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Dimitri Karastelev / Unsplash
自去年12月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迄今(3月13日)為止,中國已有超過8萬人確診新冠肺炎,直接造成3180人死亡。3月12日,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表示,中國本輪疫情流行高峰已經過去。但與此同時,疫情卻在全球快速蔓延:意大利確診病例過萬,造成逾千人死亡;伊朗多位政府高官感染,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的妻子索菲新冠病毒檢測也呈陽性,法國、德國、西班牙、韓國都累計有數千人確診感染……世界衛生組織也在3月11日將此次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
在這次疫情中,中文媒體上出現了許多優秀報道,有的揭露了疫情何以爆發的關鍵事實,有的講述了生活在疫區的人們的真實狀態,有的用深入淺出的方法解答了公眾對疫情的疑惑……這些報道是如何做出來的?參與報道的記者們又有什麼經驗可以和我們分享?全球深度報道網採訪了幾位參與此次疫情報道的一線記者,總結出了十點新冠疫情的報道經驗。
了解傳染病相關的法規和政策
傳染病報道是相對專業的報道領域,如果你不是長期跑醫療口的記者,在開始報道之前最應該做的可能是先了解你所在地的傳染病相關的法規和政策。例如,疫情認定的標準、疫情通報的程序、疫情控制的措施等等,這些都可以在相關政策法規中找到。閱讀這些文獻可以讓你對傳染病防治體系有一個基本認識,這對之後報道的各個環節都大有裨益。
從疫情防控政策中尋找切入點
當各大媒體都聚焦在疫情的時候,找到特別的報道角度至關重要。醫療健康媒體「八點健聞」的記者吳靖分享認為,可以從傳染病防控政策中尋找到切入點,「例如武漢出台封城的政策後,你就得想到接下來人們可能遇到的一系列問題,例如,封城後是不是應該有一些在醫院之間穿梭的公交服務,讓患者可以前往醫院?在出台分診政策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社區衛生院的接診能力?」她認為,從檢視疫情防控政策的角度出發,可以找到許多報道的角度,她的報道《武漢新冠肺炎四類人員集中隔離,為何這麼難?》就是其中一例。
不要忽視小醫院
當一種新的病毒引起疫情時,有兩個問題至關重要——這個病毒是什麼,以及它從哪裡來。對於第一個問題,中國科學界很快給出了答案,但對於第二個問題,截至發稿時仍未有定論。但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是早期病例集中爆發的地點,「八點健聞」的記者吳靖提醒,一般媒體關注的焦點總是在大醫院、傳染病專門醫院或專家組上面,但往往會忽視一些小醫院,但實際上一些小醫院往往才是收治病人的第一道關口,「因為大家早期都是一些咳嗽發燒的癥狀,所以可能首先肯定去的是附近的衛生院或是一些二級醫院,而不會直接去大醫院或像金銀潭這種傳染病專門醫院,因為大醫院的隊也是很難排的。」她提醒,集中爆發地周圍的小醫院病例不容忽視,在這中間往往可以找到一些重要線索,她也以武漢優撫醫院為例,寫出了報道《失去的機會,新冠疫情早期被忽視的小醫院病例》。
「掃街」真的很有用
在這次採訪中,幾位在武漢前線的記者都不約而同地表示,「掃街」真的很有用,在每次「掃街」中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所謂「掃街」,就是隨機性地去社區衛生院、去醫院和人閑聊,閑聊之中會發現許多自己之前未曾想到的線索,閑聊對象之後也可以成為採訪對象。
一個合適的住處對「掃街」來說至關重要,且需要考慮到可供使用的交通工具。吳靖分享道,自己所選的住處離武漢同濟醫院、協和醫院比較近,離華南海鮮市場也不算太遠,這就讓「掃街」變得非常方便,並且這些酒店通常也住了許多醫生,平時也很容易和他們攀談。
利用社交媒體上尋找採訪對象
疫情開始之後,社交媒體上出現了大量求助信息,這些求助信息可以成為尋找採訪對象的重要線索。這次疫情報道中的不少流傳很廣的報道最早就是從求助信息中找到的線索,例如《媽媽在武漢隔離病房去世》。
此外,某報社前線記者分享,在這次採訪中,有不少採訪對象是在看到該報社微信公眾發出的文章後,在後台留言,之後建立了聯繫。
展現善意、建立信任、不要死磕
這次接受採訪的多位記者都提醒,在疫情採訪時,採訪對象本身可能面對很大的心理壓力,所以在一開始展現善意特別重要。展現善意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是語言上的體恤,也可以是提供一些口罩、酒精等防護物資給對方,或是協助聯絡物資救助機構等等,「就是盡量提供到他們現在最需要的東西。」
展現善意之後,通常雙方就會建立信任感,對方也就會願意和你分享更多自己知道的東西。
幾位記者也都提醒,當採訪對象婉拒採訪或長時間不回復你的消息時,要以平常心來對待,不要死磕,「你要時刻提醒自己,任何採訪都是有被拒絕的可能性的。」
不願接受採訪,但或許可以接受諮詢
採訪對象,尤其是醫護人員的採訪對象,不接受採訪可能並不是他/她不想和你聊,而是礙於工作規定。這個時候,可以將他們轉變成你的諮詢對象,在遇到一些醫療、傳染病相關的專業問題時,都可以諮詢他們的意見。這些意見未必會在報道中直接體現,卻可以幫助你釐清思路、寫出準確詳實的報道。
前後方搭配至關重要
一篇/一組好的報道出來,前方記者當然功不可沒,但後方編輯的策劃與配合也是至關重要的。
由於前方記者需要花大量時間去採訪和突破,相對沒有太多時間去感知輿論走向和讀者興趣焦點,這時後方編輯對於選題角度的判斷,將很大程度指引前方記者的採訪方向。
並且,想要專題「打得有章法」,後方編輯的視野也需要更加宏觀一些。在採訪一個比較大的話題時,後方編輯可以給不同記者分派不同的採訪任務,再在後方進行統稿。
除此之外,後方編輯部及行政部門也需要給前方記者提供物資和情緒上的支援。
不要忘記解釋
傳染病報道是相對專業的報道領域,對於其中涉及的許多概念和問題,絕大部分讀者都一無所知。所以這個時候,媒體除了在傳遞信息、還原事實之外,還需要扮演向公眾解釋專業知識的角色。只有公眾在具備了相應的專業知識後,才能夠更好地理解整件事件的來龍去脈。例如,在中國青年報的調查報道《白皮手冊與綠皮手冊:新冠肺炎診斷標準之變》中,就有不少解釋性的內容,向公眾闡釋了此次新冠肺炎的上報標準,而這一標準的變化與確診人數和相應防控措施都密切相關。
照顧自己的情緒
長時間從事疫情相關的報道,且每天看到的信息都和疫情有關,情緒很難不受到影響。所以在報道的同時,也需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幾位接受採訪的記者分享了他們紓解情緒的方法:
- 千萬不要一個人悶在屋裡,要經常和朋友一起分享交流;
- 空間對人的情緒影響很大,住酒店的話最好找一個採光好、周邊環境優美的房間;
- 不要讓自己完全沉浸在疫情相關的信息中,要強制自己看一些不相關的內容進行調劑;
- 壓力太大時就大哭一場,哭可以很好地紓解情緒;
- 好的身體狀態有助於抵抗負面情緒,可以通過冥想、瑜伽、運動等方式,將身體維持在一個較佳狀態
(感謝願意匿名接受採訪的記者們,以及陳少遠協助介紹採訪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