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終總結時,我們再次整理了深度網年度好文榜單。這一年,通過回顧全球深度報道網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上的數據,我們發現,最具熱度文章透露出讀者的三大疑問:
- 好的調查報道應該是什麼樣的?
- 有哪些工具可以助我做好報道?
- 數據該去哪裡找?
這些問題自然沒有終極或唯一答案,但我們深度網的目標就是為讀者提供儘可能多的渠道,去了解在通往可能性答案的路上,其他同行者的探索。
業界對數據新聞不再陌生,相關嘗試也已如如雨後春筍,如何尋找、挖掘數據開始佔據討論的中心。Journalism.co.uk的這篇文章整理了由國外記者和新聞機構建立的“民間數據庫”,涵蓋商業犯罪數據、暴力罪案報道、海外企業信息、政府財政記錄以及多個行業數據源等方面的內容,成為深度網今年的“常青文”。
“調查記者都去哪了?”從年初的湯蘭蘭事件,到年末的問題疫苗,這一年,獲取事實真相似乎越來越難,公眾的質問倒逼社會重新關注與討論調查報道行業的衰微現狀。行業寒冬其實早已開始,在年初,我們便採訪了海內外三位學者,深入探討何為調查報道,我們為什麼還需要調查記者等。系列專訪第一篇,受訪者是來自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王天定教授。在調查報道陷入低谷的當下,他帶領我們去了解行業的未來有哪些可能。
2017年6月,杭州發生了震驚全國的保姆縱火案。今年1月28日,當案件在公眾輿論中逐漸失焦,並有淡出公眾視線的可能之時,財新發表特別報道《逼近保姆縱火案真相》,回答了案件中最關鍵、然而在過往媒體報道中尚未被理清的問題,為解開向誰問責、如何問責等後續問題邁出第一步。
無論對中國還是世界來講,#MeToo報道都是今年無法繞過的一個重要主題。反性騷擾、爭取性別平權的呼聲,自去年10月在西方響起,到今年終於廣泛引起亞洲各地區的共鳴。10月的第三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為此特別設置了#MeToo報道專場,邀請到BBC紀錄片《日本之恥》的主角、日本記者伊藤詩織,香港大學教授、資深媒體人陳婉瑩,一直關注並積極報道國內米兔事件的記者黃雪琴,以及一眾勇敢的來自亞洲各地的女性記者,分享她們在這場新聞浪潮里的個人經歷。
隨着特朗普拉開假新聞時代的大幕,在水門事件過去近半個世紀後,美國學生再度興起投身新聞業的熱潮。而面對假新聞肆虐的現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務長Sheila Coronel意識到,事實核查應當成為當今記者的基本技能。於是從三年前開始,哥大將調查報道改為必修課,以提高學生搜集與核實信息的能力。在如何培養當代調查記者上,哥大分享了他們的具體經驗。
調查報道需要記者花費大量時間在文件的海洋中搜尋蛛絲馬跡,查證消息來源或分析數據。我們編譯了自由記者Samantha Sunne的文章,分享她用以提高報道效率的10款工具,從“破解”特定域名的郵箱地址,社媒起底神器,追蹤網頁變化到反查視頻來源,總有一款能為你所用。
如何能幫助中國調查記者更有效、更方便地搜索公開資料?前《中國日報》記者馮欣為此苦惱了很久。去年,她把自己最感興趣的這個問題帶去了斯坦福大學。在斯坦福大學JSK項目中,馮欣與其餘十幾位外國記者對全球新聞業所面臨的一些共同挑戰展開研究,為之尋求解決方案。文章展示出馮欣在這一過程的所思及所獲。
在這個“眼見不為實”的假新聞時代,圖像核查應成為記者的必備技能之一。Africa Check是非洲的事實核查機構,專門發布核查工具、指南與案例分享,案例或許大部分有關非洲本土(也有中非報道),但其分享的經驗確是全球通用的。本文便是一例。
今年4月,代表美國調查報道最高榮譽的IRE(美國調查記者與編輯協會)大獎揭曉,兩篇報道摘得金獎:一篇揭開了#MeToo大規模反性騷擾運動的序幕,另一篇則動搖了有百年歷史的烏克蘭某政府部門的可信度根基。縱觀獲獎名單,從享譽全球的大型媒體《紐約時報》,到名不經傳如家族經營的俄勒岡州地方小報Malheur Enterprise,獲獎報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都抵禦住了來自資本、強權與法律合謀的巨大壓力。
記者辛苦數月完成的調查報道,結果因為在敘事上欠缺火候而少人問津,反響平平,最後被淹沒於網絡信息的洪流中——這恐怕是不少調查記者的苦惱之一。這篇文章教你如何磨鍊清晰敘事和讓讀者產生共情的能力,寫出讓家中長輩也能理解的調查報道。
親愛的讀者,在即將過去的2018年里,還有哪些未上榜的深度網內容讓你印象深刻?你對我們未來一年的內容又有何期待?都歡迎留言告訴深度君。讓我們在2019繼續同行,探索不會停歇的深度報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