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初,香港端传媒刊发了调查报道《被强制绝育的淳子的一生》,讲述在二战结束后的日本,一位叫淳子的女性如何失去了生育权的故事。和刊发在端传媒的一般文章不同,这则报道最初由日本非营利媒体 Waseda Chronicle 撰写,原本是一系列连载报道。端传媒考虑到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将本系列报道编译为一篇文章刊出,取得了很好收效。
两个机构的合作,始于 2018 年的亚洲深度报道大会。全球深度报道网特别邀请了促成这次合作的端传媒用户运营部总监徐小童,分享了她对跨国媒体合作的思考。
2018年10月,韩国首尔雨湿漉漉,来自亚洲的各家媒体在第三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Asian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Conference,以下简称大会)上,分享起过去一年做的报道,涉及性侵犯与性骚扰问题、医疗和健康、经济犯罪等等议题。
我曾连续参加了两届深度报道大会,来自各个国家的新兴独立媒体环伺,但少见来自日本的机构。在大会前一晚的欢迎会上,Waseda Chronicle(中译:早稻田纪实传媒)的一位撰稿人介绍了他们曾做过的一项调查报道,揭露了日本曾在政府的推动下,以“优生”之名对1.6万人做了人工强制绝育手术。这段黑暗的过往令我震惊,也让我记住了 Waseda Chronicle。
Waseda Chronicle 是位于日本东京的非营利性独立新闻非政府组织,也是日本唯一一间加入全球深度报道网络(Global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Network)的组织。它于2017年作为早稻田大学新闻研究所旗下的项目启动,一年后离开大学,独立运作。此后,它主要以读者捐款为主要费用来源。Waseda Chronicle 目前已发布五则系列调查报道,内容涉及药品宣传界的内幕、医院瞒报医疗事故丑闻等,揭露日本社会中权力的滥用与腐败。
和中文世界不同,日本媒体行业的薪资水平普遍不差,刚入行的记者年薪可以到50万港币(注1),同时也有一套培养体系支持记者职业生涯的发展:从派驻为地方记者,慢慢成长为转入中央或派驻外地的资深记者。这样的媒体生态固然高度稳定,但同时也容易导致整个产业停滞不前,难以孕育出新的可能性。但 Waseda Chronicle 的出现,却在某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僵局,拓宽了日本媒体调查报道的议题范围和深度。
经济犯罪已经全球化了,调查报道呢?
大会临近结束时,我有机会与 Waseda Chronicle 的执行主编 Hideaki Kimura 聊一聊。大家都很清楚现在的世界早已步入全球化的框架中,你用着在美国设计、印尼制造的苹果手机,听着日本进口的耳机,喝着澳大利亚进口的红酒、埃塞俄比亚进口的咖啡豆,吃着阿根廷进口的牛肉……会发现经济活动早已遍布全球,由此衍生出的经济犯罪、不正当行为也自然带上了“全球化”的标签。
在这个背景下,“Follow the money!”——这个调查报道界的金科玉律,自然也有了“全球化”的要求。各大媒体都以不同的形式回应这一需求,最常见的是派本地记者出差,这固然能解决不少问题,但也有其限制:记者们虽然可以在现场捕捉采访细节,或是通过阅读文献理解宏观框架,但由于缺少在地的经验,很难找到恰当的受访者,特别是在学界、政界的专业人士;也容易陷入自己想当然的视角中,出现调查的盲点。
而大型媒体机构通常会派记者常驻当地,深耕当地关系,但这样做的成本高企,不是大多新兴的小型媒体可以负担的。
因此,如何解决全球化下的跨国媒体合作问题,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时,跨国媒体如果能坐下来一起构思解决办法,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而亚洲深度报道大会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记者们可以坐下来讨论选题角度、寻找线索、推荐受访者、突破盲点,跨国合作调查报道就顺势出现了。
在这样的场合,除了商讨报道合作以外,小型媒体之间也可以“抱团取暖”。Waseda Chronicle 仍然在寻找健康、持续的生存模式,毕竟在日本,与高薪稳定的主流媒体较量薪资条件、争夺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对于我所在的端传媒,一家位于香港、专注于深度报道的媒体来说,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
我一直相信,如果小型媒体之间可以一起合作探索新的模式,或许会有 1+1>2 的效果。
在这样的共识下,我们决定开始这次合作。Waseda Chronicle 发表了数十篇关于强制绝育的报道,有受访者的经历,也有当年政府政策和行为的挖掘。考虑到中文读者对他国资讯的需求主要在于好奇、阅读便利,篇幅适中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将 Waseda Chronicle 的系列调查报道进行在地化,整编为一篇文章《重磅调查:被强制绝育的淳子的一生》,翻译并刊出,带给读者不一样的视野,了解不同时空下有关生育的故事。
生育本就是中文世界引起关注的热议话题,加上我们以在地的语言和视角重新编译,这篇文章甚至吸引了较自家同题材文章高37%的阅读量(注2)。
合作新模式解决“离地”问题
在进行这项合作之前,端传媒也在记者与记者之间的跨国合作上累积了不少经验。此前,我们常与欧洲、非洲、中美洲等地区的媒体/记者合作,在议题方面,主要是观察中国商业公司的「出海」战略。之后,我们合作范围可以拓展到亚洲,也拓宽议题的范围。
比如深度报道《“一号玩家”华为:在欧洲建构“高层关系”的中国企业》,端传媒记者和德国《每日镜报》(Der Tagesspiegel)记者携手,在杜塞多夫、布鲁塞尔艰难地寻找到大型企业公关行为的蛛丝马迹。
但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双方并没有在编辑、写作上有交流。往往是合作发起方在找到合适的当地记者后,向他们拿到推荐的受访者并找到翻译即可。当地记者并不会从这样比较浅表的合作中成长,结果往往是,文章发出来,收益一边倒地倾向合作发起方。
因应这个难题,我们构思了新的合作模式:由合作发起方确立采访方向和提纲,再由当地记者进行采访和写作,最后由发起方进行编辑,然后两个媒体共同发布。这样的合作方法解决了跨国合作此前频频出现的问题。
拉希马・苏海尔(Rahima Sohail),巴基斯坦主要英文日报 The Express Tribune 的助理编辑、制片人。她一直对当地及区域政治感兴趣,特别是中巴经济走廊对巴基斯坦的影响。于是,端传媒的编辑与拉希马・苏海尔就以这样的方式合作,在今年1月份发表了深度报道《一位巴基斯坦记者,描述当地人眼里的中巴经济走廊》。
端传媒在亚洲深度报道大会认识了拉希马・苏海尔,她后来说,和端传媒合作报道,令她可以更深入观察中巴经济走廊,并向中文读者展示工程对巴基斯坦的影响。
跨国合作调查报道、跨国媒体间合作都少不了“在地化”,因此,合作中双方对于彼此的信任,尤为重要。合作要计算成本,但也不能短视地在其他国家一味套用自己的视野。
在经济犯罪早已开始跨国合作的现实下,希望媒体机构间、记者间跨国合作的浪潮,也可以在文化碰撞的激荡下,翻腾起来。
注1:数据来自日本资深媒体人、自由作家野岛刚2017年5月27日在台湾青鸟书店进行的演讲
注2:数据包括端传媒的网站及 App,截至2019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