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盒子》里 Rocky 的角色。圖片由莎拉·舒爾德提供
沒有慢慢拉開的帷幕,倫敦、芝加哥和悉尼的觀眾獨自坐在客廳、卧室和辦公室里盯着屏幕。幾秒鐘的黑暗之後,出現了四個盒子,其中三個盒子出現了被關單獨監禁的人的輪廓。在第四個盒子里,是新來的 Rocky,他的臉上充滿了恐懼和困惑,用一張混合了虛張聲勢和恐怖的臉回應其他人的嘲笑。
戲劇《盒子》(The BOX)就是這樣開始的,這是一部關於美國單獨監禁的戲劇,由莎拉·舒爾德(Sarah Shourd)創作,她的作品經常處於新聞、藝術和行動主義的交匯處,她本人也曾因在伊朗邊境徒步旅行時被俘而成為國際新聞。
作為一名記者和作家,舒爾德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一直致力於講述單獨監禁的故事,在《每日野獸》(Daily Beast)、《瓊斯母親》(Mother Jones)和《紐約時報》等媒體發表了多篇文章。而舒爾德將她多年來的調查報道進行了戲劇化處理,創作了戲劇《盒子》(The BOX)。

《盒子》劇照。莎拉·舒爾德提供
舒爾德經常從調查報道中獲得靈感,就像馬修·德斯蒙德(Matthew Desmond)著作《被驅逐》(Evicted)中對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住房不安全的深入研究,和塞沃德·達比(Seyward Darby)最近的新書《仇恨中的姐妹》(Sisters in Hate)——這本書講述了三名白人民族主義婦女的故事一樣。舒爾德還很欣賞“難以置信”( Unbelievable)這樣的項目,這是2015年 ProPublica 和馬歇爾項目對一起強姦案的調查,後來被 Netflix 改編成了同名網劇。
在《盒子》中,演員們將家裡的一角變成了特別的“劇院”,用冷光燈進行照明,在視頻會議軟件 Zoom 上進行表演。這是一部不斷發展並適應新形勢的戲劇作品,但舒爾德從未想過要將這部劇通過 Zoom,推向正在經歷因新冠大流行而感到孤獨的全球觀眾。
“儘管我們正處於這場全球疫情流行的中心,而這場疫情正以一種從未有過的方式孤立了我們,但最終我們還是連結在一起了。” 她說:“我們能接觸到的觀眾越多,我們的工作就能產生越大的影響。”
在劇中,舒爾德將事實和虛構融合在一起,傳達出了一種親切而感性的事實。在探索以非傳統方式呈現深度報道和研究的過程中,舒爾德希望不僅能接觸到更廣泛的受眾,還能讓觀眾以另一種方式來了解和應對美國單獨監禁的現實。通過戲劇,舒爾德找到了一種在傳統新聞故事中難以實現的共情深度。
“你必須能夠想象自己進入那個人的經歷,”她說。“它們不可能是某種遙遠而理性的東西。”
一個誕生於伊朗監獄的想法

記者、劇作家和社會活動家薩拉·舒爾德。圖片由莎拉·舒爾德提供
創作《盒子》是一場自我療愈。2009年,她和兩個朋友在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北部的一次徒步旅行中被伊朗軍隊抓獲,這場抓捕變成了一場引人關注的外交事件,儘管缺乏證據,但伊朗官員指控舒爾德和她的同伴從事間諜活動,她也因此在獄中度過了410天的孤獨時光。
經過協商後,舒爾德回到了美國,但她發現那次被囚的經歷讓人難以釋懷。她覺得迫切需要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自己是如何熬過來的,以及在牢房中單獨囚禁一年多所留下的創傷。她的朋友圈裡沒有人能理解她所經歷的一切,她也沒有可以分享的社區來幫助她處理自己的創傷。
“我需要把自己的痛苦轉移到比自我更大的事情上,”她說。“我還需要去一個社區——或者一個運動——去建立連結,所以我不會單獨做這件事。”
一部分是出於建立一個倖存者社區的願望,一部分是因為她對自己在美國各地監獄中發生的那些司空見慣的事情感到憤怒,舒爾德於是開始報道美國監獄中禁閉的情況。
通過禁閉觀察(Solitary Watch)這樣的團體,她找到了一個社區,她所了解到的東西讓她感到驚訝和憤怒。在美國,估計每天有8萬到10萬人在經歷單獨監禁。監獄可以將人們隔離數年,使他們遭受聯合國認為的酷刑。當警衛或監獄長決定使用單獨監禁作為懲罰的時候,沒有審判或陪審團。
“單獨監禁是整個監禁制度的最深層的部分。” 舒爾德說: “當涉及到精神疾病時,它真正顯示了不單單是整個系統的失敗,而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失敗,以及我們如何處理和防止暴力循環的失敗。”
舒爾德開始接觸美國各地被單獨監禁的人。她寫信,與倡議團體聯繫,並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擔任了三年的訪問學者——這有助於支持她對禁閉作為懲罰手段的深入調查。
舒爾德與15個州的約75名被監禁者有過接觸,並親自探訪了許多人。其中有十二人願意定期來信、電話和拜訪。隨着舒爾德繼續她的調查工作,她不知道結果或最終產品會是什麼,但她想儘可能多地收集案例。
直到禁閉觀察組織的吉恩·卡塞拉(Jean Casella)建議將戲劇作為一種呈現形式,舒爾德才開始將她的研究轉化為一部戲劇。
“這是一個有點荒唐的嘗試,”舒爾德在談到寫一部關於禁閉的戲劇的決定時說。“禁閉意味着沒有生命,而戲劇就是行動。”
但是戲劇和藝術對舒爾德來說並不陌生,她認為通過這樣一種積極而親密的媒介講述一個關於單獨監禁的故事有巨大的潛力。
“(在戲劇中)你實際上就在一個人的身體附近,演員的身體是輸出故事的管道。” 她說:“這讓人們的認知距離明顯縮短。”
在整個調查過程中,舒爾德發表了不少關於禁閉的報道。但她表示,儘管自己重視並欣賞新聞對事實的不懈關注,但嚴謹的新聞報道將難以傳達單獨監禁的情感現實。她開始融合現實和虛構,並開始撰寫《盒子》
舒爾德從插畫師兼記者 Molly Crabapple、藝術家 Laurie Jo Reynolds 和作家 Katherine Boo 那裡獲得了靈感。像意大利的 Graphic News 和 ProPublica 的 Heartsaver 等項目也提供了探索講述新聞故事的創造性方法。通過使用圖形小說、插圖和互動遊戲等工具的方式講述新聞故事,讓舒爾德的心愿成為可能:不僅要接觸新的受眾,還要通過各種互動方式講述故事,讓受眾可以參與其中。她將其稱之為“新聞啟發”(journalism-inspired)。
“我們絕對需要深入現實,”舒爾德說。“沒有理由不把現實和最富有感染力的故事結合起來,用新的方式帶給受眾。”
在她的調查過程中,加州北部的鵜鶘灣州立監獄(Pelican Bay State Prison)開始絕食抗議。之後抗議遍布整個監獄系統,全州數以千計的囚犯連續幾周拒絕進食,其中一小部分人大約兩個月沒吃東西。
舒爾德與幾個相關人員進行了溝通,也接觸了絕食抗議的幾位組織者,之後意識到這些事件可以為她想講述的關於單獨監禁的戲劇提供一個敘事弧。
從劇院到你的客廳

《盒子》的第一版在Z空間上演。圖片: Carla Hernández Ramírez
經常支持新興藝人的舊金山 Z 空間,在2016年舉辦了《盒子》的首場演出。這部兩幕的作品共有九個演員,充滿了沉重的聲音設計,旨在突出單獨監禁的情感創傷。
製作結束後,舒爾德意識到,如果想讓更多的觀眾欣賞這部劇,就必須要縮減這部劇的規模。其後,她開始着手製作一部非常不同的作品,將演員人數減少到五人,並進行了重新配置,使戲劇更具移動性和適應性。
2019年,她將修改後的作品帶到阿爾卡特拉斯島,這是一所前聯邦監獄的所在地,在那裡她不得不在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工作。她將這部作品帶給了那些經歷過單獨監禁的人及其家人,為人數少得多的觀眾表演了一個更安靜、更親密的版本,這些觀眾也經常在演出後參加討論。
舒爾德從未計划過為這部戲劇製作 Zoom 版本,當普利策中心的常務董事娜塔莉·阿普爾懷特(Nathalie Applewhite)第一次建議重新製作這部劇時,她退縮了。普利策中心在舒爾德在阿爾卡特拉斯島製作期間開始資助舒爾德的工作。
“我對在Zoom上做戲劇的想法的第一反應是發自內心的拒絕。” 舒爾德說::“對我來說,這似乎是個噱頭。”
她擔心在劇院的共享空間中而呈現出的集體見證會在數字格式中消失。對她來說,劇院在時間和空間中讓人們有了共享的時刻。在 Zoom 上創造這種體驗感覺不僅困難而且有害。
但是舒爾德一直在想着這件事,並開始把它視為一個機會。此外,新冠疫情的共同經歷迫使我們許多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地待在家裡,獨自一人,這本身似乎是一種接觸集體見證的方式,就像把舒爾德吸引到劇院的集體見證一樣。
她開始思考如何在 Zoom 上表演的視角和深度。她把視頻畫面想象成牢房門上的一個縫隙,被單獨監禁的人可以通過這個縫隙與外界進行交流:對他們來說是一扇窗戶,對觀眾來說是一扇封閉而私密的窗戶。當演員表演時,我們可以看清他們的酒窩、皺紋和口水,但無法看到他們完整的身體,只能看到囚室和部分身體。
該劇在Zoom上連續上演了三次,最後一場演出後,舒爾德和該劇演員達米恩·布朗(Dameion Brown)進行了後續對話。布朗在劇中扮演黑豹黨成員 Ray,黑豹黨是美國民權運動期間開始活躍的黑人政治組織,Ray 是一個被判19年單獨監禁的角色。
布朗年輕時曾被單獨監禁,出獄後轉向劇場藝術,目前在馬林莎士比亞公司(Marin Shakespeare Company)等公司演出。
他的搭檔,扮演 Rocky 的泰倫斯·史密斯(Terrance Smith)在這部劇中找到了深深的共鳴,因為新冠流行將許多人都推向了不熟悉的孤立狀態,他將父母房子的一個角落改造成了囚室舞台。
史密斯說:“(內心)有一種東西能引起共鳴……人們在自己專屬的盒子裡面,不能真正擁有人際關係,有的只是對它的渴望。”
目前,舒爾德預計《盒子》不會有更多的表演,而她正在計劃一場名為“隔離之旅的結束”( End of Isolation Tour)的線上路演,她希望一旦新冠肺炎疫苗上市就可以進行。
“不管你對人做了什麼,不管你多麼努力地試圖切斷他們與世界的聯繫,人們最後都會找到互相連結的方法,”她說:“人們有一種難以置信的想與他人交流的渴望。”
Nina Sparling 是舊金山的一名記者和音頻製作人。她專註於平權和自然資源方面的報道,作品見於《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和《時尚》(Vogue)發表,音頻作品也在美國NPR和首都公共電台(Capital Public Radio)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