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善於遺忘的動物。面對每天新聞熱點的不斷刺激,我們常常會忘記很多重大新聞事件的後續。例如三月底發生的鹽城化工廠爆炸事件,在事故發生後的兩三天內,我們可以看到事件的進展、死傷人數的通報,但一、兩個禮拜後,人們的注意力就轉到其他的新聞事件上了,媒體也對此事鮮有關注,我在 Google 新聞中搜索「鹽城化工廠爆炸」,看到最近的新聞都是4月初的。
對於這次化工廠爆炸事件,最近一次通報是3月27日發布的,當時稱事故造成78人死亡、600多人受傷。一個多月過去,我很好奇死者的身份有沒有確認、傷者的情況如何、有沒有重傷者死去、以及追責、善後賠償等問題,但媒體對於這些問題的報道少之又少,又散落在各處,很難找到答案。
主動搜索信息都如此困難,更不用說絕大多數人都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了。在鋪天蓋地的算法推薦下,我們對新聞的記憶變得和金魚也差不了多少。「後續」這款 App 的出現,就想要改變這一現狀——它能夠幫助你持續追蹤某個新聞熱點事件,只要媒體對你關注新聞事件有報道,你就會立刻收到推送;同時,你也可以看到某一新聞事件的完整脈絡——從時間線到相關人物和報道等等。

在「後續」中不僅可以看到新聞的時間線,還可以看到相關人物。
例如,在「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事件中,我們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新聞核心人物賀建奎的狀態——已被停職;也可以看到事件的最新進展——13天前,瀟湘晨報報道稱斯坦福大學開除了幾名與和賀建奎進行互動的科研人員;18天前,財經網報道稱斯坦福大學從未與賀建奎進行過合作。這樣的時間線可以一直拉到去年11月這單新聞剛剛發生時,讀者不僅可以追蹤最新後續,還可以從頭到尾一次過地了解整個新聞的進展。
除此以外,「後續」還提供了 趨勢 功能,一目了然地呈現當前熱門的話題;並且,你還可以用 emoji 對新聞表態。
在新聞來源方面,「後續」的來源不僅包括中國的官方媒體,也有官方通報、經認證當事人及相關專業人士的發言等,同時也輔以人工審核,所以在上面不大會看見假新聞。但由於「後續」是一款在中國運營的 App,所以並沒有加入境外的可靠信源,這也讓新聞事件的呈現角度有時顯得比較單一。
但總體來說,在算法當道、信息碎片化嚴重、追熱點成為風潮之下,「後續」還是一款相當不錯的 App,就像「後續」主編 @清越千千 在接受採訪時候所說,希望「後續」可以成為一個線上的新聞事件圖書館,「我們的記憶是有限的,但互聯網是有記憶的。」
你可以在 App Store 下載 iOS 版本,或者使用 網頁版本,它的 Android 版本也已經在 Google Play 進行公測,你可以點擊 這裡 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