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深度調查報道的空間愈發緊縮,人才繼續流失——許多優秀的調查記者們由傳統媒體投向企業媒體或非營利組織,有的則完全離開了新聞行業。儘管時局不易,但星火不滅,留守的調查記者更攥緊可能的機會和空間,挖掘事實真相,曝光黑幕。
這一年的深度報道主要聚焦在企業和個人的不當行為。令我們印象深刻的製藥業事故報道、#Metoo性侵害報道、環境調查等報道發出後,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力:涉事企業被起訴,消費者團結力量,共同抵制侵害個人利益的商品,相關政策和法規相繼出台。
深度報道的生態在這一年有了明顯轉變。從事深度報道的傳統媒體變少了,但更多垂直型行業自媒體團隊湧現。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白凈教授評論道: “自媒體引爆,專業媒體跟進,正成為新聞報道的常規。”
我們也注意到,越來越多記者通過天眼查、裁判文書網、政府部門網站等公開資料平台挖掘新聞線索,尋找可疑的利益關聯。可見信息公開正為調查記者提供越來越多的便利,是個仍待繼續發掘的寶庫。
年末,全球深度報道網邀請了數位資深媒體人和在職調查記者,共同提名年度最佳深度報道。我們最後精選出以下事件的報道,帶你回瞰2018。
權健保健品帝國

據權健創始人束昱輝自傳,由束本人獨創的“火療”是權健發家的“法寶”之一。來源:丁香醫生
12月25日,丁香醫生旗下微信公眾號“偶爾治癒”發表文章《百億保健帝國權健,和它陰影下的中國家庭》,將天津權健集團推上風口浪尖。,文章講述了患癌女童周洋被權健誤導使用其”抗癌“保健品,放棄接受醫院治療,最終導致病情惡化而去世的故事。同時,文章揭露權健的虛假保健品、火療療法致人傷亡事件屢屢發生,但權健仍利用傳銷的形式發展成為橫跨多個產業的商業帝國。
據丁香醫生,他們的記者前往內蒙古、天津多地調查,歷時兩個月,諮詢了多位相關醫生、專家,獲取分析了權健火療、傳銷和經銷商紛爭的20多份司法判決書,寫成上述文章。在發表首日,文章在微信的閱讀量迅速達到了10萬+,多家專業媒體和知名自媒體紛紛轉載並開始跟進報道,合力掀開傳銷保健品產業的黑暗一角。
在丁香園報道引爆輿論的第二天,《每日經濟新聞》、鳳凰網財經、《新京報》等多家媒體都派出記者前往正於權健天津總部舉辦的千人直銷大會。每經採取圖文直播的方式,鳳凰財經採訪了現場多名受害者家屬,兩者的報道都以細節佐證權健模式類似傳銷。
同日,財新經調查核實,發現權健旗下100多種產品中,在國家食葯總局備案的保健食品僅有13種,且丁香醫生文中的患癌女孩所接受的“抗癌藥”並不在上述13種保健食品之列,“更稱不上藥物”。
《每日經濟新聞》持續發力,後續派記者多路探訪市場監督管理局、權健華東總部、權健天津腫瘤醫院、成都權健醫院,27日從各地發回調查報道。此外,每經還通過信息圖,解析權健的商業版圖,並梳理了公司所涉及的處罰以及因其獨創的火療治療事故所導致的訴訟。
包括《新京報》、《南方都市報》等媒體的記者也分別前往當地的火療店暗訪調查。
其他積極跟進調查、報道可圈可點的媒體還包括澎湃、財經天下、網易清流(清流在2016年就曾發表過調查報道,質疑權健的營銷模式),專註報道上市公司動態的自媒體“市界”,自媒體“尋找中國創客”等。
丁香醫生報道發表三天後的12月28日,天津市成立聯合調查組,進駐權健集團展開調查。兩周後,1月7日,權健創辦人束昱輝被逮捕。
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

賀建奎在其實驗室公布消息,稱其團隊協助了一對基因經過編輯的雙胞胎嬰兒誕生。 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2018年11月25日,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生物物理學者賀建奎在他Youtube的專欄“The He Lab”發布多條視頻,稱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HIV)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其團隊通過改造一對雙胞胎嬰兒胚胎的CCR5基因,使嬰兒獲得可遺傳的對部分艾滋病的免疫力。
數小時後,美聯社率先發布了報道,披露了實驗的部分細節和學界對相關倫理問題的擔憂。11月28日,賀建奎在風波中首次現身香港大學,參加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國內媒體蜂擁赴峰會現場,採訪賀本人,但未果。同時,國內包括《北京日報》、《科技日報》和丁香園等專業主流媒體針對賀建奎的研究課題和商業關係迅速跟進,在企業數據庫中開挖,曝光出賀建奎與七家公司的關聯——他是其中五家媒體的實際控制人,還追蹤了賀團隊在2018年4月所得的2.18億人民幣的研究經費。果殼等科普自媒體則在專業名詞解釋、解釋技術風險和發展方面下了功夫。
“基因編輯”事件中,可以看到一個有跡可循的媒體報道生態,就是突發新聞爆出後,專業主流媒體迅速跟進議題,同時不同領域的垂直自媒體迅速生產內容,或對事件和人物的幕後關聯深度挖掘曝光,或完善相關專業信息。
眼癌女童王鳳雅

王鳳雅爺爺向記者展示為王鳳雅治病的每一筆支出。來源:《新京報》
2017年9月,兩歲半的王鳳雅被確診患上罕見的視網膜母細胞瘤,王的父母擔負不起醫療費用,轉而通過網絡直播平台、水滴籌等途徑募款,不少熱心網友慷慨解囊,對王鳳雅家庭予以援助。事件在社交媒體傳開後,女權“大V”作家陳嵐在微博發文,質疑王家人詐捐,其實並沒有把募集款給王鳳雅治病。王鳳雅事件由此被推上風口浪尖,無數扭曲的故事版本在網絡流傳,然而事件再一次反轉,河南省警方最終證實,募捐所得確實用在了王鳳雅身上。媒體持續從王鳳雅的家人、警方、醫生以及網絡輿論方面,各貢獻了不同角度的事實報道。
《界面新聞》、《中國新聞周刊》分別對話王鳳雅的媽媽楊美芹,採訪了爺爺王太友,還原王鳳雅確診病情及募捐前後治病的經過細節。
丁香醫生髮表《王鳳雅之死:農村家庭殘酷物語》,採訪了為王鳳雅診斷病情的醫生,以記者的角度探討了病情的治癒及救助的可能性;描述了一位貧困農村家庭母親的抉擇與困境。
《新京報》還原了“詐捐”的起因經過,根據王鳳雅爺爺的口述,細數了王鳳雅家庭募集的款項及去向。
2018年5月4日,王鳳雅離開了人世。
疫苗新聞
2018年7月15日,《澎湃新聞》報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通告,稱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長春長生)生產的狂犬病疫苗被發現存在生產記錄造假等問題,已被責令停產,並收回GMP證書(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證書)。7月21日,自媒體人獸爺在公眾號“獸樓處”發布文章《疫苗之王》,講述三位“疫苗大亨”的發跡史,在社交媒體引爆了關於問題疫苗的討論,主流媒體紛紛發聲。
《界面新聞》透過知情人士,同時查閱工商資料,調查出長春長生上市數據造假的內幕;採訪問題疫苗受害兒童家屬,質疑長春長生屢次出問題,給無數家庭帶來的影響。《新京報》採訪了長生生物董事長高俊芳之子、副董事長張洺豪,核實長生生物生產經營停滯,實地探訪長春高新,查閱公開資料,還原長春生物股權變更歷史。騰訊稜鏡採訪了製藥行業人士與醫藥政策專家,發現藥品註冊、審批與生產的行業問題,探討長生生物變更生產工藝的動機。
除了主流媒體之外,此次事件中企業與自媒體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比如,天眼查利用自家平台,整理出長生生物的工商企業信息,解析研發資金投入佔比,追溯了公司因質量安全問題曾導致的訴訟和懲罰。此外,通過其網站的關係網絡可視化功能,天眼查梳理了長生生物複雜的人際脈絡,找出其他的問題疫苗企業。
廣州的程序員“小肥羊”自發逐個翻閱各政府的採購記錄,試圖整理出完整的疫苗流向表。他把自己的部分成果製成可視化地圖,發在程序員的代碼分享平台Github上,很快得到了其他程序員響應,共同完善、清晰、可視化數據。他們還將收集的數據編成小程序,向用戶免費開放,以技術手段助力了深度調查。
鴻茅藥酒
2017年12月19日,廣州醫生譚秦東在美篇APP上發文《中國神酒“鴻毛藥酒”,來自天堂的毒藥》,該文稱廣受老年消費者喜愛的鴻茅藥酒其實含有多種毒性中藥材,該酒宣傳有誇大之嫌。文章發表不久,內蒙古鴻茅國葯股份有限公司報案稱,譚秦東的文章造成了80餘萬的退貨損失,嚴重損害了公司的聲譽。
2018年1月10日,譚秦東在自家樓下被內蒙古警方跨省抓捕,隨後被;採取刑事拘留強制措施。譚秦東被抓捕事件掀起網絡熱議,媒體表現活躍,各路信息彙集,關注點包括鴻茅藥酒“有毒”的說法是否成立,監督警方跨省追捕、無法律依據追捕的程序合法性等。
鴻茅藥酒據稱是享有國葯批准文號的非處方葯。《財經》在原國家食葯監總局官方網站上“臨床實驗數據核查”欄目查詢“鴻茅藥酒”,查詢結果是0條。
“紅星新聞”微信公號採訪了譚秦東妻子劉璇,還原譚秦東被抓捕當晚的情形,調查了譚的麻醉學相關學歷和從業背景;在報道公司退貨與譚秦東發布的文章的關聯時,採訪了辯護人、廣東舜華律師事務所律師胡定鋒,聽取譚秦東的詢問筆錄,復盤譚慶東寫文時的思路,以及文內引用的文章來源。
《健康時報》記者通過翻查近十年的公告文件,發現鴻茅藥酒廣告至少曾被江蘇、遼寧、山西、湖北等25個省市級食葯監部門通報違法,違法次數達2,630次,被暫停銷售數十次。然而,內蒙古食葯監管理局作為監管部門和廣告批文核准部門,卻一路為鴻茅藥酒廣告“開綠燈”。
《新京報》在中國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檢索出,2004年至2017年底,鴻茅藥酒不良反應報告達137例,主要表現為頭暈、瘙癢、皮疹、嘔吐、腹痛等。
4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發布通告,稱此案證據不足,譚秦東獲准取保候審;5月14日,譚秦東妻子劉璇在微博發文,表示譚秦東已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5月17日,譚秦東突然在微博上以個人名義發布了向鴻茅國葯公司道歉的聲明,鴻茅國葯接受道歉並撤回訴訟。
華信葉簡明調查

葉簡明仍在接受調查。來源:財新
2018年3月1日,財新發布獨家調查報道《華信葉簡明被調查 複雜政商關係網起底》,其後香港《南華早報》也發布相關報道。當天稍晚時候,華信官網稱報道失實。這篇商業調查報道頗具獨特性,是2018年為數不多起底較重大企業和重要人物的稿件之一,也是為數不多採訪到葉簡明本人,得到其專訪機會的稿件。
財新的文章集結了匿名消息來源、華信官方的新聞稿、知情人士的爆料,採訪了葉簡明、葉的助理、華信主席辦副主任、執行董事助理等人,勾勒出葉簡明神秘的背景,其人辦事風格,從他做消防配件梳理至涉足能源,起底他的發跡史。與本次調查相關聯,記者從2017年9月華信成為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的第三大股東入手,整理、調查了華信的資金鏈和盈利模式。
報道發出後,華信公司股價遭遇暴跌。
MeToo

記者黃雪琴曾在網上呼籲曾遭遇過性騷擾的女記者拍照支持#metoo。來源:SCMP視頻截圖
MeToo報道是2018年里的重磅主題之一。1月1日至4日,內地自由記者黃雪琴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ATSH(已被刪)上連續發文,報道北航博士畢業生羅茜茜實名舉報北航教授、長江學者陳小武持續多年騷擾門下學生,正式掀開中國內地metoo序幕。從學術圈開始的震蕩,在年中蔓延到公益圈、媒體圈甚至宗教界。由受害人本身或其朋友通過個人社交媒體賬號舉報,媒體和自由記者根據社交媒體消息搜集線索、展開調查、跟進報道,或提前與受害人建立聯繫、協作調查,成為去年metoo報道的一大特點。
泉港碳九泄漏事件

被污染的泉港水域。來源:財新
11月4日,福建泉州市泉港區環保局發布通告,稱當日凌晨在一碼頭髮生化學品碳九泄漏事故,約有6.97噸油污污染了附近海域,造成水產品死亡。同時,油品氣味也向碼頭附近居民區逸散。
財新、中國新聞網、《新京報》迅速對泄漏事故展開調查,事發第二日便發表了相關報道。財新記者前往泉港現場,採訪當地居民、農林水局和環保局官員,報道了當地的空氣異味和海域污染情況,應急措施等信息。在後續報道中,財新通過採訪相關化學品船運人士、化學品毒理學專家、現場吸油作業人員,對事故原因以及涉事企業及政府的處置辦法提出質疑,並邀請化學品專家提出儘早公開泄漏碳九的成分的要求。
《中國青年報》深入採訪了當地村民,補充了村民清理油污、自行檢查發現水體毒性等更多細節,指出化工區離最近居民區僅有174米這一事實點。
崔永元舉報藝人偷漏稅事件

天眼查網上顯示與范冰冰有關聯的公司。來源:天眼查
5月,前央視主持人崔永元在微博上陸續曝光明星“陰陽合同”問題,捅破影視行業財務“潛規則”。隨着事態發展,明星偷稅漏稅現象引發輿論熱議。6月,稅務機關開始介入調查。
自媒體“娛樂資本論”、《每日經濟新聞》的報道遍訪娛樂行業業內和法律界專業人士,指出“陰陽合同”只是明星多種避稅手法之一,詳解“陰合同”如何走賬,以及其他各種避稅手段。
後期,許多媒體將目光聚焦到范冰冰個人的資本版圖和新疆霍爾果斯。新浪財經、《每日經濟新聞》、新浪證券等媒體查詢天眼查,報道範冰冰控股參股及與其相關的公司有13家,梳理了范冰冰在其作為股東之一的唐德影視所持股份的變化。
《新京報》記者走訪霍爾果斯,在當地的稅務局了解到,在今年4月,當地2118家企業被要求稅務自查,其中包括多家影視文化類企業,收購了范冰冰旗下無錫愛美神影視的唐德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也出現在自查名單上。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