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 Shutterstock
過去一年,我有幸訪問了數十位頂尖的調查記者,了解到他們最愛使用的工具和技術。我們已經發表了一系列相關文章,讓全球記者同行和讀者了解到許多調查策略和最新的在線工具。這一次,他們又分享了二十多項技巧,幾乎能用於任何類型的調查報道,而且獲普遍認證為非常有效。
這些技巧當中,絕大部分不耗任何成本,不必具備計算機科學技能。其中一些技術,僅要求記者簡單調整工作方式,便能獲得本難以得到的信源和證據。
本篇作為第一部分,我會列出這些頂尖調查記者喜歡使用的十多款技巧和方法。在下周發布的第二部分,我將繼續分享他們最喜歡的十多個工具。
上門採訪陌生對象時,可以使出一款叫做“胳膊下的文件夾”(binder-under-the-arm)的小把戲。調查記者叩門採訪潛在信源時,常常會碰上一鼻子灰;情況有點像上門推銷員,即便門被敲開了,不消幾秒又被推銷對象砰聲關上。有鑒於此,《紐約時報》記者拉斯・布特納(Russ Buettner)發明了“胳膊下的文件夾”,讓記者們有把握爭取受訪者保持大門敞開,至少足以進入訪問。
顧名思義,所謂的小把戲就是在胳膊下夾着一個厚厚的文件夾,哪怕文件夾里藏的只是白紙、垃圾信件或其他任何東西。當受訪者看到這麼厚的一個文件夾,一般會猜想記者已經知道大部分事實,因此減輕他們對自己可能說出關鍵消息或指控的心理負擔。2018年,布特納和同僚發表有關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商業稅務問題的調查報道,贏得該個年度的普利策新聞獎。調查過程中,布特納就使出過“胳膊下的文件夾”小把戲。
以 Google 地圖進行地毯式搜尋,查找監控視頻線索。在 Google 地圖上使用放大功能,直到看清新聞故事現場周邊的商店名稱,然後聯絡商店經理,請求獲得可能拍下部分事發經過的監控視頻。假如商店經理拒絕,你可以把手頭上的一些新聞材料抄送給他們,然後再度提出請求。不少記者提到,當商店經理搞清楚記者的新聞報道意圖,通常都會改變主意,變得願意配合。

BuzzFeed 記者簡・利特維年科(Jane Lytvynenko)認為,調查主要平台、特別是右翼群體傳播的虛假信息時,這些開源工具和擴充功能是不可或缺的。圖片來源:簡・利特維年科
使用簡單的搜索操作符,以進行更深入的挖掘。布爾操作符(Boolean operators)是調查記者們每天都在使用的、而且可以說是最強大的一套搜索操作符。在關鍵詞兩端加上引號以縮小搜索範圍、以 “OR” 等大寫術語來指示搜索引擎考慮替代方案,大部分 Google 用戶對這些技巧都駕輕就熟。不過,依然有一些存在多年的基本操作符,直到最近才為記者們習慣應用:
- 使用 “Site:” 來收窄搜索範圍至某個網域,例如用 “site:UK” 來縮小範圍至英國、用 “site:https://gijn.org” 來縮小範圍至指定網站;
- 使用 “Ext:” 來搜尋 PDF、CSV 及 DOC 格式的檔案;
- 在兩個關鍵詞之間輸入 “AROUND(*)”,查找你懷疑在同一段落里出現過這兩個詞彙的文檔。你可以在括號里測試添加不同的數字,猜測兩個詞彙之間出現的單詞總數,例如要查找一個句子時,單詞總數可能是十七個左右,查找一個標題的話,單詞總數則可能是七個左右;
- 善用“排除技巧”。假如你在某個社交平台上發現了一個神秘視頻或圖像,想要找出它在哪些其他平台出現過,你可以把鏈接粘貼到 Google,然後使用“減號”來排除那個已知平台,例如 “-site:youtube.com” 或 “-site:Instagram.com”。減號還可以用於排除任何術語詞彙,或者針對剛有新角色、職稱等的調查對象,排查他此前的履歷和經歷。
進行搜索時,採用可視化思維。譬如說,當你需要就某個議題搜索專訪文章,不要搜索 “interview”(訪問)一類不太可能出現在原文的空泛詞彙,而試着搜索 “Smith says”(史密斯說)或 “Smith said”(史密斯說過)一類原文可能包含的特色片語。查找地圖時,不要直觀地搜索 “map”(地圖),而試着搜索 “scale”(比例尺)一類通常出現在地圖上的關鍵詞。
使用“地理編碼”來尋找目擊者和線索。好幾位記者都形容“地理編碼”是扭轉局面的手段,特別是在需要快速擺脫調查困窘的時候。在 Google 地圖上輸入新聞事件的大概位置或地址,單擊右鍵,複製在 “What’s Here”(這是哪裡?)選項下彈出的經緯度。轉到 TweetDeck,完整輸入 “geocode:”,然後貼上剛才複製下來的經緯度,記得刪除所有空隔和破折號。最後加上一個逗號和半徑距離,譬如說一英里,就是 “, 1mi”。如是者,你會得到該個範圍內的所有 Twitter 帖文和圖片。你還可以輸入 “raid”(襲擊)、“cops”(警察)一類關鍵詞,進一步篩選搜索結果,查找該個範圍內不同用戶的共同主題帖子。
擁抱方便且免費的加密工具。不要猶豫,趕緊建立 ProtonMail 帳戶以收發加密郵件,開通 Signal 帳戶以收發安全的文字信息。LastPass 是一款免費,而且廣受記者信任的密碼管理工具,它能夠在你選用的單個主密碼之下,生成眾多的安全密碼。另外,選用 Firefox 等提供良好安全保障的瀏覽器,而卸載不安全的瀏覽器,例如 Internet Explorer。
假如所在地沒有信息公開立法,你可以向具有相關法律的境外國家申索公開信息。對於有關監控和安保活動的調查報道,這一招特別有效。“電子前沿基金會”調查研究員貝麗爾・利普頓(Beryl Lipton)指出,記者憑藉境外國家的公共信息,也能追蹤到本國間諜軟件的線索,因為大型監控技術公司具有跨國性質,各地政府之間也普遍存在安保合作。
全球深度報道網(GIJN)曾經發布指南,收錄全球各地信息自由、信息權利及法律的相關信息,而且附有一份表單,詳列哪些國家或地區接受海外信息申索。另外,美國調查記者編輯協會(IRE)也曾發布指南,介紹如何跨境申索自由信息。

在秘魯首都利馬,調查記者進入火葬場觀看工人工作,嘗試統計新冠疫情真實死亡人數。圖片來源:IDL-Reporteros
使用代理來源和數據集,計量新冠疫情死亡人數。從索馬利亞到秘魯,各國記者們正使用創新的方法,來調查新冠疫情的死亡人數,並且發現普遍存在對實際數字的嚴重低估。記者用到的代理來源,包括救護車司機、緊急服務音頻、掘墓人員、火葬場公司,以至當地的開放數據門戶。一些媒體會先拋開死因不論,而將總體死亡人數、即“所有死因的死亡率”作出前後比對,從而推論疫情大流行造成了高於平常的死亡數字。另外,記者發現收集訃告數據並非有效的調查方法,反而拍到新建亂葬崗的衛星圖像,可以作為死亡率激增的有力證據。
遇到不願意透露消息的官員,可以邀請外地同事代為提出採訪。全球深度報道網幾家成員媒體的記者不約而同地提到,雖然他們也不清楚這個方法為什麼行得通,但不少官員就是比較願意對外地記者就敏感話題透露口風。非營利媒體 OjoPúblico 最近進行了一項調查報道,過程中應用了這種協作策略,並且取得成功——來自秘魯的記者向智利當局提出查詢,他的智利記者同事則負責質詢阿根廷當局,而阿根廷記者同事則接觸墨西哥政府。
在華盛頓特區的“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資深記者威爾・菲茨吉本(Will Fitzgibbon)指出跨境致電已經成為他們的一個慣用策略。有一次,菲茨吉本的一位多哥記者同事想要致電查詢一名多哥官員,但官員始終拒絕接聽電話。於是,菲茨吉本代替同事致電,結果官員看到來電顯示華盛頓特區的撥號代碼“202”,以為是多哥駐美國大使館有人來電,果然接聽了電話。
面對拒絕回應採訪的對象,試試採取激將法,甚至針對他們做對的事情上提出挑戰。我有過這樣的經驗——在南非《星期日泰晤士報》工作期間,我需要採訪一位政府工程承包商,但對方一直拒絕受訪。這名商人承建公共房屋,但房屋質量差劣,部分甚至經不起一場溫和的風暴,房屋坍塌事故造成人們嚴重受傷。我們請來了建築質量檢查員,發現商人的確選用了質量上佳的磚塊,但其他建材存在十多項品質問題。我最後一次提出訪問要求時,故意聲稱發現了磚塊存在質量問題;商人聽了極其憤怒,竟然同意接受訪問,甚至在他那些品質上佳的磚塊前面擺好姿勢讓我們拍照。
跟你的傳媒競爭對手簽訂合作互信協議。事實證明,媒體機構之間攜手合作,不會讓調查變得更複雜,反而能大大提高效率。從俄羅斯到智利,調查編輯們一致認為跨界的、徹底共享信息的合作模式,可以提升信息挖掘力量,同時加大調查報道的影響力。與此同時,編輯們基於眾多的項目經驗,指出在敏感信息、共同刊登日期等問題上,調查媒體之間確實可以互相信任。他們強調,媒體違反共同刊登協議、搶先發表“獨家報道”的情況非常罕見,毋須過度擔憂。
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項徹底共享的報道,展現了這種合作的效益。在調查採訪工作上,第一家媒體發揮了特殊語言及方言能力,另一家媒體的數據技術也大派用場,第三方合作夥伴分享了龐大的信息來源資源,當地記者則在實地採訪時展現了無比的勇氣。就項目成果而言,通過相互事實核查和交叉擴大宣傳,報道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獲得提升。項目發表之後,剛果(金)當地其他記者可以基於項目展開跟進報道,而由於新聞事件並非由他們最先曝光,他們面臨的風險也大大降低。
編者註:本文中文版略有刪節,英文全文版見此
Rowan Philp 是全球深度報道網的記者。他曾是南非《周日時報》的首席記者。作為一名駐外特派員,他報道過全球20多國的新聞、政治、貪腐和衝突事件。