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即將結束,新冠疫情持續吸引着全世界關注的同時,同樣出現了不少引發公共討論的新聞,其中包括疫情可能引發的一系列次生災難,讓人們開始直視一些長期被忽視的系統性問題;也有上市公司高管被指性侵養女四年,令女性兒童的權益保障議題再次引發關注。這些新聞能如何從數據角度進行解讀?全球深度報道網編輯精選了以下本月不可錯過的數據新聞。
疫情期間產生的醫療垃圾到哪兒去了?
出品方:鏑次元數據
4月8日,武漢解封。這一場持久的戰疫終於迎來春天。但要知道,疫情期間產生了大量廢棄物,醫療廢棄物的妥善處理也是社會關注的問題。數據顯示,武漢封城至解封其間,全國累計處置醫療廢物18.2萬噸。這些廢物是如何處置的呢?又有哪些相關政策出台對這一領域進行監督管治?鏑次元數據整理數據並進行分析。
疫情會使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嗎?
出品方:紐約時報
各地實施的「保持社交距離」措施,讓人看到了其社會經濟地位的分化:較為富裕的人更有可能從事案頭工作,並有能力待在家裡;而收入較低的勞動者則常受雇於必要的服務行業,需要外出通勤、待在工作崗位上。這種非常態,會使社會進一步撕裂嗎?就此《紐約時報》基於 Cuebiq 的定位數據進行了討論。
患病的風險,對於來自不同族群的人們有差異嗎?
出品方:ProPublica
ProPublica 調查了密歇根州密爾沃基市、密歇根州和新奧爾良市的冠狀病毒病例和死亡人數的早期數據,發現非裔美國人感染冠狀病毒並死於冠狀病毒的比例較高,並且在整體數字上存在比例失調的情況。
對性侵未成年人罪犯,世界各地有哪些刑罰手段?
出品方:澎湃美數課
除了監禁,對性侵未成年人的罪犯,世界各地還有許多其他的制裁措施,比如電子腳鐐、記錄並公開性侵案底等。其中最具爭議性但實施地區越來越多的就是化學閹割。如何看待這些性侵未成年人的刑罰手段?澎湃美數課團隊搜集整理數據,在此基礎上嘗試進行分析討論。
我們能如何為讀者提供「救命信息」?
出品方:柏林郵報
在傳染病大流行的特殊時期,關於本地、醫療資源無疑是「救命信息」。此前《財新周刊》的定點醫院實時查詢地圖就專門為此而製作。而隨着歐洲國家疫情爆發,為了滿足讀者對於即時實用信息的需求,德國媒體《柏林郵報》追蹤了德國各地的 ICU 床位供應情況。利用診所報告的數據,地圖將實時告訴讀者,哪些醫院的 ICU 床位已經滿員,哪些即將面臨短缺或仍有空床。
那些泛濫於疫情時期的虛假信息,究竟是哪些?
出品方:First Draft
新聞機構 First Draft 的事實核查部門收集整理了225條錯誤信息的樣本,這些信息均於2020年1月至3月間以英文發表,並最後被評定為虛假或誤導性信息。此項研究便基於此樣本進行分析,得出迄今為止市面新冠疫情的假新聞/虛假信息的一些主要類型與來源。
疫情之下,如何製作出一篇優秀的數據新聞報道?
出品方:Press Gazette
在此次全球公共衛生健康危機中,湧現了一批優秀的數據新聞作品。The Press Gazette 重點對《金融時報》、《泰晤士報》和《華盛頓郵報》此次的新冠病毒相關數據新聞進行了介紹,它們都在視覺設計上相當出色。Press Gazette 還邀請了分別來自三家媒體麾下數據團隊的 John Burn-Murdoch、Sam Joiner 和 Emilio Garcia-Ruiz,讓他們分享這些數據報道製作背後的理念和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