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官方公布的經濟數據對一般人來講都很枯燥,作為記者,要如何從這些枯燥的數據中發掘新聞選題,並運用這些數據解讀背後的經濟現象?經濟記者魯毅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她的經驗與思考。
本文首發於“庖丁解 News”(微信號:paodingjienews),全球深度報道網獲授權轉載。

圖為魯毅在經濟數據報告上做的筆記。
我所在的湖南,經濟比不上北上廣、關注度也不如區域中心城市,如何從一長串的總值、增加值、增速、佔比等經濟指標中找到對外關注點,總讓我困惑不已。
報告大多是數據累積而成的靜態工作總結、成就彙報,似乎年復一年,年年如此。
有什麼意義?誰關注?但是,不得不承認,這堆數據絕對是一座新聞富礦,大到經濟社會發展、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化,又都從這些看似沒有多大變化的數據里得到直觀體現。
如何呈現、分析、解讀數據,從數據中發掘新聞,用數據解讀經濟現象、發展故事?梳理我這些年在數據中抓耳撓腮琢磨新聞的思路,有以下幾點思考,與大家一起交流。
如何選擇數據?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從中央到地方的經濟發展都越來越受關注,各類數據發布也逐年增多。各個經濟領域每年都要發布季度、半年度、年度統計,一堆乾巴巴的數據,讀者關注哪些數據?新聞報道應該抓取哪些數據來呈現階段成績、變化、亮點?
首先,選擇宏觀數據的“首次突破”“最快”等這些反應驚人經濟和社會效應、反應行業領域跨越式發展、“質”的飛躍、里程碑式的大數據。這類數據因為足夠亮眼,一般容易引來關注,我把遇上這類數據稱之為“撿新聞”,如《廣鐵暑運運客首破億人次 高鐵佔七成》《武廣高鐵開通運營十年運客逾5億人次》。

圖為長沙南站乘客等候上車乘坐高鐵
其次,把地方數據在區域、全國背景下來選擇,例如全國第一、中部第一、增速第一、翻倍等跨越式增長,抓住這些超常規的關鍵數據,加以數據對比和相關部門負責人或相關行業專家簡單分析,一篇消息稿就有了。而數據背後的故事,我們可以再深入挖掘。
除了在上述這些“標籤”式數據中找新聞,還可以關注關切民生、回應熱點的數據,對經濟現象保持敏感,帶着“新聞”在數據中找答案。
比如近兩年受非洲豬瘟影響,生豬供給不足豬肉價格一路走高,作為養豬大省的湖南,其生豬生產情況一定備受關注。2020年1月19日,國家統計局湖南調查總隊對外發布2020年湖南省民生調查報告,我便選取了其中關於水稻產量和生豬生產的相關數據,後發出消息《2020年湖南糧食總產量重回600億斤以上 生豬產能持續恢復》。
除了民生領域的消費數據,國家發展戰略在省級層面的影響,也是必要關注的領域,比如“一帶一路”、新基建、5G。
隨着“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深入實施,中國與沿線國家經貿文化交流合作日益頻繁,那麼對於正在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的湖南而言,會有哪些新動作,會帶來哪些利好,帶着這些問題,關注地方海關、商務部門特定時間節點的統計數據,不難找到地方與國家戰略的銜接點或是國家宏觀政策在地方的體現。
比如關於“一帶一路”,結合湖南自身特點,就有了《“一帶一路”沿線市場成湖南進出口新增長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湘企對外投資合作最熱區》……
如何分析數據?
單一數據或某一領域的數據就能闡述經濟發展故事的情況不常有,經濟不夠突出、關注度自帶“缺陷”的內地省份更難。
那麼,日常繁冗的數據中,找不到單一數據的新聞價值之時,在中央大政方針政策舉措的背景下,統籌分析、對比,尋找數據的內在聯繫就十分必要。
如果能將數據以清晰的邏輯和更好的閱讀體驗呈現出來,我們或許就能抓到足以成篇的經濟數據。
打通數據之間的邏輯,橫向和縱向的數據對比是最常用的思維方式。比如,改革開放40年之際,湖南舉行系列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各個領域的成就,各個領域數據面面俱到卻似乎哪哪都不突出。
我梳理湖南改革開放以來開放口岸從無到有,貿易通道等開放平台的不斷完善的發展進程,以及外貿總量的變化,最終稿發出《湖南“水陸空網”做全球買賣 外貿總額40年增長逾萬倍》。

圖為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從長沙駛出
2020年席捲全球,各行各業都受到一定影響。8月21日,世界工程機械行業巨頭中聯重科發布半年報,企業凈利潤逆勢增長55.97%,業季表現頗佳。
但對於一篇對外通稿而言,單個企業的業季表現不足以成篇,如果長沙4家全球工程機械50強企業的業季表現整體飄紅的話,一定程度反映出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盈利能力與競爭實力,也一定能受業界關注。
於是我緊盯着另外3家企業的半年報,8月28日三一重工半年報發布,實現“超補償反彈”的營收業績。
當天,我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鐵建重工四家企業的年報數據進行橫向對比分析,發出經濟觀察《“長沙軍團”半年報:營收逆勢增長顯實力》。

2020年疫情期間,記者在三一重工採訪直播
線性對比之外,也可以通過數據整合、統籌分析,來解讀、還原事件整體的綜合實力和發展趨勢。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系列報道時,湖南省舉行的相關發布會發布了系列宏觀數據,我參加的在第一場發布會正是由省發改委發布的湖南經濟發展各方面宏觀數據。
我最終選用湖南的國際經貿“朋友圈”、在湘世界500強、開放平台數、“三新”經濟數據、經濟規模總量等數據加以統籌分析,結合地方政府的發展戰略,發出了《創新開放雙輪驅動湖南發展新格局》,闡釋解讀了“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背景下,湖南的發展新定位、新動能、新速度。
如何解讀數據?
單次發布的數據通常是單一的、靜態的,但把數據至於全局之中去思考,卻能反應其所在領域的問題、現狀、趨勢的變化。尋找數據背後的真相與故事,不外乎這幾方面,效果、趨勢和規律。
見證效果
時政、財經新聞往往伴隨着詳實的數據披露,新的經濟政策出台後,與我們的受眾關係如何,會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權威數據報道最能調動整體說服力。
2018年初,我在一條地方項目簽約報道中看到埃塞俄比亞湖南工業園還未建成,就獲得了一批企業簽約入駐,獲得數千萬美元投資。
我迅速聯繫湖南省商務廳,詳細了解湖南境外產業園的整體建設、入駐園區企業等情況,以及湖南企業海外基地建設首選目的地的偏好等,並採訪入園企業的“入園”感受,最終發出通稿《境外產業園加速湖南企業“抱團出海”》。
尋找趨勢
一般情況下,受眾對單一數據往往是模糊的,不知所云的,但是數據的變化、特點,所反應的趨勢,卻能為受眾、為經濟決策提供參考。
我在參加2017年年初的“湘企出海+”創新服務動員會上獲悉,2016年湖南全年共實施跨國併購33起,中方併購合同金額達到33.5億美元。
在當時,中國企業開展跨國併購已並非稀奇事,但一個內陸省份,全年密集實施跨國併購卻不簡單。經向省商務廳求證核實數據,查閱湖南2016年底經商務部門核准(備案)的湖南省境外企業規模等,最終發出《“海外湘軍”初具規模 輪番併購融入全球產業生態》。
發展壯大的湖南湘軍不斷與國際市場並軌,另一方面,外資也不斷進入、紮根湖南。
湖南省商務廳2019年上半年數據通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湖南獲得的外商直接投資中超過四分之三投向了服務業,我又迅速梳理了在湘發展的行業巨頭表現,最終發出《湖南服務市場受外資青睞 多家行業巨頭收穫頗豐》。
分析規律
新聞可以突然產生,但現象級新聞卻不可能憑空產生。所以探究經濟現象、趨勢背後的原因,才能發現不同。
春運備受關注,但年年寫如何保持常寫常新?不斷刷新的客流量,越來越多的春運逆流人群、銀髮族……什麼才是新聞?春運群體、出行軌跡都不太新的時候,那麼某一類群體乘客數量變化背後的觀念變化是否可以一探究竟?
我通過關注微博、朋友圈信息,還有大量的採訪發現,傳統團圓觀念的悄然改變已是時代變遷下眾人自然而然抑或是無奈的選擇。所以,2019年春運再度選擇逆向春運的選題時,我將稿件的關注點落在團圓觀的變化,最終成稿《父母異鄉守歲成潮流 “反向春運”折射新團圓觀》。

春運期間,鐵路工作人員幫助老年人等乘客出行
綜上所述,如何在年復一年“不變“的數據發布中找到不斷變化的新聞,簡而言之,只有不輕易忽略任何一組數據,對數據保持敏感,不時“跟蹤”數據,對每一組數據變化始終葆有分析、探究的好奇心,才能抓住數據並洞悉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