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新聞精選:新冠疫情如何蔓延全球?

Print More

新冠疫情在中國趨於緩和的時候,卻在全球快速蔓延:美國的確診感染人數在3月27日已超過10萬人,成為全球感染人數最多的國家;英國首相約翰遜也確診感染;意大利因為感染而導致的死亡人數也超過了九千人……嚴峻的形勢下,世界各地的新聞人也在用數據解答公眾所關心的問題:新冠疫情是如何蔓延的?在公共場合,什麼才是有效的病毒防範?保持社交距離的作用有多大?在本月的數據新聞精選中,我們選取了7則來自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南華早報等的數據新聞作品,內容涉及疫情的方方面面和氣候議題。

新冠疫情如何蔓延全球?

製作:紐約時報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前期,武漢乃至湖北的「封城」舉措震驚全世界。然而,即便如此史無前例的出行禁令,從結果上仍未能有效阻止世界範圍內的大流行。病毒是如何一步步傳播,最終蔓延至全球的?《紐約時報》基於上億人的出行數據,從頭梳理,利用交互可動式地圖復盤了病毒傳播到全球各地的全過程。

在公共場合,如何才能有效防範病毒?

製作:南華早報

根據中國流行病學家最近的一項研究,新型冠狀病毒能夠傳播的實際距離為4.5米,並能在空氣中存活30分鐘。這比之前衛生部門公布的安全社交距離還要更遠,也讓許多人產生疑惑:外出究竟要不要戴口罩?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究竟是多少?根據此前兩例發生在公交車上的人傳人個案,《南華早報》就此進行了相關的採訪與調查。對於病毒的傳播能力作出分析與解讀,並呼籲公眾,在密閉公共場合請正確佩戴口罩。

假消息是如何批量生產的?

製作:澎湃新聞

在疫情期間,中文自媒體平台湧現了不少批量發布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標題非常相似,正文也是重合度相當之高,而這其中的絕大多數信息稍後均被證偽。這些假消息是如何批量生產的?《澎湃新聞》通過交叉比對文本、調查註冊信息後發現,這些假消息的批量生產背後有着同樣的一套邏輯;而這龐大的新媒體矩陣背後公司的股權架構上,也都有着同一個人的身影。

保持社交距離的作用有多大?

製作:華盛頓郵報

疫情世界範圍內全面爆發後,除了極端情況下的「封城」,「保持社交距離」的概念在更多的地區被政府採用。這種行為上的大型干預(mass intervention)將會產生怎樣的現實影響?《華盛頓郵報》基於模型,利用交互式的可動圖表比較了從「完全不減少公眾集會」到「極端隔離」可能導致的不同結果。

從人體試驗到上市,一款疫苗需要經歷那些步驟?

製作:澎湃新聞

3月16日,第一批新冠疫苗臨床試驗志願者在美國西雅圖接受注射。疫苗人體試驗的開始,意味着距上市又近了一步,但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估計,距離疫苗正式面世至少還有一年時間。一支疫苗能否成功上市,中間要經歷哪些步驟?《澎湃新聞》用數據解讀一款疫苗從研製到上市的全過程。

那些被吐槽的國家,為抗議「默默」地做了哪些努力?

製作:RUC 新聞坊

當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的時候,新冠病毒的跨國蔓延之勢已經形成。此時,互聯網上卻出現了一系列刻意妖魔化外國政府抗疫政策的消息。如何關注海外的疫情治理?全球化的今天,共享共治的第一步,也許是更全面客觀地了解其他國家在做什麼,做得怎麼樣。RUC 新聞坊搜集編譯除中國大陸外,累計確診量位列前15的國家在抗疫中給出的「答卷」。正如文中所說:瘟疫面前,無論何族何地,苦難不容戲謔,努力該被看見,因為一切經驗和教訓都將屬於全人類。

那些在全球氣候變暖中消失的海灘

VoxEurope

歐盟委員會聯合調查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在2100年以前,超過半數的沙質海灘將會因全球氣候變暖引致的海平面上升而消失。這一結論可能一時無法用文字讓你感受到事態的嚴重性,而 VoxEurope 數據新聞團隊用互動地圖直觀展示了那些即將消失的「黃金海灘」。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