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報道性騷擾/性侵案件?

Print More

來自德國、法國和日本的講者,在第十一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分享她們在對性騷擾、性犯罪的報道中的經驗與心得。圖 via @Mad_Firenze

針對性騷擾/性侵的報道並不算「新」,但在2017年 #MeToo 運動席捲全球後,針對這類事件的調查報道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但由於當事人的心理創傷和社會文化的壓力,報道這類案件並不容易。如何為故事找到紮實的證據?如何在採訪過程中避免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如果突破社會文化的限制,擴大報道的影響力?第十一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邀請了來自德國、法國和日本的講者,分享她們在對性騷擾、性犯罪的報道中的經驗與心得。

如何找到故事?

即便 #MeToo 行動給了很大部分受害者以發聲的勇氣,由於議題的敏感性與特殊性,如果要對性騷擾進行深度報道,記者取材與調查的難度相對還是會更大。「顯而易見,這不是人們會在日常閑聊中願意談論的那種話題。故事不會浮於表面,你需要掘地三尺。」來自 BuzzFeed News 的記者 Pascale Mueller 說。

要從哪裡開始下鏟?當然,來自受害人的證詞永遠是最直接有力的,但記者的信息源其實遠不局限於此,研究者、團體組織、社工、女性議題關注者等等,這些人要麼會直接與受害者接觸,要麼在這個議題上已經投入相當長的時間,擁有豐富的信息渠道。如果你能接觸到這類信息源,他們能讓你對事件的整體脈絡有個大概把握。

如果你希望找到更多的故事,就需要保證故事的當事人們有渠道可以找到你,而且是公開、簡單易達、安全的渠道。如果線人希望匿名,作為記者,你也應當尊重對方的意願。

「一定要記得,」Mueller 說,「一些受害者仍未走出陰影,你的報道是應該幫助她們,而絕不應該對她們造成二次傷害。」

另外,Mueller 還給出了一個小貼士:如果實在沒有頭緒,其實可以從身邊查起,了解自己所在行業內的性騷擾情況。「如果你自己就身處媒體業,那麼對於類似行為的風聲與消息,你會比圈外人更靈通。光是等待故事找上門是不夠的,你同時也要自己去接觸、了解事件發生的這個社區,這樣你才能對最終滋養了性犯罪的環境有更深刻的了解,你的故事也才會更有說服力。」

怎樣調查取證?

找到故事以後,如何調查取證?如果出現事實錯誤,會對無辜的人帶來傷害,甚至還極有可能引來法律官司,被起訴誹謗,所以身為記者必須在報道性騷擾案件時要格外小心。

Cecile Andrzejewski 是一位法國的獨立記者,也是關注青年議題的社會企業 YouPress 成員之一,近年來致力於性暴力的調查與報道。在大會上她談到,法國 90% 的性侵受害者不會去報案,也就是說你能從執法機關那裡得到的證據是很有限的。「這樣有些人就會質疑你,『這種事情(性行為)都只是發生在兩個人之間的事,無論說什麼都是兩個人的一面之詞,沒有真憑實據,你怎麼能證明確有其事呢?』」

但 Andrzejewski 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她提出,受害人即便不去報案,通常也會向其他人員與機構尋求幫助,例如醫院、心理治療師或類似於受害者互助會等 NGO。基於此,她建議記者積極地向當事人爭取醫院的病歷,或心理治療師的診療記錄,甚至是 NGO 組織的活動參與記錄。這些文件可以確認故事的真實性,也可以成為性犯罪行為發生的證據。

從外到內改變輿論

在性醜聞被視為禁忌的日本,伊藤詩織是 #MeToo 運動中的代表人物。而在她曝光自己被性侵的經歷之前,性騷擾和性侵在日本很難進入公共討論。

在大會上,伊藤詩織分享了她的個人故事:2015年,伊藤詩織在與時任日本 TBS 電視台駐華盛頓分局局長山口敬之的晚餐後,遭到了山口的性侵,其後伊藤報案,在經過一年多的調查後,東京地方檢察署最後以嫌疑不充分為由放棄了對山口的刑事起訴。2017年5月29日,伊藤召開了新聞發布會,第一次向公眾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並對山口提出民事訴訟。這也是日本第一次有女性願意以公開身份的方式控訴權勢性侵,事件也引發了巨大發反響,並推動了包括修法在內的一系列效應。

但起初,日本社會的輿論不是站在她這邊的。由於山口敬之在日本傳媒界的地位,也沒有新聞機構對此進行深入調查。然而,當追蹤此案長達半年的《紐約時報》報道了她的經歷後,日本《每日新聞》將整個故事「進口」到了本國,終於引發了國內輿論的熱烈反響。這讓伊藤意識到,有時候在國內的時候很難討論的事件或議題,記者或許可以嘗試着從外部開始。「有時候,突破點在別處。」伊藤詩織說。

以自身經歷為基礎,伊藤詩織於2017年出版了《黑箱》一書,講述自己的經歷。然而這本書不是終點,目前旅居英國的伊藤詩織仍堅持訪問性暴力受害者,持續地進行着獨立調查報道,希望不斷尋找最好的方法去報道整個議題。

對於在 #MeToo 運動中新聞人的角色,伊藤詩織認為,只要還有人用權勢進行對弱勢一方的欺壓,進行性暴力,報道就是有必要的,「我們要一直持續報道下去。」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