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特朗普拉開假新聞時代的大幕,在水門事件過去近半個世紀後,美國學生再度興起投身新聞業的熱潮。據媒體今年3月的報道,在2017-2018學年,全美新聞院校收到的申請都有大幅增長,新聞學子對行業的熱情和參與度也有顯著提升。其中,頂級名校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收到的申請增加了10%。

Sheila Coronel在第三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分享哥大經驗。
而假新聞肆虐的現狀,也讓Sheila Coronel意識到事實核查應當成為當今記者的基本技能。Coronel是哥大新聞學院教務長、調查報道項目總監。三年前,她和同事決定將調查報道改為必修課,以提高學生收集與核實信息的能力。通過15周以實踐為主的課程,學生需在老師的細緻指導下完成一份原創調查報道。迄今,已有很多學生作品發表在《紐約時報》、《紐約客》、ProPublica、Buzzfeed等主流或獨立媒體上。
在10月的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Coronel向在場新聞教育者分享了哥大是如何培養當代調查記者的。
培養“調查報道思維”

哥大新聞學院。來源:journalism.columbia.edu
哥大新聞學院是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學位項目分兩種:為零基礎到有三年左右從業經驗的申請者提供的理學碩士學位(Master of Science,其中有細分的數據新聞碩士學位“MS in Data Journalism”),以及為從業時間更長的新聞人提供的文學碩士學位(Master of Arts),兩者都是一年的項目。從三年前開始,無論是報讀哪個學位的學生,都必須修讀一門調查報道課,學習基本的調查技能。而申請MS的學生還可以選擇專修調查報道方向。
Coronel用了“to mainstream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in Columbia”(使調查報道變成主流)這樣一個表述,來概括他們開設必修課,以及為調查報道提供從人員到資金的全面支持的最終目的。而檢驗標準,則是學生是否能最終建立一種調查報道思維。
何為“調查報道思維”?Coronel的解釋——“a mindset of skepticism”(“懷疑”思維),意味着“關注和核實事實,去質疑所見之事以及原本持有的觀念”,意味着“掌握深入挖掘信息,透過表象去尋找歷史的能力”,以及“去關注沒有被報道好的故事”。尤其在當下的假新聞時代,她認為,相對於使用社交媒體、VR等前沿技術,核查信息才是新聞人更需具備的一項技能。
在實踐中學習
除了給MS和MA學生分別開設的兩門基礎調查報道技能課,學院還針對特定議題,開設多個相關課程,例如調查報道與國家安全、調查醫保、調查性別與移民問題,以及以數據驅動的跨境調查等。“僅僅學習技術是不夠的,學生要學會如何深入報道一個主題,同時理解該主題的歷史、背景,有何相關文獻研究,這樣才能賦予報道深度與洞見。”Coronel說。
而對一些涉及專業領域的議題,新聞學院還會積極尋求與其他學院合作,開展長期調查項目。例如,與醫學院和公共衛生學院的學生共同調查研究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曾與法學院合作,調查源於約會網站的性侵犯罪。
這些調查報道課程採用小班教學模式,每班15人左右。圍繞培養“調查報道思維”這一目標,課程會帶學生逐步了解調查報道所涉及的過程。首先,從何找到故事(有哪些需留心的領域),如何提出一個調查假設,如何對這一假設進行證實或證偽,信息來源在哪,故事中的利益相關者有誰,還有哪些可能的知情人……
“學會這樣系統性地思考,比做成一個報道重要得多。”Coronel說。
學生也不需要教科書,而是從實踐中學習。在一學期15周的課程中,學生的任務是選擇一個已被報道但有缺陷的新聞故事進行跟進調查。在此過程中,老師會教導學生們如何使用公開文件,提交信息公開申請與整理收集到的信息,使用Excel並製作圖表,採訪“難搞”的信源,查詢法院文件、政府文件,學會利用社交媒體來搜索與核實信息而非僅用作發表渠道等。
“我們教學生的內容之一,就是如何去學習。”Coronel補充道,“因此,我們不會跟學生說‘這就是你應該注意的東西’,而會說‘去找這個信息’、‘試一下’,而最重要的是,‘學會保護自己’。”
做好安全計劃也是學生出外報道前的任務之一。Coronel特別提到女學生在報道過程中越來越頻繁遭遇性騷擾的現象。為此,哥大和達特新聞與創傷中心(Dart Center for Journalism and Trauma)曾合作舉辦有關應對性騷擾的培訓,邀請知名的女性記者分享她們的個人經歷,幫助學生建立防禦與應對機制。
“在技術和信息格局都在快速變化的今天,記者必須要掌握快速思考、隨機應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Coronel說。
用好校內外資源
哥大新聞學院利用其獲得的捐款,資助學生做幾乎任何他們想做的報道,包括為學生提供去外地(在美國國內或甚至到海外)報道的旅費,報銷申請公開信息的花費等。
“我們總是鼓勵學生要有野心(be ambitious)。我們會對學生說,你畢業步入社會後,你的第一份工作很可能不會允許你做大型的調查報道。因此現在,當你還在(學校這樣)安全的環境里,還能獲得指導,有機會犯錯,並且有足夠資金支持你去做的時候,你要把握機會。”

哥大學生作品。來源:journalism.columbia.edu
這種資助甚至可以延續到學生畢業以後,Coronel表示,這是因為調查報道通常都十分耗時。學生可以在畢業六個月甚至一年內,繼續利用學校的資助完成報道。同時,還有另外由學院和校外媒體機構共同提供的獎學金,讓學生得以和專業記者合作進行大型的調查項目。
Coronel坦言,位於紐約這樣知名媒體彙集的大城市,是哥大的優勢之一,使學生有更多接觸業界的機會。也正因如此,哥大新聞項目吸納了眾多來自Propublica、《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的一線記者進入其教師隊伍。包括Coronel在內,項目的全職教授只有三人,其餘的都是業內資深記者或媒體人。這其中包括不少意在“反哺”的哥大新聞校友。每位老師還會一對多地擔任學生的指導人(advisor),以便能及時地、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學業與職業上的建議。
本職工作本身就足夠繁忙的記者,如何能保證其教學質量呢?為減輕記者講師的負擔,哥大已預先設計了一套完整的課程,包括制定每一堂課教授什麼內容,準備怎樣的閱讀、習題和學習材料等。另外,哥大還會推薦記者去參加校外的即興教學培訓。“教學是很困難的,你要跟學生有互動,要讓他們投入……所以我們會對老師提供很多幫助。”Coronel介紹。
“調查報道需要社群的土壤,”在分享的最後,Coronel總結道:“需要當地的新聞共同體,來建立支撐調查報道的基礎架構。這個架構中包括新聞院校,信息自由法,對出色的新聞報道給予嘉獎或其他支持的新聞協會等組織……有多種方式去構造一個利於調查報道發展的環境,但需要時間去塑造。”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