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警方公布了劉強東涉性侵案的全部細節,高達149頁的檔案內容包括了女方租住公寓樓、餐館、明大商學院內錄得的高清版監視影片,和之前未曝光的警方詢問劉強東錄音。新材料的曝光,又讓該案成為熱議焦點。在眾多被討論的話題中,有一個頗值得新聞人思考:媒體在這樣的爭論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在社交媒體上各類信息滿天飛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對信息真偽進行核查、守住新聞倫理,避免傳播虛假信息,確保新聞質素。
媒體觀察類微信公眾號“新聞實驗室”的創辦人方可成在《劉強東案音視頻:機構媒體的墮落與潰敗》一文中表示,他在劉強東案的進展中,看到了“許多機構媒體拋棄了專業守則和職業操守,出產了大量不合格的內容產品”。例如有的媒體在未查驗信源、地點以及完整文件的情況下直接轉發微博新用戶“明州事記”發布的兩條監控視頻。簡單粗暴地轉發雖然在短期內博得了眼球,但最後因該內容經證實被人為編輯過,導致大眾在媒體的帶領下一起為謠言買了單,媒體公信力在一次次劇情反轉中消失殆盡。
有人說,這是機構媒體的“墮落和潰敗”,但在同為媒體從業者的我看來,這不僅是機構媒體的問題,在信息井噴的中文社交媒體上,阻止虛假信息傳播和闢謠已不僅僅是記者的責任,每個透過互聯網獲取信息的用戶都應具備查驗信息的基本意識,學習信息查證的基本技能。
因此,本文會先概述中國社交媒體在最近兩年發展的新趨勢,進而介紹各大信息平台為整治謠言開發的新舉措和新產品,以期讓讀者更多了解中國社交媒體的狀況,建立信息查證意識並掌握實用小技能。
中國社交媒體的新變化:短視頻的興起
最近兩三年,人們對短視頻內容的熱衷讓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成為了社交媒體新寵。這使得我為 First Draft(一個專門處理假信息議題的非營利新聞科技組織)在2017年勾畫的中國社交媒體版圖再一次被改變。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短視頻用戶規模達6.48億,用戶使用率達78.2%。
社交媒體分析公司 WalktheChat 刊載的《2018微信社交商務報告》顯示,移動互聯網用戶花在視頻內容上的時間更長。視頻類 App 使用時間佔比從2017年的11%增長至2018年的18%,而新聞、電商和純文字社交平台的使用時長所佔比例有所下降。

2017年和2018年,中國互聯網用戶在移動端 App 上的時間分配 via WalktheChat
這一趨勢也解釋了抖音和今日頭條的母公司字節跳動為何能在用戶爭奪戰中表現突出,突破騰訊主宰的社交生態市場,在2017至2018年移動用戶使用時長佔比中實現6.2%的增長。

2017年和2018年,中國互聯網用戶花了多少時間在使用互聯網巨頭的產品上?via WalktheChat
原本通過數據挖掘來推薦資訊的今日頭條,也推出與微博類似的社交功能以及突出視頻類產品,逐漸由內容發布平台向社交平台過渡。

今日頭條 App 界面截圖 via WalktheChat
儘管新崛起的產品加劇了中國社交網絡平台的競爭,騰訊在2019年1月發布的《2018微信年度數據報告》中通過10.82億的微信(包括海外版 WeChat)合併與活躍賬戶數再一次宣告了其在社交領域的領導者地位。據 WalktheChat 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移動互聯網總流量有34%是由微信導入的。毫無疑問,在未來它仍將繼續成為佔據移動互聯網用戶時間最多應用。
但與此同時,微博作為製造熱點話題與關注網絡輿論的重要社交平台,仍受時下年輕人和廣告營銷商的喜愛。

中國最活躍的社交媒體平台 via HootSuite
互聯網的“新生代”:低幼、銀髮群體及偏遠地區網民
中國網民數量在不斷增長。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29億,普及率達59.6%,較2017年底提升了3.8個百分點,而中國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更高達98.6%。據企鵝智庫發布的《2019中國互聯網趨勢報告》解讀,這一增長是由開始學會通過手機這種便捷方式上網的低幼、銀髮、鄉村和低學歷人群等“新移動網民”的湧現而帶動的。

2018年,中國不同年齡組互聯網用戶增長圖 via WalktheChat
在網民年齡方面,2017年至2018年,中國年滿10歲及以下網民人數增長達27.6%,年滿60歲及以上網民人數增長高達44.6%,這兩個群組在所有年齡分組中增長速度最快。
我們還能夠看到,未來互聯網的增長空間很大程度上來自鄉村人群及低學歷人群。截至2018年,5.77億鄉村人群中只有36.5%會使用手機上網,8.27億初中及更低學歷人口中還只有45.7%的手機網民,而相比之下中國城市地區的網絡普及率已經在2017年12月達到71%。

2018中國移動網民普及率(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與企鵝智庫聯合發布)via WalktheChat
騰訊旗下的企鵝智庫發布的《2019中國互聯網趨勢報告》還稱,喜歡觀看短視頻是低學歷手機網民的一大特徵,這又從另一個側面解釋了短視頻應用在2018年迅速流行的原因。
當越來越多的“白紙型”新網民湧現在中國社交網絡平台、通過網絡獲取和分享信息時,如何幫助網友在複雜的網絡世界辨析信息真偽就變得至關重要。
互聯網公司如何狙擊網絡謠言?
這張時間軸總結了自2010年以來中國幾大社交媒體平台在查證闢謠方面的重要舉措和突出成果。其中最突出的是微信平台——它聯合了774個闢謠機構、推出兩個具有突破意義的闢謠小程序,在事實核查工作中走在前列。
根據中國社科院2016年新媒體藍皮書的問卷調查顯示,60.6%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在微信上遇到的疑似謠言最多,該比例遠遠高於微博等其他社交平台。而且人們認為最常見的謠言主題為健康養生類、食品安全類和人身安全類,同時他們也認為這幾類謠言有較高的欺騙度。
慶幸的是,現在每當我年過60的父母複製粘貼一些疑似謠言的內容發到微信家庭群時,我絕大多數情況下能只通過微信就毫不費力完成信息查驗過程,並把結論和專業解讀通過微信再分享給他們,其過程只需短短几分鐘。

微信小程序“微信闢謠助手”用戶頁面截圖:如果用戶在微信上閱讀過謠言文章,將會收到闢謠提醒。
例如今年5月時,微信朋友圈出現了一個流傳甚廣的小貼士:告訴人們遇到中風最好的急救措施就是對患者的手指扎針放血。信息末尾還呼籲人們多多點贊、分享和轉發,讓“中風放血法”關鍵時刻“拯救更多生命”。
聽起來像是個好心的實用小貼士?先別急!讓我在微信闢謠助手小程序上搜索關鍵字“中風放血”,只要幾秒就能真相大白。檢索結果顯示了兩家專業健康機構發布的三條相關闢謠信息,最早的闢謠文章是在2018年2月1日,說明這是條死灰復燃、換個時間又在社交平台上捲土重來的老謠言了。更可怕的是,事實上「中風放血法」不僅在緊急時刻起不到幫助作用,還會因為耽誤了寶貴的治療時間而危及患者生命,輕信這種謠言的後果不堪設想。

這張圖以”中風放血療法“為例,顯示了如何在微信闢謠助手小程序查證信息。
除了微信闢謠助手,微信上可以使用另一個闢謠工具,那就是騰訊較真平台推出的微信小程序——較真闢謠神器。通過它同樣可以迅速了解最新闢謠信息、查驗信息真假,跟微信闢謠助手可以並稱微信闢謠的左右兩大護法。
騰訊在2018年底發布的《騰訊網絡謠言治理報告》中稱,其微信平台闢謠文章累計總閱讀數超過10.96億次,閱讀人數達2.95億人次。 “微信闢謠助手”小程序累計用戶數3800萬,累計訪問次數(閱讀數)2.3億,近半年日均打開數13萬。截至2018年底,騰訊較真平台生產3212篇闢謠內容,超過3.34億人次受到闢謠科普。“較真查證平台”和“較真闢謠神器”小程序,累計為超過100萬人次提供了個性化闢謠查證服務。

騰訊較真平台推出的微信小程序——較真闢謠神器。
與微信發現謠言、治理謠言、推出產品的思路不同,今日頭條的信息核實過程是前置的,即平台認為在內容被發布之前就應該通過內部的反謠言技術和人工核查團隊提前完成信息核實,以期讓該平台成為用戶更可信的資訊發布平台。
因此,今日頭條並不像微信那樣為公眾提供可自主使用的信息核查工具,但用戶可以通過 App 舉報疑似不實信息,交由專業團隊核查處理。同時今日頭條還有在微博、微信公眾號和頭條號開通官方闢謠賬戶,專門發布闢謠信息。
在面對公眾的實用工具方面,今日頭條推出了一款叫做“靈犬”的反低俗助手程序,可以在頭條和微信小程序兩個環境下使用,幫助用戶提前分析某個頁面是否存在色情低俗、暴力謾罵、標題黨等問題。

今日頭條推出的“靈犬”的反低俗助手程序。
對於家庭群里常出現的長輩傳謠現象,我個人的體驗是,老年人在使用社交網絡時更容易且願意相信親友分享的信息,但很難養成查驗信息的意識與習慣,甚至比較懼怕使用小程序等技術手段查驗信息真偽。但對於一般成熟的互聯網用戶來說,這類闢謠工具讓驗證分享過程在多數情況下變得高效簡單。如果我們用幾分鐘時間將查證結果和詳細解釋分享給長輩們點擊閱讀,長輩接受新事物初期的學習壓力與晚輩的溝通效率壓力都得到緩解,一舉兩得。
尾聲
隨着中國社交媒體格局新形勢的出現,各大社交平台都採取了治理謠言、輔助用戶查證的新舉措。但目前領先的自助查證平台多限於純文字內容查證,對於圖片、音頻、視頻內容的技術查驗仍留在打擊搬運版權內容的層面。網友能使用的影音內容驗證工具非常有限,正等待媒體或科技領域新技術和新團隊的出現,帶領網絡信息查證工作進入影音新紀元。
Sophia Xu 擁有近10年的電視、網絡媒體及社交媒體培訓經驗,現為谷歌新聞倡議、全球編輯實驗室、N3Con 媒體大會以及媒體和機構提供事實核查培訓和工作坊。培訓領域專精於網絡內容追蹤、事實查證以及新媒體敘事。曾擔任社交媒體通訊社 Storyful 香港副主編及亞洲區媒體合作經理,作為團隊核心成員參與開發業界領銜網絡內容監測及查證技術 。曾為專門處理假訊息議題的非營利新聞科技組織 First Draft News 供稿,於鳳凰衛視中文台參與紀錄片製作,並於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參與數據新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