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SOPA 大獎揭曉,哪些調查報道和數據新聞不可錯過?

Print More

路透社關於羅興亞難民危機的系列報道獲得本屆 SOPA 公共新聞服務大獎。(路透社網頁截圖)

亞洲出版業協會(The Society of Publishers in Asia,SOPA)日前公布了2019年卓越新聞獎獲獎名單。路透社關於緬甸軍方對羅興亞族的種族清洗暴行的報道獲得“公共新聞服務大獎”;路透社關於 Facebook 如何在緬甸淪為仇恨言論散布機器的報道,菲律賓媒體 Rappler 關於杜特爾特反毒戰爭中骯髒交易的報道,和台灣非營利網絡公益媒體“報導者”關於台塑六輕環境難民的報道,則共同獲得今年的卓越調查報道獎。

卓越新聞獎籌委會主席 Cliff Buddle 表示,通過表彰這些報導,希望持續啟發及鼓勵記者繼續報導更多水準卓越的故事,“區內傳媒工作者面臨的環境越來越具挑戰性,路透記者僅僅因為屨行職責就被緬甸當局拘捕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這一趨勢令人非常不安。我非常慶幸他們終於獲釋。維護亞洲以至全球新聞自由和以往任何時候一樣重要。”

亞洲出版業協會卓越新聞獎每年頒發一次,嘉許亞太地區出色的新聞報道。卓越新聞獎共設17個獎項,包括卓越調查報道獎、卓越獨家新聞獎、卓越解釋性報道獎、卓越專題特寫獎和卓越公共新聞服務大獎等。

全球深度報道網從今年獲得卓越新聞獎首獎的17個作品中精選了6個作品,帶你回顧過去一年亞太地區最值得關注的調查報道和數據新聞。


公共服務新聞大獎(Award for Public Service Journalism)

路透社:《羅興亞難民危機》(Erasing the Rohingya)

羅興亞難民危機是現代史上最殘酷的大屠殺之一。2017年8月底,緬甸軍方以平定暴亂為名,對若開邦羅興亞穆斯林展開暴力鎮壓,導致約73萬名羅興亞族人流亡鄰國孟加拉國。在這篇獲獎報道中,路透社通過從當地佛教村民、退役士兵、當地官員及警察處獲得了第一手訪問資料,揭露了緬甸士兵及准軍事警察在清洗羅興亞人行動中扮演的角色,也引發了全球對羅興亞難民的處境的廣泛關注。

緬甸政府否認軍方曾作燒村、強姦婦女、屠殺穆斯林等行為,同時封鎖若開邦,禁止外國傳媒及救援組織進入,令羅興亞族的控訴無以為證。同時,緬甸政府還對外聲稱在軍事行動中死亡的羅興亞人是恐怖分子,但透過路透社的報道,我們得以知道大部分死者的身份是學生、老師、漁民和普通村民。

這則報道還運用了大量的衛星圖像對比,讓讀者清楚地看到羅興亞人居住的家園如何被摧毀:在幾個月的時間裡,緬甸政府的推土機剷平了數十個羅興亞人聚居的村莊。航拍相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推土機在這些村莊留下的痕迹。其中一個村莊是因丁村(Inn Din),在2017年的一次清洗行動中,緬甸軍人與佛教村民聯手綁架十名羅興亞男性,在他們面前挖掘亂葬崗;9月2日,至少兩名羅興亞族人被佛教村民砍死,其餘則被軍人槍決;有遇害者遭受極刑後並未立即死去,他們在亂葬崗內發出悲鳴,最終被活活埋葬。

因為這則報道,路透社記者瓦龍(Wa Lone)及吳覺梭(Kyaw Soe Oo)被緬甸政府以涉嫌違反《政府機密法》起訴,最終被判刑七年。然而,這無阻路透社發表這一系列報道。報道刊出後,引發了巨大的國際反響,壓力之下,緬甸軍方最終在調查報告中承認因丁村屠殺事件,瓦龍和吳覺梭也於5月初獲釋。


卓越調查報道獎(Excellence in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編註:除了公共服務新聞大獎外,所有 SOPA 獎項均根據作品發表媒體性質分為 A、B、C 三組進行評選,A組是在亞太地區內三個或三個以上國家大量發行的英文出版物;B組是主要在亞太地區內一個或兩個國家發行的英文出版物;C 組為中文出版物。

A 組獲獎作品:路透社,《Facebook 在緬甸如何變成仇恨製造機器》(Guns, clicks and cement: Inside Myanmar’s hate machine)

路透社的報道《Facebook 在緬甸如何變成仇恨製造機器》榮獲卓越調查報道獎。

在緬甸當局對羅興亞人的種族清洗行動中,Facebook 成為了散布羅興亞人仇恨言論的主要平台。去年4月,Facebook CEO 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承諾將採取行動,僱用更多緬甸語人士進行仇恨言論審查,但這似乎並沒有取得多大成效,在採取行動後4個月,對羅興亞人的仇恨言論仍然充斥着緬甸語的 Facebook。

這些帖文將羅興亞人稱為強姦犯、狗、蛆等等,並要求將他們槍斃或餵豬,而 Facebook 在緬甸擁有巨大影響力,這些言論像病毒一樣被傳播開來,很多人進而將羅興亞人視為所有問題的癥結所在,進而支持官方的清洗行動。

路透社的報道揭露,Facebook 在緬甸語的仇恨言論審查投入極少——這間在緬甸擁有1800萬活躍用戶的公司,卻連一位緬甸僱員也沒有,仇恨言論的審查工作也都被外包給了一間公司。但這間外包公司對緬甸語仇恨言論審查的投入也少得可憐,在2015年,它只有四名緬甸語內容審核員,而當時緬甸有730萬 Facebook 活躍用戶。

評委形容,路透社的這篇報道深化了人們對於羅興亞難民危機的人士,也理解到 Facebook 在這場清洗行動中所扮演的角色。

B 組獲獎作品:Rappler,《馬尼拉的謀殺》(Murder in Manila)

菲律賓媒體 Rappler 的《馬尼拉的謀殺》獲得卓越調查報道獎。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上台之後,發起了一場血腥的反毒戰爭,截至2018年10月,據估計已造成23518人死亡。

菲律賓媒體 Rappler 經過六個月的調查,採訪了聯邦哨兵組成員、警員、維安隊員等,以長篇報導揭露了這場反毒戰爭的另一面:警方將法外處決毒販的工作外包給被指控涉嫌謀殺罪名的維安隊。菲律賓警方會與維安隊員一起選定暗殺目標,並以打擊反毒為名支付暗殺費用。

評委形容,透過這篇報道,讀者從親歷者的眼中看到了反毒戰爭背後的骯髒交易,也更加能理解新聞自由對民主體制來說是何其重要。

C 組獲獎作品:報導者,《六輕營運 20 年:科學戰爭下的環境難民》

報導者作品《六輕營運 20 年:科學戰爭下的環境難民》榮獲卓越調查報道獎

台塑第六套輕油裂解廠(簡稱台塑六輕)位於台灣雲林縣麥寮鄉,它於1998年開始營運,二十多年來,它在帶來上兆台幣的產值的同時,也造就了一群被放逐在自家土地上的環境難民。

在六輕周圍的村莊中,西瓜再不結果,文蛤無影無蹤,人口流失,葬儀社越來越多,救護車鳴笛響徹夜間,人們患上了肺癌、肝癌、乳癌、血癌、肺腺癌……,荒村中幼無所養,壯無所用,老不得善終。

而依照環保署環檢所訂立的“標準方法”,始終無法測到六輕產生的污染,也成為行政部門多年來怠惰的最佳借口。

面對這一局面,台灣非營利網絡公益媒體“報導者”以11篇調查報導,揭露出六輕爭議的背後,其實是一場中央部會為難地方政府的科學戰爭,六輕污染多年來沒有定論,其實是產學聯手製造的科學煙霧彈。


卓越新聞報道創新獎(Excellence in Journalistic Innovation)

C 組:九合一選舉互動地圖

台灣《天下雜誌》的數據新聞作品:九合一大選互動地圖

台灣《天下雜誌》九合一大選(台灣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互動地圖的製作團隊,用中選會的開票資料,搭配地理圖資,繪製全台細到村裡層級的政黨得票率地圖。在投票日前一周,先開放了2014年大選的投票資料,作為給讀者的投票參考,又在投票日隔天中午,更新前一天的2018年大選的投票資料,讓讀者對目前投票情況一目了然。

和一般的互動圖表相比,這個九合一選舉互動地圖有三大特色:一是它不僅僅提供了2018年選舉的資料,更在大選之前為選民提供了2014年的投票資料參考;二是除了數據之外,它更搭配了深度分析的文章,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數據背後呈現的趨勢;三是地圖所達到的層級非常細,並製作了孤島選區功能,讓讀者看到了選舉中的另一個層次。

互動地圖的主要製作人林佳賢,也在 Medium 詳細分享了這個互動地圖製作的過程


卓越數據圖像獎(Excellence in Information Graphics)

B 組:南華早報,《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

南華早報走訪北京、台北兩地的故宮博物院,又參考多本與描寫中國宮廷生活的著作,用精細的繪圖、紮實的數據,和恰到好處的互動設計,重現了紫禁城歷史。

紫禁城是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皇宮,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72萬平方米。這座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里是什麼樣的?過去皇室又在裡面過着怎樣的生活?近代以來它又經歷了哪些風風雨雨?

南華早報走訪北京、台北兩地的故宮博物院,又參考多本與描寫中國宮廷生活的著作,用精細的繪圖、紮實的數據,和恰到好處的互動設計,重現了紫禁城歷史。

評委表示,這部互動作品用豐富的視覺資源,讓讀者對紫禁城昔日輝煌感同身受。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