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的講者在分享如何在深度報道中使用用戶生成內容。 Photo: Nina Weymann Schulz
2017年夏天,成千上萬的羅興亞難民因為暴力衝突離開緬甸若開邦。當紀錄片製作人 Evan Williams 看到這般景象時就好奇地想,其他地方還有沒有更多相關的影像資料呢?若開邦當地發生了這麼大的社會事件,想必會有很多人會攝像錄影吧?
「在以前,發生這種事的話,我肯定就被派去進行現地報道,坐上商務艙飛機去緬甸了。就這麼簡單。」 Williams 第十一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分享道,「不過,如今科技的進步令人們能夠用手機進行錄影,記錄下正在發生的事情。這就是用戶生成內容(UGC)為新聞報道帶來的革命性改變。」
在前紀錄片製作人的角度,Williams 就 UGC 內容使用的潛力、難點等問題,與數據記者 Purity Mukami 、新聞學者 Andrea Lampros 進行了討論。Mukami 目前任職於 BBC,同時也是一位開源搜查專家;而 Lampros 則任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Williams 認為,在網絡平台上找到相關與新聞內容相關的影片僅僅是個開始,「如果想要這些用戶生成的內容在你的報道中發揮積極的作用,記者還有許多功課要做。」
在深度報道中,如何搜集、整合和使用用戶生成內容?在大會上,三位資深記者分享了各自的經驗。
1. 找到合適的內容
自今年4月蘇丹前總統巴希爾(Omar al-Bashir)被彈劾下台以來,許多記者都覺得故事差不多就到此為止了。但事實上蘇丹的示威者仍還在街上進行抗議活動,要求軍方將權力下放給市民。
Mukami 在 BBC 的同事、《非洲之眼》(Africa Eye)節目的製作人 Ben Strick 一直與示威者保持着密切聯繫。示威者將記錄了抗議過程的影片、相片傳給他。6月上旬,在首都咯土穆,軍隊向示威者開火。當地網絡服務也被中斷,然而一旦人們找到辦法連上網,第一件事就是上傳他們用手機錄得的影像資料。
《非洲之眼》團隊在核實完這些影像資料後, Strick 便將它們發布到 Twitter 上。「在調查報道中,考慮到安全因素,記者一般是不願意讓別人知道你現在正在調查哪起事件的。」Mukami 說。「但在這次調查中,我們保證了每個人都知道我們正在調查蘇丹示威活動,這樣人們就會不斷將他們手頭的材料發給我們。」
不久前,由於團隊已經收到了太多的影像投稿,於是不得不設立起一個推特抓取程序工具來幫助處理材料。整個過程中,團隊一共分析了近400段相關的影片資料。
而在報道緬甸羅興亞難民危機時,Williams 採取的第一步是聯繫南亞的線人們,詢問他們是否認識正在緬甸國內進行拍攝的團體。Williams 的線人們將他介紹給了一個小型 NGO。這個 NGO 已經在若開邦拍了三年的紀錄片了,紀錄片的主題正是軍方統治下的人民生活。Williams 與這個 NGO 進行了接觸,詢問自己能否看一看他們錄得的材料。這個 NGO 之後寄給了他一個移動硬盤,裡面裝有上千條的影片資料。
2. 找到內容的製作者
接下來,Williams 不光與拍攝這些影像的攝影師們進行了交流,同時還儘可能地認識這些攝影師的朋友們。對 UGC 的來源進行親自核查是很重要的,因為經過這一過程,你會明白內容的作者們與你所報道的故事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繫,也會明白他們製作出該內容、並提供給你的動機。Williams 提到,即便他們要求在公開的報道中匿名,你也需要儘可能地了解他們本人。
3. 記錄內容核查進度
Mukami 的團隊包括了四位開源調查專家,但當面對從蘇丹獲取的鋪天蓋地的影像資料時,他們還是感到了力不從心。他們創建了一個 Excel 工作表,對收到的每一條影片、每一張照片的狀態都進行記錄,包括對其中內容的簡要描述,核查進度等。這樣一來,團隊中的每個人就都能夠清楚地了解目前的進度,而編輯們則能夠於同一時間開始對撰寫報道了。
4. 核實一切細節
在 Mukami 團隊的那張主工作表中,同樣記錄了事實核查與交叉核查的工作過程:每條影片都由三位開源調查者進行獨立的地理定位。「對影片發生地點進行定位是沒有一個固定公式的,」Mukami 解釋道:「不同的視角能看到不同的東西。」
雖然從蘇丹示威者那裡獲取的影像資料中很少有造假的情況,但花時間去對它們進行一一核查同樣重要。Mukami 的團隊本來希望在兩個星期內完成整個調查,但到最後一共花了一個月還多的時間。
在談到拍攝緬甸羅興亞難民危機紀錄片的過程時,Williams 說:「我們先從這些 UGC 素材入手,然後去尋找不能採用這些 UGC 的原因:你怎麼知道影片中的內容發生在正確的地點或正確的地區?」雖然影像資料的元數據(Metadata)有時很有用,但他提醒,元數據也可能是不準確的。他們同樣會將影像資料拿給法醫和病理學家看,以得到他們的專業意見,以確認影像中展現的狀態是否與資料提供者所聲稱的情況相符。
5. 聚焦故事
UGC 內容有時會與講故事之間產生有張力。「我們不得不選擇最重要的視頻,這有點像打架,因為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視頻是最重要的,」Mukami 說:「我們必須對這些視頻進行篩選,以講出最好的故事。」
Williams 也曾在夜晚花費數小時瀏覽從緬甸得到的材料,並進行思考:從這些材料中,到底有沒有還沒被講過的故事呢?經過一段時間思考後,他意識到影片中記錄的這些軍事活動有良好的組織性,且規模是很大的,但緬甸軍方曾對此進行了否認,「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從 UGC 中發現軍方撒了謊。」
6. 補充報道
UGC 可以成為實地報道最開始的一步。從 UGC 內容中,Williams 的團隊最後確認了三、四個地區,絕大部分令人震驚的攻擊都發生在這些區域。對於所有他們能夠從視頻中確認身份的羅興亞難民,也都派了幾位值得信任的孟加拉同事去進行採訪。「這樣你就能得到360度無死角的事實核查了。」
採訪的最開始,他們不進行錄影,問受訪者發生了什麼。然後再將得到的影像資料拿給受訪者看。「這種策略能夠讓你的受訪者告訴你更多信息,而不僅僅只是你想聽到的。」Williams 說。
7. 對所有內容進行反覆核查
直到發布前的最後一秒,事實核查的工作都仍需要持續進行。Williams 以親身經歷告誡在場的各位記者:托一位工作熱情過分高漲的編輯的福,他曾在紀錄片公開前的最後一刻才發現,一段5秒鐘未經核實的材料被放進了最終版本中。
「你必須對你紀錄片里每一個細節的真實性都有十足的把握。如果你對某段材料並沒有完全的肯定,那麼這段材料就不要被放到最終版本里去。」他說。「否則,這不光會損害你的信譽,甚至會造成更大的問題。」
至於版權問題,Williams 提醒道,你需要通過書面形式得到版權所有者的允許,之後才能使用他們的影像材料。不過在有些情況下,即便對方不答覆你,你也是可以用他們的內容的。這種情況你需要諮詢你的律師。對於這個議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 Andrea Lampros 推薦了這份由非盈利組織 First Draft 出版的《關於版權法與目擊者媒體的記者指導手冊》。
對於 Makumi 來說,從對蘇丹示威進行的報道中,最大的收穫是讓她明白了團隊的重要性。「畢竟內容量實在是太龐大了,而且又雜亂無章,有時候甚至是破碎的。」她說,「有時候我們不知道怎麼做,也沒有足夠的時間給我們作出決策。這種時候,團隊合作就展現出它的重要性了。」
8. 處理善後
當內容發布以後,記者的工作並沒有結束。Makumi 與她的同事在報道之後仍與在影片中出現的那些當地人保持聯繫,以此確認他們目前是否安全。
Williams 的團隊在結束工作以後則立刻尋求專業幫助,來治療調查過程中自己所受到的應激創傷。「當你日復一日地面對這些負面的材料,它是會影響到你的。」他說,「我們都不過只是血肉之軀而已。」
Lampros 則認為,在你報道計劃的最初,有些關於善後的考量就應該被提上議程。「你需要常常反問自己,我們能夠如何保證受訪者的安全呢?不光是我們親自接觸到的人,還有那些給我們提供報道材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