也提到,由於韓國有使用韓葯,他們在關於中藥的報道上與曾鼎有諸多共鳴,他十分好奇中藥對於肝損傷的報道在中國引起了什麼反響。

曾鼎表示,為保證準確性,他在寫報道的時候,只是重點突出了幾味葯的影響,如何首烏對肝臟的損害,是有案例和事實支撐的,記者需要做的,是做好核查,如實客觀地報道。另外,這篇報道發出後,引起了學術界和醫院方面的討論,有不少醫生站出來支持報道,這些關注和討論都推動了相關政策的修訂。

2018年6月19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中藥葯源性肝損傷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據《羊城晚報》,這是我國首個針對藥品全生命周期(臨床前、臨床試驗期間、上市後)的肝損傷進行風險識別和評估的指導文件。

想了解亞洲深度報道大會的其他論壇講了什麼?請前往主頁“深度報道大會”欄目,盡覽無遺。

 

采寫/Lizzy Huang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

讀者選題記者寫 會員制媒體不走尋常路

聯手調查記者 日本外科醫生曝光醫療行業隱蔽收入

從網頁監測到文件共享 調查記者的非常規工具 | 調查工具箱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