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6日,第11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在德國漢堡的港口城市大學開幕。圖:Nick Jaussi https://nickjaussi.com
9月26日,第11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在德國漢堡正式開幕。來自130多個國家的1500多名新聞業者參加了這次大會,是歷屆規模最大的一次。過去幾年,新聞業在全球範圍內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戰,大量媒體裁員、假新聞泛濫讓人們不再相信真相、流量主導的發展模式讓內容普遍低質素等等。在未來四天的時間裡,1500多名新聞人將在大會交流從業經驗與心得,共同探討如何面對新聞業的艱難時刻。
本次大會的講者包括11位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重點關注的領域是數據新聞——共有60場與數據新聞相關的研討會與工作坊。此外,調查報道技術與非營利媒體的可持續發展策略也是本次會議的討論焦點。
在開幕致辭中,全球深度報道網總幹事 David Kaplan 回憶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的緣起——2000年春天,當時丹麥調查記者 Nils Mulvad 和密蘇里新聞學院的老師 Brant Houston 剛剛在哥本哈根舉辦了一場關於調查技術的研討會,聚焦當時備受關注的計算機輔助報道領域,有將近一百位記者參加了這次研討會。「下次為什麼我們不邀請全世界的記者一起參加呢?」Houston 提議,加上當時調查記者之間並沒有一個互聯聯絡的組織。於是2001年,在哥本哈根就召開了第一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有來自40多個國家的300多名記者參加。而在過去18年中,全球深度報道網和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的影響力都在與日俱增,與會記者的人數已經增長了五倍。
其後,德國調查新聞機構 Netzwerk Recherche(網絡研究,NR)的主席 Julia Stein 和專註於國家交流與培訓的機構 Interlink Academy 創辦人 Werner Eggert 分别致辭。NR 和 Interlink Academy 也是這次大會的共同主辦方。
最近幾年,新聞業在全球範圍內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挑戰,本次大會的首場研討便聚焦於要如何面對這些新的挑戰。幾位發言者都承認目前面臨的挑戰不小,但對新聞業的未來都保持樂觀。
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 )戰略行動主任 Marina Walker Guevara 的發言聚焦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認為這些技術手段對調查報道會產生極大幫助。強調它們雖然並不完美,也無法取代記者,但卻能增強記者們的調查能力、擴大調查範圍。
巴基斯坦英文報紙《黎明報》(Dawn)的編輯 Zaffar Abbas 坦言,未來幾年南亞的新聞業會變得更加困難,但不同新聞機構的越來越多的合作卻讓他感到樂觀。
有組織犯罪和腐敗報告項目(Organized Crime and Corruption Reporting Project)的聯合創始人兼主編 Drew Sullivan 也強調,越來越豐富的合作模式和合作工具,為調查記者極大賦能,「相信在接下來三到五年中,我們會看到在合作工具方面的一場革新,即使身處不同地方,亦可以合作無間。」
而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國內新聞主編 Cordula Meyer 則警告假新聞所帶來的影響——沒有人再相信新聞了,她說,有五分之一的德國人不再信任任何記者。而面對這種情況,她提議讓公眾介入更多新聞的討論,並要讓新聞教育走入學校,讓老師和學生了解新聞人工作的方式。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是世界各地調查記者的盛會。大會期間,我們會在微博 @全球深度報道 和推特 @gijnCh 上進行實時分享;同時,也將在網站和微信公眾號(ID:gijn_cn)更新文章,為大家梳理當日的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